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國寶」再發現:燕下都青銅大鋪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青銅大鋪首

□徐海峰

金鋪蘭蕙叩古音

燕下都出土的這件銅鋪首,無疑也是宮殿大門所遺,正所謂「宮殿不知何處去,金鋪依舊顯威嚴」。

滄海桑田,當年的宮殿早已不復存在,只有這件鋪首成為其唯一的見證。

那麼,當年氣宇軒昂的宮殿為什麼單單遺留下一件銅鋪首,它又是怎麼埋藏於此?應該說,考古學者數十年從未間斷探索,孜孜以求答案,雖然目前還沒有解開這一謎團,但這正是燕下都考古的魅力,廓清歷史的迷霧,尋找未知的世界,成為考古人的責任和使命。

(一)

1966年初春時節,冰凍的易水依然寒氣逼人,殘雪覆蓋著一道道田壠,大地一片蒼涼。

易水南岸不遠處的練台村卻是熱火朝天的另一番景象。

第五生產隊的社員們一早便來到隊里的土場開始勞動,大家不顧嚴寒,揮鍬執鎬,刨、鏟、翻,不一會兒,哈氣伴著汗水在發梢凝結成霜,在朝陽的映照下銀絲飄動、白氣繚繞。

「人勤春來早」,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正當大家幹得起勁兒的時候,突然一個小伙子大叫一聲「啊!什麼東西這麼硬,硌得我虎口生疼!」,小伙子不服氣,又使勁鏟了一鍬仍是「當」的一聲,土塊紋絲不動,這時大家都聚攏過來七嘴八舌,有的說「直接用鎬刨了」,有的說「用鎬頭砸碎看看是什麼東西」……這時一位老者哈了一口氣沉穩而淡定地說:「誰也不要亂動,沒準兒是件寶物,大家慢慢地來。

」有人就建議先把它周圍的土鏟掉,然後一點一點地剝離出來。

於是有的拿鎬,有的拿鍬,小心翼翼地幹了起來,隨著周圍土層的剝落,這件硬物逐漸露了出來,只見渾身透著幽幽的綠光,表面疙疙瘩瘩還套著一個環,奇形怪狀的,分量很重,一個人想搬動還挺吃力。

大家馬上意識到這應該是一件「寶貝」。

此時已日上三竿,人們聽說附近正好就駐紮著一支考古隊,這就是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燕下都工作組。

於是村民們懷著敬畏之心,把挖出來的「寶貝」送交了工作組。

純真的年代、熱情的幹勁、質樸的心靈,考古隊員被村民們那種敬畏文化和保護文化的樸素精神所感動。

考古專家仔細研究這件寶貝後,嘖嘖稱奇。

它是一件銅鋪首,但是體型之巨,極為罕見。

那麼這件罕見的大鋪首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隨即,考古隊對鋪首出土地點展開勘探調查,很快,他們鎖定在古燕國國都燕下都的一個歷史遺址老姆台以東170米處,試掘工作隨即展開。

期待能發現古燕下都更多的歷史信息,考古專家們腦海里甚至開始勾勒燕國的歷史真貌了。

然而,隨著考古工作的步步推進,考古隊卻沒有發現任何坑穴類遺蹟,出土的文物也全是建築碎片,包括筒瓦、板瓦以及山雲紋半圓形瓦當等,這件銅鋪首竟然是唯一的一件完整器物。

再也沒有奇蹟發生了嗎?

銅鋪首的出土讓考古隊欣喜若狂,但是隨後的沉寂,又讓考古隊陷入重重疑惑中。

為什麼沒有進一步的器物出土?一時眾說紛紜。

最後,專家們從銅鋪首最直觀顯著的紋飾入手定了一個較為準確的名字,於是「立鳳蟠龍大鋪首」從此走進人們視野,並享譽中外。

銅鋪首的發現地老姆台是燕下都考古工作發端地,也是燕下都一處重要的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因此,它屬於燕下都的重要文物確鑿無疑。

(二)

時光回溯到1929年,時任北京大學考古學教研室主任的馬衡教授代表北京大學、北平研究院與時任河北教育廳廳長的沈尹默先生相商,以河北作為北大的考古發掘基地,首選地點便是燕下都遺址。

之所以選擇燕下都遺址,蓋因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燕下都遺址不斷有精美文物出土,引起包括外國列強在內的各色人等的覬覦,部分文物已流失美國。

