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老人與文籍為伴:「故紙堆對我有莫大的吸引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今年72歲的陳昆麟是一位文物專家,他從事文物考察研究工作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一直忙碌奔波,見證了聊城考古工作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自十幾年前退休後,他仍沒有停歇,繼續致力於心愛的文化考古工作。
這個重陽節,記者拜訪了陳昆麟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與文獻古籍為伴的晚年生活。
聊城第一批考古工作者 從事一線考古工作近30年
陳昆麟1943年生於高唐縣,自小熱愛文學,成績優異,一直夢想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不料高考前夕大病一場,影響了複習進度,發揮失常考入了山東大學歷史系,從此與考古結下了不解之緣。
1968年,陳昆麟大學畢業,從事教育工作。
1972年,高唐縣農民無意中發現了東魏房公墓,口口相傳時出現偏差,被傳成了「黃姑墓」。
聽說此事後,陳昆麟親自趕到古墓所在地進行考察,並寫信告知郭沫若這個發現,隨後,山東省博物館工作人員趕來進行了發掘工作。
東魏存在僅十幾年,存世的文物古蹟少之又少,這次的發現意義重大,也正因為此,陳昆麟在考古方面的才能得到重視,於1979年調入聊城地區博物館,成為了聊城地區第一批從事文物普查發掘的專業人員。
陳昆麟說,從事考古工作十分辛苦,常年要從事野外工作,由於早期專業考古人才的缺乏,僅有的幾位考古人員工作量很大,聊城各縣市無論哪裡發現了文物古蹟,他們都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勘查,迅速研究方案,對文物進行發掘或保護。
遇到規模較大的古蹟,還需要長時間在當地居住,幾乎沒有節假日。
再加上當時人們文物意識不強,他們為了保護文物古蹟,需要跟當地村民等各方「鬥智鬥勇」,進行勸說和協商,常常忙到焦頭爛額。
也正是因為豐富的實踐工作,陳昆麟累積了大量的經驗與研究成果,主編了《文博論集》《魯西文博論叢》等,並發表了許多論文和調查報告,見證了聊城地區文化考古工作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也為推動聊城文化考古工作做出了貢獻。
退休後仍與文獻古籍為伴 堅持寫文著書
2003年,陳昆麟正式退休,不用到一線進行野外工作,卻也沒有像很多退休老幹部一樣享受閒暇的晚年時光,而是開始整理早年工作期間的研究成果,將他們整理髮表,同時結合實踐經驗,翻閱歷史文獻,進一步對聊城地區歷史文化問題進行考證和研究,陸續編著了《山東聊城段運河備覽》《聊城論考》等書。
《聊城論考》一書集結了陳昆麟從事文化歷史研究工作三十多年的的結晶,全書共長達幾十萬字,對聊城許多有趣的歷史問題進行了考證,理論依據充足,讀來趣味橫生,在業界引起了極大反響。
從事考古工作多年,陳昆麟寫文章十分嚴謹,為考證一個問題,他便需要翻閱大量的文獻資料。
其中,為了論證「聊城古稱東昌」這一錯誤的說法,他先後查閱了《春秋左傳注》《漢書》《元史》《東昌府志》《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等多部文獻古籍,最後論證出「聊城」之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比元朝出現的「東昌」之名早了1800餘年,勘正了這一謬誤。
年過古稀的陳昆麟至今做論文仍然手寫,每篇論文動輒幾千字,他一邊寫作,一邊不時要查閱各種文獻古籍,常常廢寢忘食,在書房裡一待就是一整天。
他說,現如今自己做的這些都是出於對考古文化的熱愛,已經完全轉變為興趣愛好,讓他獲得了極大的精神滿足。
潛心做研究,願自己的成果能教育後人
在陳昆麟的書房內,幾個齊牆高的書架上,各種書籍文獻堆得滿滿當當,像一個小型圖書館,幾乎每本書都有翻閱的痕跡,而這只是他藏書的一部分,有些不常使用的書被放在地下室,不時還要拿出來晾曬一翻。
在陳昆麟看來,做文化考古工作,必須要沉得下心,不能浮躁,不僅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還要有耐心和毅力,願意吃苦。
「自己將自己的結論推翻,從頭再來,是這一行常有的事,所以急功近利是要不得的。
」陳昆麟說,這也許正是近年來,文化考古行業年輕人才缺乏的原因,再加文化考古工作十分辛苦,收入有限,因此原因投身其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陳昆麟說,對自己來講,錢夠花就行,不用追求太多,而自己這份工作的意義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
「聊城處於東夷部落和中原部落交匯處,因此對研究兩種文化現象都有著特殊的意義,對研究中國古代文明也有也重要意義。
我們研究文化歷史,將成果寫成文章呈現給讀者,不僅能讓大家更了解自己的家鄉,也能教育後人,這種成就感遠超過金錢所能帶來的。
」
至今陳昆麟已經退休12年,除了參加各種會議、活動,受邀開展民俗歷史等知識講座,還定期收到報刊雜誌的稿約。
而大部分的時間,他都一頭扎進書房,與文獻古籍為伴,繼續自己鍾愛一生的文化考古工作。
「故紙堆對我有莫大的吸引力,根本停不下來。
」他打趣說道。
(記者 郭坦)
