喜雅觀展|大英博物館如何用百物濃縮200萬年世界歷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曾在北京轟動一時的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展剛剛結束近一個月,稍作休整便「轉戰」上海,於6月29日在上海博物館免費對公眾開放。

開展首日人氣爆棚,據身在現場的觀眾透露,上博上午九點開館,不到兩個小時,僅館內排隊就已經從二樓排到四樓,再折返回一樓後重又排到二樓,更不用說館外的「盛況」,頗有去年故宮九十周年特展的架勢。

展出的100件文物從大英博物館800萬件文物中精選而來,溯及200萬年前,涵蓋了五大洲不同形態的文明。

這無疑是個野心勃勃的展覽,大英博物館希望其選擇的每一件展品都代表了人類發展史上的重大變革或影響至深的歷史。

「總之,這些物品各有各的故事,它們聚集起來所講述的是一個全局性且最偉大的故事——世界的歷史。

」大英博物館在展覽導論中這樣寫道。

喜雅藝術第一時間為大家呈現來自現場的展覽回顧,讓大家先睹為快。

此次大展雖然僅有100件展品,但無論是細節還是架構,無疑是一個「鴻篇巨製」,展覽中的每一件展品都能成為一篇獨立論文的主角,聯袂講述一部悠久而豐富的濃縮世界史。

從策劃、展品選擇、展覽文案寫作等各方面都是一個很成功的展,也是大英對外輸出的最重要的展覽之一。

此展帶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比如對於博物館業者:怎樣構建一個歷史和地域雙坐標都十分宏大的展?首先,物在歷史「面貌」構建中到底處於什麼地位?編年體構架的展覽,為體現區域文化到跨區域文化-跨區文化之間-單一文化系統與普世文化-「文明」帶來的衝突與發展等關係,要怎樣構建物的體系?

或許我們可以通過筆者之前參觀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展時所記錄的手繪圖,來回顧一下策展人在不同展場呈現出了怎樣不同的構想。

大英展在引子部分給出了大英的解答,「我們創造的物品塑造了我們自身…」,「深度研究文物-構建穿越時空的聯繫-從歷史中得到啟迪-重新「發現」我們的歷史-形成共同的遺產」。

菲舍爾館長在前言的第二段闡述了器物選擇的考量,「那些貌不驚人卻內涵豐富的物品」,以及展覽意圖,「我希望,每一位觀眾都能從展覽中獲得對於我們共同歷史的新的感受以及對自身的反思」。

那麼,「大英100」所傳遞的基於其視角的歷史觀、文化觀和世界觀,與策展人的最初想要的構建有些出入。

筆者曾批判此展以傲慢的西方歷史觀來構建,看完國博此展加深了這個認識。

這個展是在展覽操作層面無懈可擊,但在內容構建上是較為偏頗和論據牽強的,這是由其歷史觀和價值觀決定的。

但是,我們自己由於文化劣勢以及博物館學認識的模糊構建不出來,便只好交給別人去構建。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歷史研究能否支撐我們去構建超越大英視角的世界歷史。

對於中國觀眾而言,一個以編年體為構架、多價值取向、展品跨域、觀賞性一般(展品),以及章節內核以「散點」線索呈現的展覽,能否獲取到策展人想要傳達的信息?

好在觀眾是多層次多維度的,只要帶著問題來,此展都不白看,不要放過每一條文字信息就好。

與其它大型展覽不同,這個展在兩微平台的見光率非常低,原因很有可能是大英博物館的藏品謝絕拍攝。

這與長久以來博物館級藏品「寶」、「精美」、「稀缺」的價值導向相關。

我們的關注點是在於物,而不是「我們創造的物品如何塑造了我們自身…」,展覽前言中大英策展人的希冀並沒有得到大多數觀眾的回應。

可見這樣的問題並非我們獨有,國外也是客觀現象,但我們能看到國外的博物館業者並沒有放棄努力,這也應當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以上便是筆者在參觀此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時的觀展體驗,至於本次上海博物館會給觀眾帶來怎樣的感受,大家親自去體驗吧!

展覽信息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

展覽日期:2017年6月29日-10月8日

展覽地點:上海博物館二樓第二展廳

(每周五晚18:00-21:00,展覽將增設夜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H5」大英博物館百件展品中的人類信息史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將於6月29日起在上海博物館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本次展覽中上海博物館選取了二維碼作為第101件展品。 人類發展的歷史伴隨著信息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從末次冰河時代末...

200萬年里人類有一個共同渴望

從800萬件百科全書式的收藏中遴選出100件展品,從不同角度來講述世界的歷史,這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戰,而要將如此多種多樣的故事串聯成一段統一的歷史,也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任務。記者|闕 政這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