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秘辛│與盜墓賊擦肩而過的煌煌金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頭像金飾件通高:5.1厘米河北易縣燕下都辛莊頭30號墓出土河北博物院藏河北博物院《慷慨悲歌——燕國故事》展廳里,擺放在展台上和展櫃內的九鼎八簋和方壺等,造型古樸,透著幾分霸氣,令人震撼。

而在展廳尾部,靠近後門西側的兩個展櫃,則常有觀眾圍觀,讚嘆不已。

展櫃內的文物究竟是什麼?為何如此吸引人?

原來是一組造型各異、紋飾精美,散發著柔光的金器。

那些金器,有的呈長方形、半球形或桃形,有的呈鳥嘴形、牛頭形等。

金器上的馬、羊、駱駝、鹿、熊和怪獸等形象,採用了浮雕藝術的表現手法,構圖飽滿,起伏錯落有致,富有變化。

從這些形象上,可以感受到燕文化與北方文化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而有的金器背面還有鏨刻的文字,這些銘文是記重量的,是研究燕國衡器和書法的重要資料,彌足珍貴。

☝頭像金飾件背部文字銘文:二兩廿三朱四分分朱一作為一名文物考古工作者,我在上世紀80年代末,曾參加了《燕下都》報告插圖的繪製工作,對燕下都的文物多少還是有所了解。

我知道這些金器出土於易縣燕下都辛莊頭30號墓,那座墓里還出土了七鼎六簋,是戰國晚期燕國的一座大型貴族墓。

但是,這些金器是如何被發現的?是誰親手把它們挖出來的?出土時是一種怎樣的情形?又是如何把它們從易縣運到石家莊,進入文物庫房的?

我非常好奇,但對這些情況一無所知。

我想,普通讀者對這些問題也會感興趣。

帶著這些問題,我仔細翻閱了《燕下都》考古發掘報告和其他相關資料,遺憾的是,這些看似簡單的小問題,書中並沒有提及。

☝半球形浮雕金飾件直徑:4.7厘米高:1.5厘米今年春天,為文物布展的事,我去了一趟燕下都。

工作之餘,向當地的同行詢問這批文物出土情況。

沒想到,發掘辛莊頭30號墓的老探工、現年75歲的李建海老人就在高陌村,且身體硬朗,和燕下都文保所的趙永利副所長常見面。

我非常激動,在趙副所長的安排下,訪問了這位古稀老人。

交談中得知,李建海老人是1962年開始從事考古鑽探的,但一直沒有機會轉正。

他的師傅是馬尚柱、馬孝增和馬端三位洛陽老探工。

前些年,他還在易縣境內的南水北調考古工地搞鑽探和發掘。

除了燕下都的考古鑽探,他還被外地的文物部門請去搞鑽探。

他告訴我,辛莊頭30號墓是修建易滿(易縣—滿城)公路時勘探發現的,當時地面上並沒有封土,並不知道有古墓。

他介紹說,發掘工作從1977年冬天開始,到1978年春天結束。

☝李建海老人這座墓由南墓道、墓室和北墓道三部分組成,正南北方向,南北通長約24.2米,最寬處約9.5米,墓室深達8.2米。

發掘時,在深近2米的墓室西側中部,發現了直徑約1米的盜洞,在盜洞中出土了大量的陶鼎、簋、壺、磬、編鐘等陶禮器和銅鋪首、蓋弓帽等文物。

在深約3.2米處發現槨室,從槨室四角的紅燒土及塌陷情況看,當年的盜墓賊在盜掘這座墓後,放火燒了棺槨。

墓室西側的文物全被盜墓賊擾亂,無法得知下葬時那些器皿的擺放情況。

因盜掘時墓室東側發生塌方,盜墓賊最終放棄了盜掘,文物得於倖存,讓我們看到這些文物下葬時的擺放情況。

李建海老人回憶道:「因為發現了盜洞,所以,當時也沒指望能出啥好東西。

發掘進行了一半,由於天氣寒冷,便停工了。

到了第二年開春,才又繼續發掘」。

我問他有沒有採取保護措施,比如回填墓葬,或留人值班。

他說:「沒有,那時候也沒人盜墓。

再說了,已經挖到了沙層,沒有人去盜。

桃形金飾件高:5.8厘米

對這批金器出土時的情況,李建海老人記憶猶新。

他說:「我當時負責這座墓的發掘,開春後清理墓底時,先清理西側的沙土,然後清理東側。

東側的清理先從東南角開始。

當時,我看到清理的人,挖了一鐵鍬沙土,那鐵鍬離開墓底沙土的瞬間,我看到鐵鍬下面一亮,覺得出東西了,馬上讓那人停工上來,我便下去了,一扒拉,是一把劍。

「我們繼續清理,在清理墓底東北角時,發現有印(註:木頭痕跡,應是木箱的板灰),用小鏟扒拉,把那些金器清了出來(註:金器應該是箱子上面的鑲嵌的飾件),繪了圖,我們三個在墓底清理的人,核對了金器的數量,然後,用東西把它們包了起來。

在姚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職工,當地人,也是發掘的參與者)家吃了飯,然後大家一起,把這些金器送到了考古隊駐地,交給了考古發掘的負責人石永士。