在這種形勢下,中國人自己開展對燕下都遺址的考古工作顯得尤為緊迫和必要。

而馬衡教授被譽為「中國近代考古先驅」,對中國考古學由金石考證向田野考古過渡有開創之功。

這年11月,馬衡和傅振倫先生等一行三人親赴易縣燕下都。

初冬時節,寒氣襲人,燕下都內衰草遍地,一派肅殺,只有高大的土台、巍峨的城垣,顯示出威嚴和震撼。

馬衡教授等不顧年事已高,早出晚歸,僅僅三天時間便對燕下都進行了全面勘察,之後傅振倫先生完成了《易縣燕下都調查報告書》。

有了這次勘察和摸底,馬衡教授胸有成竹,隨即開始了燕下都城址的發掘準備工作。

為了贏得各方的認可和支持,翌年春三月,馬衡教授以北大考古學會主席的身份主持召開了考古發掘燕下都的討論會,之後又組織一系列集會、演講,甚至還宴請名流,使燕下都廣為人知,贏得各方的一致支持和響應,燕下都的發掘準備工作就緒。

4月,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馬衡率領「燕下都考研團」一行由北海團城出發,經過三天的顛簸抵達易縣。

彼時,燕下都內春意盎然,青翠欲滴的麥浪簇擁著山花點綴的土台,厚重古樸的城牆上也頑強地生長出不知名的小草,給蒼老的身軀平添了些許生機。

面對此情此景,考研團成員心情無比喜悅,旅途征塵一掃而過。

4月27日便開始對老姆台進行考古發掘。

老姆台位於故城北垣外,占地13000餘平方米,高8米多。

經過一個多月緊張有序的發掘,發現有建築遺蹟、排水設施、水井、居住址等,出土了2500餘件半圓形瓦當,其中完整的即有600餘件,幾乎囊括了已知燕下都所有瓦當的式樣。

正當考古工作開展的井井有條之時,5月27日,故城西南角內的城角村發生了針對考研團的哄搶事件,考古工作被迫中斷。

這一事件的背後竟然是軍閥孫殿英的魔爪。

1928年,孫殿英借軍事訓練之名公然盜掘了東陵慈禧太后墓,震驚中外,文化界一片聲討,馬衡先生曾主張嚴懲,惹惱孫殿英,其放出狠話要報復。

據傳此次哄搶事件,便是孫殿英指使。

因此,為了馬衡教授的人身安全,此次發掘停止,馬衡教授先期撤離,其餘人於6月中旬也返回北平。

至此,歷時僅一個多月的燕下都首次考古工作結束。

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在時局動盪的年月實屬不易,與當時同期開展的安陽殷墟遺址、陝西鬥雞台墓葬一道成為中國現代考古的奠基石。

此次發掘的重要收穫,為日後燕下都城址的考古發掘和科學保護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也使燕下都為世人所熟知。

新中國成立後,燕下都重又回到人們的視線,各項考古工作步入正軌。

1950年重又對1930年的發掘資料進行了整理與研究,1950年末至1960年初,河北省文物部門對燕下都遺址又進行了調查和試掘,1961年燕下都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1964年始直至1982年,河北省文物部門組織專業人員對燕下都城址開展了近20年的科學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一座總面積近50平方公里,歷經二千餘年風雨滄桑的古城完整呈現於人們面前。

雄偉的城牆聳立四周,飽經歲月剝蝕,依然保存完整。

寬大的根基、厚實的牆體、堅固無比的夯土,無不展現出都城應有的氣勢。

燕下都布局還巧妙地利用了地形。

圍繞城牆開挖的護城河利用古河道而與易水相通,使整座城池河水環繞,既有防禦之功效又有交通之便利,可謂進可攻退可守。

放眼城內,南北中軸線上串起的四座高大夯土台基雄偉壯觀,武陽台、望景台、張公台和老姆台四座大型夯土台基成為這座城市除城牆外最為顯著的標誌了。

武陽台是城內的大型主體建築,處於宮殿區中心,也是全城制高點,燕下都又稱武陽城,因在中易水(又稱武水)之北而得名。

燕國國君在此處理政務、行使權利,是國家機器運轉的中樞。

燕下都西城南垣西段

(三)

燕下都遺址內出土了數以萬計的文物,是燕國昔日輝煌、燕文化魅力的見證,更是無數匠心獨運、巧奪天工燕國先民的情感寄託。

出土於老姆台的這件蜚聲中外的大型銅鋪首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鋪首是大門上的環形飾物,古時住宅,門上都安門環,外人進宅必先叩環,而宮室、豪族、富戶門上的鋪首尤為講究,環紐製作成似龍似虎狀,多為銅質或鎏金,因此又稱金鋪,又因其置於門上以銜環,所以通稱為鋪首銜環,燕下都這件大鋪首也應名為「鋪首銜環」更準確。

