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舊石器文化節暨第三屆泥河灣公眾考古活動側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張家口新聞網記者呂永清通訊員張曉英付有才

這是一次探索觸摸古人類歷史足跡的文化盛宴。

6月10日,首屆中國舊石器文化節暨第三屆泥河灣公眾考古活動首日。

下午三時許,陽原泥河灣文化廣場熱鬧非凡,來自北京大學、河北師範大學、吉林大學和蘭州大學等多所高校考古專業的1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選手正在進行著一場石器模擬打制比賽。

每位選手的身旁都圍滿了前來觀看的人群。

沈巍是河北師大的參賽選手,他手裡一邊忙著錘擊、打磨著以黑曜石為原料的石材,一邊向好奇的圍觀者介紹著打制工具和打製程序。

他告訴記者,他是第一次參加石器模擬打制比賽,非常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尤其是參賽地點在享有聖譽的「東方人類故鄉」泥河灣,他覺得有一種神聖感和榮耀感,好像自己離遠古人類又近了一步。

「爺爺快看,這塊黑石頭的形狀打磨得就像古時候的長矛一樣,太有意思了。

」一個大約七八歲的小男孩忍不住叫出了聲。

「這個叫兩面尖狀器,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就學會打制簡單的石器了。

把它安插在木棒上就變得像長矛一樣厲害了,它是古人類用來捕殺獵物或是抵禦敵人的原始工具。

」爺爺一邊目不轉睛地看著現場製作,一邊向小孫子講解道。

原來,這位土生土長的陽原老人,也是一位歷史迷,對泥河灣歷史文化有著特殊的情感。

「這裡是人類學、考古學和地質學研究的聖地,也是普及地質變遷與人類演化知識的露天課堂。

」作為大賽評委之一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任的高星說:「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很多中外學者就在泥河灣盆地探尋、考察、發掘、研究,獲得一項項重大發現和影響深遠的成果,在這裡舉行公眾考古活動恰逢其所。

「長期以來,出於文物安全考慮,文物考古部門往往『關門』工作,在研究報告出爐之後才對外公布,發掘過程更不接受圍觀,出土文物送到文物庫房統一修復並做好研究之後,才能與公眾見面。

」同樣是大賽評委,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專家陳全家說:「公眾考古不僅揭開了考古的神秘面紗,還架起了考古與公眾之間溝通的橋樑,滿足了公眾想了解考古、了解歷史的渴望,為探索考古學奧秘開啟了一扇智慧之門。

「我們就是想通過這樣一場最直接、最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從高深的象牙塔中走出來,走到公眾面前,向公眾進行科學啟蒙,滿足人們對過去未知世界的探索,用科學的素養普及考古,加深對文物遺址的保護意識,共同守護人類文明。

」大賽評委、中科院古脊椎所古學專家王社江說。

親手打制石器,模擬和體驗百萬年前古人類的生活方式;利用打制而成的石器,支解切割動物皮肉,還原古人類生產生活;走進泥河灣博物館,親身感受現代高科技模擬考古……在為期三天的活動中,眾多的陽原老百姓和慕名遠道而來的古學愛好者紛紛參與到活動當中,親眼、親耳、親身感受遠古人類的生活足跡,對遠古人類有了重新認識的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科學考古的認知和理解。

看到眾多公眾能夠積極參與到此次活動中來,對傳統歷史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考古學專家謝飛說:「我感到很欣慰,公眾能夠如此近距離地接觸考古工作,拓展了視野,普及了歷史和考古知識,也使考古工作在公眾眼中變得不再神秘,達到了保護歷史遺產和提升人文素養的目的。

「今年是首屆,我們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夠繼續舉辦下去,進一步發掘泥河灣遺址群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將泥河灣歷史文化打造成一張靚麗名片,叫響世界,促進本地旅遊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更深層次地推動科學考古研究。

」陽原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成勝泉深有感慨地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謝飛從事泥河灣考古35年研討會在石舉辦

9月23日,謝飛從事泥河灣考古35年研討會在石家莊召開,研討會由河北省燕趙文化研究會發起,省文聯、省文化廳、省文物局、省文史研究館、河北師範大學、陽原縣委、縣政府等主辦,為弘揚文物工作者獻身文...

「泥河灣是陽原的,也是世界的」

「我是泥河灣人,我叫成勝泉。」從事舊石器考古30多年的他,每次都向別人這樣介紹自己。4月底,記者在陽原縣小長梁遺址見到了59歲的成勝泉。「每天跑山頭、看地層,雖然很辛苦,但我們覺得很充實。」成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