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考古還原「燕趙」的「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閱讀提示]
河北,又稱「燕趙」。
然而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似乎還是對故都位於邯鄲、有大量成語故事傳世的「趙」所知更多,而對同為戰國七雄之一的「燕」的了解,卻往往僅限於「荊軻刺秦」悲壯故事的一鱗半爪。
事實上,「燕」自西周被封為諸侯國之後,曾長期活躍在今天北京及我省中、北部,寫出了一段段壯懷激烈、跌宕起伏的歷史篇章,對今天的燕趙大地也留下了相當深遠的影響。
自上世紀30年代起,隨著對位於河北易縣的戰國中晚期燕國都城燕下都的考古步步深入,一座氣勢恢宏的皇皇國都被逐漸還原。
1961年,燕下都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燕,真的如太史公所言「崎嶇強國之間,最為弱小」嗎?我們的先人們曾在這片土地上演繹著怎樣的故事,鑄就了怎樣的精神風骨?通過幾乎窮畢生之力親歷燕下都考古發掘研究的省文物研究所原研究館員石永士的講述,一個更加豐滿的、有著燦爛經濟文化成果的燕國呼之欲出。
走進今天河北博物院三樓「慷慨悲歌——燕國故事」展廳,有一件青銅展品陳列在進門處最顯眼的位置。
這件1966年出土於易縣燕下都老姆台遺址東的青銅文物,是省博物院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也是我省18件國寶級文物之一。
它通高74.5厘米,寬36.8厘米,獸首銜環形,獸首上部正中站立鳳鳥,兩側盤繞長龍,因此被命名為「透雕龍鳳紋銅鋪首」,是中國目前所見的最大銅鋪首。
一個形體巨大、雕飾華美、盡顯王者之氣的燕國宮殿門環,該如何與史籍記載中戰國七雄里最弱小的燕國相對應呢?這讓許多燕國歷史的研究者也不禁追問,歷史上的燕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家?親歷了這件銅鋪首出土研究的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原研究館員石永士告訴記者,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燕下都考古一直沒有停頓,也一直在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門環」里的強燕掠影
「我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燕下都考古。
」今年75歲的石永士,是講述燕下都考古歷程中無法繞開的一個人物。
1965年9月,剛剛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的石永士,興沖沖地前往當時位於天津桂林路的河北省文化局報到。
「年輕人,趕快去保定,那裡有重要工作,急需人手!」石永士已經不記得當時是哪位領導接待的他,但就這麼一句話,讓他輾轉來到了當時保定市易縣武陽台村,加入了設於此、當時隸屬於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的燕下都「四有」工作組,成為了燕下都遺址的考古工作者。
當時只有24歲的石永士意想不到的是,燕下都考古就此成為他之後半個多世紀裡最重要、也是幾乎唯一的工作。
1961年3月,燕下都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後,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組建了燕下都「四有」工作組,新中國成立後燕下都的全面勘察和重點發掘工作隨之展開。
戰國所有都城中最大,早在兩千多年前便已占地40平方公里
燕下都遺址位於易縣東南,離易縣縣城有些距離,據《保定郡治》記載,「燕昭創之於前,子丹踵之於後」,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入選「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同年還被列入了...
石家莊周末休閒發獃的好去處《河北博物館》
要說博物館相信更多的石家莊人更習慣稱之為展覽館,展覽館朋友們都不會陌生,從小到大展覽館都是一個地理坐標一樣的存在,但是真正走進去的又有多少人呢。非常慚愧的講要不是孩子學校每年的寒暑假都會要求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