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成:西周玉組佩有很多未解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93年,在山西的一處西周晉侯墓地中,發現了由玉璜、玉珩、沖牙、玉管等共計204件玉器組成的,長約170厘米的玉組佩,因其精緻的紋飾、繁雜的構成、奢華的組合,成為了山西博物院的「明星文物」,它出土的情況和墓主人的故事也一直廣受關注。

《如果國寶會說話》播出後,再次掀起國寶熱。

我們採訪了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為大家解讀玉組佩鮮為人知的故事。

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

「這套玉組佩是整個晉侯墓地出土的最大的玉禮器組合,也是目前全國同期墓葬中發現的最大的玉組佩。

」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說到,「但這套玉組佩以及所在墓葬的發現,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謎團。

山西博物院外景

玉組佩

謎團一:墓葬形制不合常理

這套玉組佩出土於北趙晉侯墓地63號墓。

1993年下半年,考古工作者對北趙晉侯墓地進行了第四次搶救性發掘。

這次發掘中,發現了62號、63號、64號三座墓組成的一夫二妻異穴合葬墓。

這在整個墓地中都是特殊的,因為其他的晉侯及其夫人墓都是一夫一妻的。

而且更為奇怪的是,出土玉組佩的63號墓葬規格超過了64號晉穆侯和62號墓。

64號墓為甲字形墓,全長24.3米。

而63號墓卻是中字型墓,全長35米,規格要比64號墓高。

張元成提出了他的疑惑:「大家都知道,古代講究男尊女卑,況且在帝王之家,王后的地位也肯定比不上國君,但令人奇怪的是,63號墓的規模不僅要超過其他晉侯夫人,甚至還超過了她的老公晉穆侯,這太讓人不可思議了。

晉侯墓地平面圖

從墓葬規格上來說,63號墓超規格了,但是,進一步考古發掘又發現,從禮制上來說,在63號墓葬中隨葬的青銅禮器,使用三個鼎,是國君夫人應該享受到的陪葬禮制,而晉穆侯墓室內有5個鼎,這說明這位夫人沒有越級。

謎團二:墓主人的身份存疑

「63號墓的墓主人與晉穆侯的關係,現在有兩種解讀。

」張元成向我們詳細作了介紹。

有學者推測,63號墓的墓主人是晉穆侯的「次夫人」,換言之也就是小妾,只是因為受到晉穆侯的寵愛,才能合葬在一起。

「但是這樣顯然不符合當時的禮制。

」張元成說:「這不是主次的關係,而是先後的關係,63號墓的墓主人可能是晉穆侯的第二任夫人。

因為第一任夫人去世,晉穆侯重新娶了一位妻子。

因為對於君王來說,只有明媒正娶的妻子,死後才能合葬在一起。

63號墓的墓室全景

那麼,墓主人又是什麼身份呢?在墓葬中發現了兩件銅壺,器形、紋飾和銘文均相同,蓋口外壁和壺頸內壁鑄有銘文9字:「楊姞作羞醴壺永寶用」,人們把這壺叫做「楊姞壺」。

近20年來,爭論也由此展開。

一方面,有人認為墓主人就是「楊姞」,因為在兩周時期,國君的女子嫁出國,該國就以其母國的國名和姓相連稱之,如秦國為贏姓,秦國女兒嫁到晉國就稱她為「秦贏」;齊國是姜姓,齊國女兒嫁到其它國家就稱她為「齊姜」;晉國是姬姓,國君女兒嫁到他國稱為「晉姬」 。

楊姞之名亦是如此,「楊姞」,意為是此女乃楊國的女兒,「姞」是楊國國君的姓,就說楊國的公主嫁到了晉國。

但是在各種史料中,並沒有姞姓楊國的記載,有可能這樣一個名為「楊」的小國家,被滅掉了,而63號墓的墓主人則是楊國最後一位公主。

另一方面有人認為,這個壺,是「姞」姓國的女子嫁到了楊國做的,只是不知道什麼原因最後流傳到了晉國,被埋葬在了63號墓。

「學術界永遠存在爭執,因為單憑『楊姞』二字,很難辨別墓主人身份,留存給我們的證據太少了。

」張元成解釋到。

楊姞壺及銘文拓片

謎團三:超規格隨葬品的發現

63號墓出土的隨葬品多達4280餘件,其中玉器就達800多件,僅玉戈就有12件之多。

一位夫人,怎可享受到如此高的待遇和禮制?「我們認為,墓主人是個愛玉之人。

當時在考古發掘過程中,我們還在墓葬棺外東北角發現了一件青銅的方盒子,裡面裝了各種各樣的玉器,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商代。