我問:「為什麼帶著那麼多剛出土的金器,不是馬上送到考古隊駐地,而是去姚師傅家吃飯?」

他說:「清理完那些金器,東北角塌方,沙土下來把我埋了,土埋到我的腰部,他們趕緊把我挖出來,我的腿腳受點傷,又受到驚嚇,所以,就先去吃飯了。

☝金柄鐵劍 通高:71.4厘米
☝金柄鐵劍珌部紋飾和鑲嵌的松石我問李建海老人;「你知道那批金器有多重嗎?」他說:「不記得了,好像得有5斤重吧。

李建海老人看著我,激動地說:「我還記得那座墓所在的位置,就在那個編號為M28的土台子東側,那條易滿公路上。

和李建海老人告別後,趙副所長騎摩托車帶我,到了那座墓的所在地。

那個土台子就是一座戰國墓葬,編號為M28,它的東側約30米處,便是易滿公路。

那是一條極為平常的縣級公路,30號墓所在的位置,就在它的下面。

我站在那裡,望著眼前的場景,不敢相信這麼普通的地方,竟出土了那麼多的金器。

我覺得,就是現在,即使是當地人,也不會有多少人知道,30多年前,這裡曾經發生過的事情。

☝長方形金飾件(左)高:10.8厘米 寬:7.2厘米(右)高:5.6厘米 寬:3.9厘米厚0.1—0.3厘米

☝30年多前就在此處發現了金器

☝扁橢圓形長管金飾 長:12.2厘米有意思的是,從易縣回來,我和恩師張守中先生聊天,說到這件事,他說,那批金器是他去易縣取回來的。

原來,這批金器在燕下都考古工作站存放了兩年多,後來出於安全考慮,領導決定運回石家莊。

從張先生日記中得知:1981年,在一場大雪後的12月25日,張守中、石永士先生等人,早晨6點30分乘吉普車從石家莊出發,經保定到易縣,當天晚上 9點30分,將這批金器安全地運到了石家莊。

上上下下
☝羊首鳥喙形金飾件(上)通長:6.8厘米(下)通長:8.1厘米有資料顯示,這批金器,於1982年8月中下旬,正式交給河北博物院保管部。

當時,測得金器重量為3747.5克。

這個重量包括純金飾件、金箔片、嵌松石金飾件、金柄、金鞘的鐵劍殘件以及金玉飾件。

此外,金飾件上大都帶有一定的土銹或漆銹,收接時未去銹,重量中也包括了這部分。

幸虧這座墓葬建在沙層,盜墓賊在光顧時遇到了塌方,就此住手,不然的話,這些金器一旦落入盜墓賊之手,就早已不知流向何方了,我們這代人也未必能看得到。

而這批金器的主人是誰,恐怕是一個永遠的謎了。

☝牛頭金飾件 重:42克燕下都

建於公元前4世紀,約戰國中期,為燕昭王時所建,距今有兩千多年歷史。

《史記·燕世家》記載,周武王滅商紂以後,封召公於燕,位於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

燕國的都城在「薊」,稱上都,在北京一帶。

到戰國時代,燕國爭霸中原,號稱七雄之一,為應付南方各國,在河北易縣建立了一軍事重鎮,稱為「下都」。

它在今易縣境內,位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西依太行山,南臨易水,東部迤連於河北平原,地勢險要,居高臨下,便於防守。

燕下都遺址是已發現的戰國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約4—6公里,總面積約40平方公里。

燕下都文物遺存十分豐富,從民國初年開始,出土文物十萬餘件,齊侯四器、銅龍、戰國銅人、大銅鋪首銜環等珍貴文物曾引起轟動。

☝圓形金飾件 直徑:9.1厘米郝建文

1967年生,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美術系,進修於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現供職於河北博物院陳列研究部,從事古代壁畫臨摹研究工作,副研究館員,河北科技大學外聘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考古學會會員,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1984年始,跟隨張守中先生學習考古繪圖、古文字臨摹和書法。

1999年,在張守中先生的帶領下,撰集、出版《郭店楚簡文字編》。

編寫的《河北古代壁畫大觀》即將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熊羊浮雕金飾件通高:4.9厘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半個世紀考古還原「燕趙」的「燕」

[閱讀提示]河北,又稱「燕趙」。然而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似乎還是對故都位於邯鄲、有大量成語故事傳世的「趙」所知更多,而對同為戰國七雄之一的「燕」的了解,卻往往僅限於「荊軻刺秦」悲壯故事的一鱗半爪...

一株星期天發現的搖錢樹

文/劉弘1984年11月的一個星期日,我在家裡看了半天書,覺得有點疲倦,便想出去活動活動筋骨。我認為,作為一個考古佬,活動筋骨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搞搞田野調查,這是既鍛鍊了身體又做了工作的一舉兩得...

一聲炮響驚醒沉睡千年的梁莊王

2000年新春佳節的初三晚上,湖北省鍾祥市的家家戶戶都沉浸在一派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里,但也就在這時,距鍾祥市區25公里的一個小村子裡,卻有幾個鬼鬼祟祟的人影,在夜色中放下一個黑包,便四散開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