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考古學界發出中國聲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國際視野 開放胸襟 文化合作 在世界考古學界發出中國聲音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舉行

5月21—23日,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在河南鄭州舉行,來自海內外近400位考古界的專家學者及300餘位特邀、列席等代表齊聚中原腹地,圍繞「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中國考古學」這一主題,共同展示考古新發現與研究新成果,研討中國考古學的創新與發展,探索該學科未來走向的可行性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王偉光,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中共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人民政府市長馬懿,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廣智出席開幕式並講話。

開幕式由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主持。

本次會議由中國考古學會主辦,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承辦。

中國考古「走出去」戰略順利實施

王偉光在致辭中指出,在90餘年的中國現代考古學發展歷程中,一代代考古學家艱苦奮鬥、不斷探索,使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畫卷日益清晰,使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中華文化多樣性及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等重要的研究課題得以不斷深入。

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和考古學研究的深入,中國考古學在田野考古調查、發掘和考古研究中不斷引入新的科學技術手段,使得田野考古技術不斷提高,藉助科技考古所獲取的古代人類與社會的信息愈發綜合全面,並在此基礎上,蓬勃開展文物保護與公共考古。

中國考古學作為一門交叉融合的學科正不斷煥發新的魅力,在學術舞台上展現出獨特、動人的特色。

王偉光表示,包括考古學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與交流,是社會發展的持續動力所在。

當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全國各地近40個遺址同時開展考古工作,並積極實施「走出去」和「請進來」戰略,邁出國門,深入烏茲別克斯坦和宏都拉斯發掘古代遺址,還計劃進一步赴印度、埃及等世界古代文明中心開展考古發掘工作,並成功舉辦了兩屆「世界考古·上海論壇」,很好地發揮了中國考古學的龍頭作用。

這些工作,為推進中國考古學的發展與創新,為搶占國際學術前沿和掌握國際話語權,為探索中華文明和延續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起到了重要作用。

考古學為中華民族復興提供助力

王偉光強調,當前,中華民族正處於偉大復興的歷史節點上,同時也處於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學術導向,對於考古學的健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在考古學研究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運用到考古學研究中。

唯物史觀是當代中國歷史和考古學研究的旗幟和靈魂,是當代考古學研究的重要指南。

在這一正確理論、方法的指引下,通過中國考古學界廣大同仁的不懈努力,中國考古學可以為豐富和發展對於人類歷史發展進程、道路、動力等一系列重要歷史問題的認識,乃至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獨特貢獻,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提供新的動力。

劉玉珠指出,進入新世紀以來,考古工作的影響力和關注度與日俱增,在傳承、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當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和推動文物事業再上新台階的過程中,考古工作始終是其中的重點和亮點。

因此,應增強大局意識,做好基本建設考古;增強保護意識,促進遺址保護利用;增強合作意識,提升考古研究水平;增強開放意識,推動國際合作共贏。

以開放的姿態加強對外交流

本次大會是中國考古學會自成立以來舉辦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亮點紛呈,在學術研討形式和內容方面都有許多創新,展示了中國考古學的學術現狀和發展方向。

中國考古學會自1979成立以來,與時代同步發展,現已成為我國考古學界最為重要的一個學術團體,始終引領中國考古學學科前進和發展的方向。

特別是最近兩年中,陸續成立了13個專業委員會,為考古學科建設搭起了新的交流與合作的平台,從而更為有效地將考古學界的專業研究人員組織在一起,更好地發揮考古學會的專業指導作用。

此次會議的研討即分為13個專業委員會展開,各專委會的研討內容更加精專且深入,而不同領域的學者也可旁聽關注其他領域的新成果新見解。

在本次會議期間頒發了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田野考古獎、研究成果獎(金鼎獎)、青年學者獎(金爵獎)、考古資產保護獎(金尊獎)、公共考古獎(金鎛獎)和終身成就獎。

北京大學教授宿白先生榮獲終身成就獎。

王巍表示,本次大會與以往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變封閉為開放,是一次同時面向國內外考古學界、面向媒體、面向公眾的大會。

此外,田野考古獎、金鼎獎、金爵獎等的頒發,使大會內容更加豐富、姿態更加開放、影響力也更加廣泛。

這是一次中外考古學界合作交流的難得機會,不但向國外考古學界介紹了中國考古的最新進展及水平,同時也展示了中國考古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態勢。

中國考古學會緊扣會議主題「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中國考古學」,在會議期間分別召開了「青年學者圓桌會議」和「海外學者演講與座談會」。

在青年學者圓桌會議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四川大學、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金爵獎」獲獎者以及推薦青年學者代表齊聚一堂,切磋砥礪,闡發自己對中國考古學發展的認識。

新一代青年學者思維活躍,田野考古或實驗技術功底紮實,擁有全身心投入考古學術事業的學者情懷,對於中國考古學當前所處時代和階段有自覺的反思和清醒的認識,對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充滿信心,是中國考古學未來希望之所在。

來自埃及、印度、宏都拉斯、烏茲別克斯坦、蒙古國、德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的考古學者在會議期間介紹了他們的研究成果,與中國學者展開了深入交流。

宏都拉斯人類學與歷史研究所維吉里奧·佩德雷斯·特拉佩羅介紹了在莫斯基蒂亞地區發現的文化遺存,該地區坐落於美洲兩大文化區域之間,在人類學和考古學研究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印度考古調查局考古所所長桑傑·庫瑪爾·曼紐爾介紹了近期在薩拉瓦提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手工業聚居區的考古發掘工作,已發掘了三層文化堆積,發現了規整的手工業作坊、銅的冶煉、珠飾的製作、陶器的製造等現象,具有重要意義。

他對於中國考古學界取得的成就表示由衷敬佩,他表示,現階段應高度重視對我們多樣且具創造性的藝術形式及豐富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廣闊的視野、明確的目的以及多種資源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楊陽 曾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促進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

為加強國際考古學界的交流,推動世界範圍內考古資源、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保護和利用,使之更好地為當今國際社會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12月13—18日,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在滬召開,主題為「...

促進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

為加強國際考古學界的交流,推動世界範圍內考古資源、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保護和利用,使之更好地為當今國際社會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12月13—18日,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在滬召開,主題為「...

我省《渤海上京城》獲金鼎獎

本報訊(豫文)由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1日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本次大會為開放式會議,近400名中外考古專家正式出席,另有300名考古學者列席,是中國考古學界的一次盛會。 在本次...

水洞溝考古發掘與研究報告獲「金鼎獎」

本報訊(記者王剛)記者從自治區文化廳獲悉,在河南鄭州召開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的《水洞溝:2003~2007年度考古發掘與研究報告》榮獲研究成果獎(金鼎獎)。據悉,該書公...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宣漢舉辦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齊澤垚 楊陽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齊澤垚 楊陽)中國四川有巴山蜀水之稱,古代巴文明是四川地區區域...

新中國考古從這裡走出

今年是《輝縣發掘報告》出版60周年。它既是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的第一部大型田野考古報告,也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考古圖書。這部報告由當時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其所遵循的田野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