所以,這個墓主人在世的時候一定非常喜歡收藏玉,尤其是一些玉器在西周那個時代來講,都是非常珍貴的,想必她也很受寵,能夠得到晉穆侯的各種賞賜。

」張元成說。

在採訪中,張元成還提到,西周時期的貴族,在生活中佩戴玉組佩,肯定不會這麼長,這也許是墓主人生前有好幾組玉組佩,她太愛玉了,以至於全部用來入葬,把幾組玉組重新組合在一起。

那麼,玉組佩是什麼時候興起的呢?

西周的玉組佩制度

西周時期,貴族間開始盛行一種由多件塊玉串聯組成、懸於身上的佩飾,也就是今天的玉組佩,亦如古人常說的那樣,「君子必佩玉」,玉成為了西周時期的一種禮制,是社會等級秩序的象徵,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佩戴。

「西周是中國玉器發展的高峰,當時的中國已經有長達6000年的玉文化了,所以西周時期是承前啟後的階段,對我們研究玉器的禮制、工藝等方面的內容,都非常重要。

」說到這裡,張元成又特彆強調了一點:「西周時期玉組佩多懸掛於脖子上,到了春秋時期,則流行系掛於腰帶上,因此玉組佩也趨向簡單化,大型的玉組佩在西周流行一段時間後,便退出歷史舞台。

從考古發現來看,西周玉組佩制度與當時的社會等級有一定的關聯性。

考古發現的西周時期出土的玉組佩,通常都是高等級貴族使用,男性、女性都出,以女性居多,以璜為主,有3、5、7、9等,但是暫時還沒有看出璜的數量與等級間的對應關係。

西周玉組佩制度影響深遠

周人賦予玉器特殊的道德內涵,讓玉器成為禮制的載體,一方面是禮制活動中的媒介,另一方面,成為各個等級在特定場合的身份象徵。

文獻及考古材料反映的周人用玉觀念及用玉制度,可以分多個層面。

用於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祭祀用玉,如圭、璧、環;用於朝堂之上封賞用玉,如圭、璋;用於諸侯間問聘用玉,如環、瑗;用於貴族參加禮制禮儀活動佩戴之玉,如璜組佩、梯形牌組佩;用於日常佩戴與把玩之玉,如髮飾、耳飾玦、觽、小串飾、腕飾;用於祈求不朽的喪葬之玉,如口琀、瞑幕、握玉、踏玉等。

玉組佩部件細節圖

周人視死如生,不僅生前佩玉,並且認為在死後玉可保護屍體,使人不朽,所以大量的佩飾在生前使用,死後又一塊隨葬入棺中,覆在身體上,用以保護身體。

而專為死者趕製的斂屍玉出現並逐步興起。

西周葬玉的逐步使用開創了以後戰國、漢代葬玉大量使用的先風。

玉組佩在山西博物院陳列照片

每當觀眾走進山西博物院,在展廳中看到玉組佩,都會感嘆其精美與複雜,如果他們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相信更能感受到它厚重的歷史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王紅旗:山西千年古玉賞析

精細的鏤空玉罍,跳躍的玉鹿,通透的瑪瑙環,雕工細膩的龍形玉佩,為山西博物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收藏,涵蓋了山西芮城清涼寺墓地、山西侯馬羊舌墓地、山西曲沃晉侯墓地、山西太原趙卿墓、山西長治分水嶺戰國...

山西晉城博物館玉器

晉城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歷史博物館,原稱晉城市古建築藝術博物館。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鳳台東街與文博路交叉口西北角,占地面積1.6公頃,建築面積10282平方米。隸屬於晉城市旅遊文物局。共投資38...

「國寶」西周玉組佩,見證三千年的愛情

如今,人們的佩飾越來越誇張、華麗、炫目,然而,再奢華的佩飾,在3000年前的一套晉國玉組佩面前,都會黯淡無光。曲沃晉侯墓地這一晉國早期的「皇家陵園」中,有唯一的一處次夫人墓葬。墓葬中發現了整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