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遺產保護推動公共考古學發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0月11—12日,全國考古工作會在武漢召開。
學者提出,考古學界必須向社會闡明考古學的意義和考古遺產的價值,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考古遺產保護中。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表示,國際上開展了許多面向社會和公眾的考古活動,歐美學術界逐漸形成了公共考古學研究領域。
在他看來,公共考古學是推動考古學不斷發展完善的重要機制。
我國公共考古學應在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下探討考古學與社會公眾的關係,擴展研究視角。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實驗研究中心主任趙志軍介紹,當前中國考古學的重心已經開始轉向更深一層的研究,即通過對生態環境背景、古代文化整體面貌以及文化間相互關係的綜合考察,復原古代人類生活方式,解釋古代文化的發展與過程。
考古學的方法與手段也不斷更新。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以舊石器時代考古為例介紹說,其視野逐漸從少量器物轉移到對整個遺址的綜合性研究,由單純的器物分析上升到對人類行為闡釋的層面;不再局限於石器的製作技術和使用方式,進而關注古人類的適應生存行為、認知和計劃能力、對環境的適應改造方式,以及古人類技術、文化與生存模式發展的細微過程。
他表示,與之相適應,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應運而生,如石器製作與使用的操作鏈分析、原料與土地資源利用方略研究等。
夏鼐,考古學界公認的一代導師,強調「文明的誕生是一種質變」
作者:王世民 夏鼐,字作銘,1910年2月7日出生在浙江溫州一個經營絲綢業的商人家庭。1930年考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後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二年級插班,師從陳寅恪、錢穆、蔣廷黻等名師,致力於中國近...
穿越四萬年:早期東亞現代人尋蹤
一直以來,中國文明史早期的某些具有獨立起源的文明成就總是會被西方懷疑,認為是從亞歐大陸的其他地區傳入的。在新石器考古領域內,安特生髮現仰韶文化之後不久,仰韶文化西來說便甚囂塵上。早先的中國文化西...
首屆中國舊石器文化節暨第三屆泥河灣公眾考古活動側記
張家口新聞網記者呂永清通訊員張曉英付有才這是一次探索觸摸古人類歷史足跡的文化盛宴。6月10日,首屆中國舊石器文化節暨第三屆泥河灣公眾考古活動首日。下午三時許,陽原泥河灣文化廣場熱鬧非凡,來自北京...
在世界考古學界發出中國聲音
國際視野 開放胸襟 文化合作 在世界考古學界發出中國聲音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舉行 5月21—23日,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在河南鄭州舉行,來自海內外近400位考古界的專家學者...
公共考古學推動考古學發展
考古學是文理兼容、魅力獨具的一門學科,它通過研究古代人類活動留下來的遺蹟、遺物復原人類歷史,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人類起源、發展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考古學與公眾之間有著緊密關係,它是人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