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說|跟著小編一起去中醫藥文獻研究所挖寶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那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是怎麼化作條理清晰、紮實有序的「高等中醫藥教育教材」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中醫方劑大辭典》這些卷帙浩繁的巨著,在當時電腦還未普及的情況下,又是怎麼編纂而成的?

其實,這些都和學校的一個「歷史悠久」的「神秘」部門有關,那就是我們的中醫藥文獻研究所

文獻神秘嗎?文獻高深嗎?文獻中有什麼樣的寶藏?如何去發掘這些寶藏?

就在不久前,我校中醫藥文獻研究所策劃了一次「守住中醫根,傳承文獻情」文獻開放日系列活動,活動包含了「文獻探秘」「文獻科普」「文獻尋寶」三大板塊哦!小編也跟隨著大家一起走進了位於B14教學樓4樓的中醫藥文獻研究所,去獲得我們想要的答案!

一直聽說學校有個神秘的文獻所,這就是它的開放活動嗎?

嗯,感覺參加完這次活動可以搞個大事情!

作為教育部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醫史文獻學科所在地,我校的中醫藥文獻研究所一直是國內外中醫藥文獻研究的重鎮,長期以來為中醫藥學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由於中醫藥文獻研究的特殊性,文獻所始終是師生們眼中神秘的存在。

為了讓師生們走近文獻所,將中醫藥文獻研究的方法更好地運用到中醫藥學習中去,文獻所特意為大家準備了一場和中醫文獻近距離接觸的活動!

文獻科普:聽大家聊聊文獻

文獻開放日當天,小編有幸聆聽了文獻所虞舜老師、張工彧老師的精彩講座。

虞舜老師長期從事本草文獻研究,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委員,更是《中華本草》三個終審組組長之一。

活動當天,虞老師主講的「中醫文獻、文獻學、文獻研究漫談」 從文獻的入門常識、文獻檢索學講到文獻學及其下三個分支: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三位一體。

他反覆強調,「知識的創新依賴於閱讀文獻」,「文獻研究更是一切研究的高級階段」

除了知識的科普,他也向我們介紹了歷史上幾位有名的文獻大家如漢代劉向、劉歆等,還和我們分享了編寫《中藥大辭典》時的一些小思考。

金陵醫派傳人張工彧老師在「《脈微》與中醫文獻」講座中分享了他最新校注的古籍——《脈微》,並講述了許多在校注過程中通過閱讀古籍得到的脈學上的啟發。

文獻研究者,往往也是優秀的臨床實踐者。

這一點,張老師本人就是很好的印證。

小編不會告訴泥萌在現場就被老師自帶的厚重的文化感和親切的幽默感迷住辣~

現代中醫藥的發展離不開古代文獻的基礎,離不開中醫藥文獻的現代研究,這些工作都為現代中醫藥的教學、科研、臨床及其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鮮活靈感和經典力量。

聽完老師的講座,小編居然對文獻、脈學這些「神秘」又「遙遠」的領域產生了興趣呢!

文獻尋寶:跟老師學一學考證

這一大摞都是老師為我們準備的用於考證阿膠的文獻哦

時值冬令時節,阿膠作為進補佳品備受青睞。

因此,文獻所的老師們特別選用了阿膠作為此次活動的考證藥材。

今人常以東阿驢皮膠為最佳,而據文獻考證,阿膠最早是由牛皮製成的喲!只是,在古代,牛皮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十分珍貴,因而才改用驢皮。

看來欲知根究底,還需從源頭抓起!

不同年代的書籍對同一味藥的記載是不甚相同的

對中藥的來源、品種、藥性、炮製方法等方面的把握,往往要從它的源流開始,才能有更清晰地認識。

以枸杞為例,早期對其功效的記載比較廣泛,而現在主要集中在補肝腎上。

在歷史的流傳中,隨著枸杞的產地和品種以及培育方式不斷變化,其藥性也相應發生了改變。

只有經過對前人記載的考證,我們對藥材的認識才能更深入。

當然,中醫藥文獻的價值可遠不止於此。

文獻不僅可以用來對藥材進行考證,還可以開展對醫學理論等方面的考證。

參與考證的過程,是觸摸中醫藥文獻的過程,更是體驗歷史的過程。

文獻探秘 | 檔案室→古籍室→成果展示室

作為一名南中醫學子,無論學習什麼專業都免不了要和中醫中藥打交道。

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翻閱過《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醫方劑大辭典》,讀背摘錄過其中的條目?看著其中詳細記載的各種藥材的性狀產地,各種方劑的組成功效等內容,你又是否會想到背後複雜的文獻整理工作?你又是否可以想像,上世紀50、60年代曾有近700人在艱辛的工作條件下默默無悔地為之付出了十幾年的光陰?

