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河北博物院一件鎮館之寶想起的那個悲壯的歷史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河北博物院「慷慨悲歌-燕國故事」展廳的入口處,展出了一件鎮館之寶:透雕龍鳳紋銅鋪首。

鋪首就是大門上的環形飾物,一般都採用「獸首銜環」的形式,作用是門拉手或者敲門,並有著驅邪的意義。

這件透雕龍鳳紋銅鋪首原是戰國時期燕國宮殿大門上的門環,出土於河北易縣燕下都武陽台遺址。

透雕龍鳳紋銅鋪首

它之所以能成為河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第一,這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的最大的銅鋪首,高達74.5厘米,寬36.8厘米,重達21.5公斤;第二,這件銅鋪首採用了浮雕加透雕的鑄造工藝,工藝複雜,鑄技高超;第三,這件銅鋪首紋飾繁複華麗,獸形生動精緻,確實是一件青銅藝術珍品。

透雕龍鳳紋銅鋪首

從整體上看,這件銅鋪首是一隻獸首口銜門環的樣式。

從細節上看,獸首上部為一隻鳳鳥,展翅欲飛,而鳳鳥雙翅又被兩條長蛇纏繞,蛇首回頭向內,鳳爪抓住蛇身;鋪首兩側各有一條長龍,龍頭向外探出;通身還雕有細密的羽毛紋和捲雲紋;獸眼圓睜,捲雲形成兩個鼻孔,形象十分生動。

下部門環上也有著精美的浮雕,兩條長龍在雲中翻滾盤繞。

透雕龍鳳紋銅鋪首

了解一下燕國的歷史,在戰國時代的末期,燕國的國都在燕下都,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縣東南方向約5公里處。

燕下都大約在公元前四世紀建城,公元前226年被秦軍攻克,公元前222年燕國最終被秦國所滅。

可以想見,當年的燕國皇宮就毀於秦國的戰爭鐵蹄之下。

看到這隻曾經的燕國宮門上的門環,思緒不禁一下子把我帶回到兩千多年前那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

荊軻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就在燕下都南面的易水河邊,燕國太子丹為前去刺殺秦王嬴政的荊軻餞行,荊軻在河邊吟誦出那首流傳千古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雖然只有寥寥十五個字,就將那蒼涼悲壯的氣氛,荊軻那慨赴國難決死的情懷描繪得淋漓盡致。

荊軻刺秦王失敗後被殺,燕王喜迫於秦王的壓力,將燕太子丹縊死,但燕國最終也沒能逃脫覆滅的結局。

透雕龍鳳紋銅鋪首

燕國被滅後,燕下都從此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湮滅了。

1929年遺址被發現後進行了初步發掘。

這件透雕龍鳳紋銅鋪首是1966年出土於易縣燕下都遺址的老姆台。

那些兩千多年前的宮殿和人物都已了無痕跡,只有這件曾經懸掛於宮門上的銅鋪首靜靜地向我們述說著當年的故事。

本文由天涯色影人原創,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半個世紀考古還原「燕趙」的「燕」

[閱讀提示]河北,又稱「燕趙」。然而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似乎還是對故都位於邯鄲、有大量成語故事傳世的「趙」所知更多,而對同為戰國七雄之一的「燕」的了解,卻往往僅限於「荊軻刺秦」悲壯故事的一鱗半爪...

易縣博物館開館,燕文化引世人注目

12月6日上午,歷經8個月建設、集中展現易水河畔8000多年歷史的易縣博物館開館。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陶制面具(復件。曾位列200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榜首,由北福地遺址出土。)和5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