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入文保:帶你更好地看見過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代科技與文物古蹟,看起來似乎不搭邊,近些年卻由於科技從業者和文物保護者的努力不斷產生交融。

在種種科技手段的支撐下,歷史場景得以重現,文物古蹟得到修復及保護,古代和現代的距離進一步被拉近。

喚醒歷史記憶

前不久,一群來自百度公司的軟體工程師們,利用增強現實技術,也就是眼下流行的AR(Augmented Reality),讓人們通過智慧型手機,重新看到70年前屹立在北京的9座老城門。

記者看到,北京地鐵2號線的站台上,來往的乘客用手機掃描工程師手中老城門的手繪圖、老照片,就可以在手機上觸發AR效果,隨著城門的三維動畫出現在手機螢幕上,一段關於城門歷史的語音介紹即時開啟。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投入使用的北京地鐵2號線是沿原北京內城城牆而建,如今18個站中有8個站名還沿用古城門的名字。

從元朝開始,作為首都的北京就建有城門,所謂「內九,外七,皇城四」。

後來,九大城門和城牆大部分被拆除,如今保存下來的城門僅有「一對半」。

「一對」是正陽門城樓和箭樓,也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前門;「半」是德勝門箭樓。

軟體工程師們希望通過AR技術「原址原貌」還原歷史場景,所以從今年1月份開始,他們選擇在朝陽門、西直門等地鐵站點進行推廣。

這個聽起來有點像「虛擬歷史課」的創意來自34歲的李穎超,他是百度AR工作室的一名軟體工程師,他說靈感來自4歲女兒乘坐地鐵時的發問:「很多站名都有一個『門』字,可這些『門』在哪裡呀?」女兒的疑問讓他決定用AR「復現」北京老城門。

這個想法讓同事們產生了共鳴。

在此之前,公司的AR技術主要是用於商業營銷,用於復現文物古蹟,這還是頭一次。

工程師們不僅「復現」了城門的樣貌,還「還原」了城門與百姓生活的關係,比如城門旁擺地攤的小販、在城門前放鞭炮的孩童等。

看著這些曾出現在腳下這片土地上的場景,地鐵站里匆忙的乘客紛紛放慢了腳步,聆聽老北京的「城門舊事」,還有乘客用三維動畫做背景,在「城門」前玩起了自拍。

北京市規劃展覽館邀請李穎超的團隊到館內布展,並將展覽命名為「科技喚醒城市記憶」。

「AR能幫助人們了解城市的歷史和變化。

」北京市規劃展覽館副館長鬍大欣說,「了解得越多,對城市的歸屬感就越強。

AR復現城門項目很快得到網友的關注。

「老城門是我心中難忘的記憶。

我是上世紀40年代出生的,孩子轉給我看了這個項目,我很想去體驗。

」一位網友在微信上留言。

為了讓更多人體驗,工程師們還將AR和搜索功能結合,人們只要在百度APP上搜索城門的名字,然後掃描身邊任意物體,甚至自己的手掌心,就能觸發城門的三維動畫。

科技保護是核心

陝西文物古蹟眾多,對於文物保護奉行「科技保護是核心」,不僅推出了許多文物保護的新方法,還制定了十餘項文物保護標準,使文物科研與文物保護結合,推動眾多文化遺產「活起來」。

見慣了灰色的秦兵馬俑,你能想像真實的兵馬俑是全彩的嗎?你知道保存住這些碎片化的色彩,需要進行多種複雜的科學研究嗎?

在科技部「973」計劃中,「保存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出土的秦俑彩繪和敦煌莫高窟壁畫的色彩」課題引人關注。

實際上,留住兵馬俑身上那來自大秦帝國的色彩,一直是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文博專家們把模擬秦俑樣品與賦存環境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進行研究,針對不同病害,運用環境模擬箱及現代測試分析儀,獲得病害的動態演變規律,並對研發篩選出的保護材料進行科學系統的評估。

可以說,在近乎空白的研究領域,每一種材料與文物作用的機理、保護材料失效的機理,都需要展開深度科學研究。

陝西省文化遺產保護院院長趙強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應針對具體文物,還應了解一些遺產的整體狀況,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恢復歷史信息。

基於此,陝西的科學保護不僅有微觀的研究,也有宏觀的研究。

2013年9月,陝西省文物局與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合作建立「陝西省文物測繪工程技術中心」,利用高光譜航空遙感技術開展考古勘測研究,使用「運-12」飛機飛行12架次,通過航空遙感發現勘測區域內地表異常點70多個次。

在大面積文物遺址區域進行航空遙感考古勘測在我國尚屬首次,2014年,陝西遙感考古入圍「中國遙感領域十大事件」。

彰顯大國水準

《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不斷加強科技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作用。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其在古建築和文物保護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目前,陝西文物科研平台體系已完備,先後組建了陝西省文物保護工程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科研工作平台,紅外顯微分析、絲綢文物揭展修復等33個科學實驗室、文物修復室水準均位於世界前列。

由於堅持以科技保護為核心,近年來陝西省文物保護工作成績斐然。

初步統計,共有45項文物保護科研成果獲得了國內外獎項,其中包括「國家科學技術獎」和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辦公室頒發的「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

文物科技保護不僅在國內生根發芽,還走出了國門。

由我國參與實施的「蒙古國博格達汗宮博物館門前區保護維修項目」,便展示了中國文物保護工作者精湛的維修技術;對緬甸蒲甘受損佛塔的震後修復,同樣是我國文物科技保護實力的佐證。

這些援外項目獲得的國際聲譽,表明中國文保專家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技術與方法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

(半月談記者 袁全 馮國)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

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西安交大文化遺產現代科技保護研究院揭牌

中國社會科學網西安訊(記者 陸航 舒建軍)陝西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遺產資源。為了進一步提升文物保護科技水平,5月5日,西安交大校長王樹國、陝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共同為西...

聚焦用科技守護文物傳承文脈

為進一步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現代科技融合創新,提升文化遺產科技保護能力,9月7日至10日,由陝西省文物局主辦,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陝西省博物館協會承辦,陝西省文物保護科技創新聯盟、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