走進文獻所檔案室,進入我們視線的首先是一個小隔間。

隔間裡面佇立著三大排的儲物櫃,這裡存放著《中華本草》的列印稿終稿。

稿子上的審閱意見依舊工整清晰,而在每條意見後面寫下的簽名,仿佛也在訴說著當年的歷史,那都是老一輩人對中醫藥文獻的虔誠之心啊!

猜猜這些像藥櫃一樣的櫥子裡藏了什麼寶貝?

當年曾參與《中華本草》編寫工作的文獻所陳仁壽所長向我們展示了最真實的文獻整理的基礎工作——成千上萬的手寫小卡片,整齊地分放在一個個小抽屜中,其間不僅僅有中草藥的摘錄,還包括臨床應用、藥理藥化等內容的摘錄。

當年,南中醫成立了十幾個工作組,包括中醫、中藥、化學、藥理等學科的老師都參與了這項耗時耗力的工作。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全國共計有600~700名參與此項工作的工作人員從報刊雜誌、古書典籍中收集整理、甄別選取、摘抄剪貼。

六七十年代,由於編寫需要繼續加以補充。

到如今,上面仍是清晰明凈的字跡,那麼這些卡片數量如此驚人,又是如何整理並摘錄進入書中的呢?

在每個小抽屜上都用正楷寫著分類的名稱,而在同一分類中,則是按照首字的筆畫進行分類的。

80年代,在編寫《中華本草》的前期,不僅學校的老師投入到了緊張的整理工作中,也有許多研究生參與了進來,他們負責根據筆畫等對卡片進行人工排序。

似是有感而發,陳老師感慨道,「其實如今的論文,如果能以這樣的方式去整理總結,何愁寫不好呢?」在那個沒有電腦的年代,文獻整理工作的困難程度是如今難以想像的。

如今有了現代高科技的各種設備的幫助,當年的這種拼勁,更需要傳承下去!

陳老師拿出一沓一沓的手稿向我們介紹,每個人的稿子都會被其他人查閱糾正,毫不誇張地說,經常一個人的稿子會經過十個人的批閱,每個人都會瀏覽前一位作出的修改意見。

陳老師一邊熱情地向我們做介紹,看到那些泛黃紙頁上的字跡,又不免心生感慨,不禁回憶起當年的老同事,老前輩。

「這是虞老的字,咦,這是我的手稿,是虞老批註的」,說完不由得會心一笑,此去已經年,相逢亦相識。

我們看到的小卡片,起初是為了編寫《中藥大辭典》而做的準備,而當《中藥大辭典》出版發行之後,小卡片又為《中華本草》的編輯整理繼續做出了貢獻。

而陳老師給我們展示的手稿則多為編寫《中華本草》時保留下來的。

從收集、初稿、組裝、初審、複審、總審到最後的定稿,其間經歷的種種,如今都保留在這些稿子中,老師們對它們已是視若珍寶。

老師們講述的故事不過是在上個世紀,卻仿佛離我們很遠,它們從遠方走來,攜著雋永的香氣,真切地在我們面前展現,那一代人的精神,我們這一代人又能否薪火相傳?我們這一代人在面對煌煌巨著時,又能否沉心靜氣地鑽研?