把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作為首要任務——《規劃》解讀之四
東方聖城網訊(記者 滿濤)建設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區,要本著無愧歷史、無愧未來的責任心,把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作為首要任務,像愛惜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更好地發揮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
海昏侯墓挖掘出失傳1800多年古籍,出土論語特別篇章!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最久遠的國家之一,但是考古學起步相當的晚。因為在古時候考古算是挖人家祖墳的事情,是不好的行為。如今考古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大家思想和教育程度的提高,我國的考古科發展也是相當快的。
高考報考必備——專業內涵解讀之文、史、哲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哲學門類,我們上次在文章中已經說過了,經、管、法幾大門類都是從哲學門類演變發展而來的,因此哲學是一門極其古老的學科,它包括哲學、邏輯學、宗教學、倫理學。哲學,源於希臘語,意味「熱...
重現歷史 「手術刀」下的神秘工匠
重現歷史 「手術刀」下的神秘工匠劉賢虎他們,身居鬧市卻與世隔絕,過著心無旁騖的生活;他們,憑藉一把手術刀,卻專為數千年前的物品實施「修復術」。他們,通過一雙巧手,讓那些曾經深埋於地底而又以殘破姿...
山東:「保護與傳承視野下的魯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
2016年11月10日至12日,保護與傳承視野下的魯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山東曲阜市召開,此次會議的目的是向國內外學者展示近年來曲阜魯國故城考古勘探發掘的重要成果,通過學術交流促進魯文化的深入研究。山...
尋找洱源古籍的「歸宿」
一個由眾多學者及志願者組成的項目組,歷經2年多的時間,普查整理、研究錄入了6947部古籍資料。近期,這些珍貴的古籍文獻被影印整理成《洱源縣圖書館藏古籍善本彙編》一書,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社科文獻2017新書目 古籍文獻
01徽州文書類編•散件篇(全3卷•影印本)封越健 編《徽州文書類編•散件篇》收集整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所藏的徽州散件文書總計約1400餘份。種類繁多,有各種規約、遺囑、訟訴案卷、票據、官文、謄...
郭倆:上古國家與文明研究中年代學方法的反思
本文原載於《南方文物》2016年4期,感謝本文作者郭立新、郭靜雲授權刊發。本次編髮時省略了注釋和參考文獻。若有參考或引用,務請註明。 【摘要】在當前上古及三代考古編年和歷史復原研究中,往往將經漢...
杏仁說|跟著小編一起去中醫藥文獻研究所挖寶啦!
那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是怎麼化作條理清晰、紮實有序的「高等中醫藥教育教材」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中醫方劑大辭典》這些卷帙浩繁的巨著,在當時電腦還未普及的情況下,又是怎麼編纂而成的?其實...
國際博物館日聊城舉辦七大紀念活動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聊城將在運河文化博物館、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廣場、傅斯年陳列館、高唐縣文化廣場等,陸續舉辦七大活動紀念國際博...
尋訪「影響中國的鎮江文物古蹟」之考古現場
2016年,是鎮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命名30周年。 為貫徹習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宣傳紀念鎮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命名30周年,鎮江市文廣新局、鎮江報業傳媒集團聯合策劃推出了「影響中國...
阜新:市政協文史館開館
阜新市政協文史館日前正式開館。它是集收藏、徵集、研究、展示和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史館,成為發掘阜新深厚文化底蘊、弘揚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陣地。文史館館藏2000餘冊珍貴民族古籍文獻,其中蒙古文占5...
《侯馬盟書》光耀學界
1965年發掘出土的侯馬盟書是新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已成為國寶級的文物。這批文物對研究中國先秦時期春秋戰國之交的歷史,特別是晉國末期及"三家分晉"的歷史增添了新鮮材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