關於鋪首,傳說甚多,一般認為是龍生九子之一,名「椒圖」。

龍生九子,性格迥異,各有所好。

如贔屓,形如龜,好負重,便成了石碑下的龜座。

而椒圖,形如螺,性好閉,便將它立於門鋪,杜絕了門外的一切污穢,起到了有效的防範。

也就是門上施以鋪首,使之閉藏周密,門戶安全。

鋪首在古詩文中更是不乏描繪,以漢賦名篇最為精彩。

如揚雄《甘泉賦》「排玉戶而颺金鋪兮,發蘭蕙與芎」,蘭蕙與芎(也即川芎)都是香草,推開玉飾的宮門,清風吹動著金鋪,送來陣陣花香。

而以金鋪為依託,抒懷情感最為著名的詩文當屬杜牧的《過勤政殿》了,「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

勤政殿,即「勤政務本之樓」,位於唐長安城興慶宮的西南隅。

唐玄宗曾在此處理政務,並舉行重大國事大典。

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8月5日,唐玄宗李隆基為慶賀自己的生日,在此樓批准宰相奏請,定這一天為「千秋節」,取「千秋萬代」之意,布告天下。

千秋節也就成了一年一度上下同歡的佳節。

然而唐玄宗晚年「勤政務本」早成空名,只顧享樂而誤國。

安史之亂爆發,唐明皇被迫退位。

唐王朝江河日下,盛世不再,千秋節也徒有虛名了。

詩人杜牧經過此樓前,目睹時過境遷,重門緊閉,雜草叢生,一片淒涼之景,黯然神傷。

曾經威嚴可畏的龍首金鋪綠銹滿身,如同長滿了青苔一般。

僅僅百年光景便如此凋零破敗,詩人借紫苔的榮枯指代金鋪的興衰,感昔傷今,寫盡對唐王朝的惋惜和對時弊的揭露。

(四)

鋪首,一般認為最早出現於春秋早期,後歷經戰國兩漢、魏晉隋唐,直至明清均被廣泛使用。

燕下都出土的這件戰國時期銅鋪首,採用浮雕和透雕的工藝,由獸首和銜環兩部分組成。

獸面為饕餮(傳說中龍的第五子,是想像中的十分貪吃的怪獸)、蟠龍、鳳、蛇等8隻珍禽異獸構成。

饕餮,寬眉巨目,威嚴凝重;以戟紋作鼻,稜角分明;唇邊密布須疵,嘴角獠牙出露,猙獰可怖。

獸首頂部中央鑄山形紋,尖端高聳,以此紋為依託上雕一立鳳,頸向前伸,昂首怒目、張口吐舌,鳳尾上翹,粗壯有力的雙足各抓一蛇,蛇首左右相對掙扎狀,蛇身纏繞鳳翅。

立鳳兩側各飾一條四爪龍,龍頸自頂端向下彎曲前伸,張口瞪目,暴戾不馴,龍尾盤繞於獸首雙耳兩側。

環套於八棱形半橢圓形的銜中,環上亦飾雙龍,曲頸俯首,怒氣衝天。

整件鋪首通高62厘米、環外徑29厘米、內徑16厘米,重達21.5公斤。

此鋪首造型以饕餮為獸面,以鳳蛇構成其額梁,以盤龍表現氣勢。

兼具實用與美觀。

整件鋪首巧構奇思,錯落有致,整體與局部和諧統一,形神兼備而極具王者之氣,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鋪首作為宅第門飾,表達了守御、驅鬼、辟邪之意。

燕下都這件鋪首,整體給人一種不可抗拒的威懾之力,體現著王權的神聖和等級的森嚴。

遙想當年,巍峨的宮殿,厚重宮門緊閉,唯鋪首赫然奪目,給人一種神秘敬畏之感。

而今,巍峨的燕下都宮殿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曾經的威嚴不再,面對青銅大鋪首,我們體味到的是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010年,作為河北博物院十大珍寶之一的燕下都青銅大鋪首亮相上海世博會,再一次引來中外人士的讚嘆,燕文化的獨特魅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又一場秋雨過後,輕寒可人,秋意正濃,佇立易水畔,恍若隔世。

曾經體現王權等級威嚴的鋪首,早已褪去其神秘的外衣。

如今鋪首已成為承載傳統文化的一種建築裝飾,無論是寺廟殿宇,還是村寨民居,鋪首隨處可見。

金鋪颺兮,蘭蕙馨香,我們分明感受到是盛世的祥和與歷史的脈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半個世紀考古還原「燕趙」的「燕」

[閱讀提示]河北,又稱「燕趙」。然而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似乎還是對故都位於邯鄲、有大量成語故事傳世的「趙」所知更多,而對同為戰國七雄之一的「燕」的了解,卻往往僅限於「荊軻刺秦」悲壯故事的一鱗半爪...

邯鄲臨漳縣鄴南城宮殿區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啟動

近日,邯鄲臨漳縣鄴南城宮殿區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正式啟動。之前,縣政府結合鄴城考古隊對鄴南城宮殿核心區進行了圈圍保護,在前期勘探、分析研究、現場清理、政策爭取等工作基礎上,正式對該處遺址進行發掘。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