這個燈光可不是小編弄得濾鏡哦!相信你已經猜到啦

藉由古籍室獨特的燈光,我們得以瞥見文獻所珍藏的典籍,這裡整齊排列的櫥櫃中都封存著一本本珍貴的中醫藥古籍文獻,它們穿越歷史長河,沉澱下寶貴的文獻資源,在現代依舊是不可磨滅的經典,造福著一代又一代。

來到展覽室,四圍古典樸質的書架上整齊地陳列著文獻所從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的所有成果,房間另一側的玻璃罩中陳列著許多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獎狀證書,這些是榮譽,更是心血,是前赴後繼的鞭策,更是繼往開來的鼓舞。

在展覽室,文獻所沈劼副所長向我們展示了《中華本草》精裝本,這可是五十周年國慶的獻禮項目喲!我們還見到了許多「始祖」級的寶貝,聽沈所長說,我們如今所使用的中醫藥各類教材,最初都是源於它們。

建校初期,南中醫組織編寫了新中國中醫藥高等教育第一套教材和教學大綱,構建了現代中醫學理論的基本框架,成為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各科教材的雛形,為新中國中醫高等教育模式的確立和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因而南中醫也有著「高等中醫教育的搖籃」的美譽。

後記:

前因後緣:盛世修本草再獻一份厚禮

《中藥大辭典》出版發行之後,立刻引起了廣泛好評,並在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

因此,在「十二五」期間,南京中醫藥大學受命編寫《中華本草》。

在50周年國慶的時候,前輩們選取了其中535味常用藥物編纂成《中華本草》精選本,並向國慶50周年獻禮。

再接再厲:熱血依舊新開一頁篇章

目前,文獻所的老師們正在重修《中醫方劑大辭典》第二版,在原先的基礎上進行修正、刪除、增錄,使文獻內容更為精準詳實可靠。

版權之惜:數據信息化工作

談到當下日益猖獗的盜版行為,陳所長不免心痛,為了不辜負各位為文獻整理編寫工作作出不懈努力的專家學者,文獻所正在大力推進數據化工作。

特色記憶:返璞歸真不忘一份情懷

在檔案室我們還看到了被封存起來的打字機、印表機,這些在當年可都是花大價錢買來的寶物。

如今雖然已經退了休,不能再使用,可是文獻所的老師們都捨不得丟了,捨不得當年的那份記憶,於是擦拭整潔,讓它們成為那段歷史的追憶。

小編聽文獻所的老師們講故事的時間,不及這「文獻歲月」的區區一霎,也不敢有蜜汁自信胡亂評論。

那些老一輩的心路歷程,是鎏金歲月里的顆顆珍珠,他們以虔誠細細打磨,磨盡世事浮躁,磨出純真光華,這一份淡泊寧靜,我們想以文字,以情感,去探訪尋覓,去傳承弘揚。

動聽的故事從來不缺乏聽眾,艱辛的文獻之路上朝聖者卻寥寥。

青蒿素的發現讓世人向《肘後備急方》投入了熱切的目光,而古代文獻的價值又豈止於此?正是這份執著讓一代代中醫文獻研究者將文獻研究工作代代相傳~

敲!黑!板!辣!

為了方便廣大師生前來體驗學習,文獻所將定期開放部分展室,也會開展科普講座,具體時間及地點安排請持續關注,屆時歡迎廣大師生前往體驗哦!

文字 | 朱裕泓

圖片 | 楊陳昕卉 孔德舜 劉健時 王平

編輯 | 胡一丹

策劃 | 新媒體中心

南京中醫藥大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本草考古:讓中醫藥歷史活起來

提到考古,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墓葬和地下文物,然而當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黃璐琦院士的團隊走進浙江省田螺山遺址挖掘現場展示區,他們卻在一個個殘存的碳化「靈芝」中發現了中醫藥歷史的蛛絲馬跡……...

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討會舉行

由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古代文學史料研究分會和濟南大學主辦,濟南大學文學院等單位承辦的「第四屆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山東蓬萊召開,來自海內外的9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本次會議共...

修譜知識-現代姓氏新修家譜搜集工作

一、搜集資料的重要性 資料是家譜的基礎和先決條件。一部好的家譜應該是一部樸實的資料的科學彙編,成為能用於當今,傳於後世的精神財富。資料性決定了資料在家譜中具有重要地位。編修新家譜必須占有豐富的資...

尋找洱源古籍的「歸宿」

一個由眾多學者及志願者組成的項目組,歷經2年多的時間,普查整理、研究錄入了6947部古籍資料。近期,這些珍貴的古籍文獻被影印整理成《洱源縣圖書館藏古籍善本彙編》一書,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