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老人與文籍為伴:「故紙堆對我有莫大的吸引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年72歲的陳昆麟是一位文物專家,他從事文物考察研究工作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一直忙碌奔波,見證了聊城考古工作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自十幾年前退休後,他仍沒有停歇,繼續致力於心愛的文化考古工作。

這個重陽節,記者拜訪了陳昆麟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與文獻古籍為伴的晚年生活。

聊城第一批考古工作者 從事一線考古工作近30年

陳昆麟1943年生於高唐縣,自小熱愛文學,成績優異,一直夢想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不料高考前夕大病一場,影響了複習進度,發揮失常考入了山東大學歷史系,從此與考古結下了不解之緣。

1968年,陳昆麟大學畢業,從事教育工作。

1972年,高唐縣農民無意中發現了東魏房公墓,口口相傳時出現偏差,被傳成了「黃姑墓」。

聽說此事後,陳昆麟親自趕到古墓所在地進行考察,並寫信告知郭沫若這個發現,隨後,山東省博物館工作人員趕來進行了發掘工作。

東魏存在僅十幾年,存世的文物古蹟少之又少,這次的發現意義重大,也正因為此,陳昆麟在考古方面的才能得到重視,於1979年調入聊城地區博物館,成為了聊城地區第一批從事文物普查發掘的專業人員。

陳昆麟說,從事考古工作十分辛苦,常年要從事野外工作,由於早期專業考古人才的缺乏,僅有的幾位考古人員工作量很大,聊城各縣市無論哪裡發現了文物古蹟,他們都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勘查,迅速研究方案,對文物進行發掘或保護。

遇到規模較大的古蹟,還需要長時間在當地居住,幾乎沒有節假日。

再加上當時人們文物意識不強,他們為了保護文物古蹟,需要跟當地村民等各方「鬥智鬥勇」,進行勸說和協商,常常忙到焦頭爛額。

也正是因為豐富的實踐工作,陳昆麟累積了大量的經驗與研究成果,主編了《文博論集》《魯西文博論叢》等,並發表了許多論文和調查報告,見證了聊城地區文化考古工作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也為推動聊城文化考古工作做出了貢獻。

退休後仍與文獻古籍為伴 堅持寫文著書

2003年,陳昆麟正式退休,不用到一線進行野外工作,卻也沒有像很多退休老幹部一樣享受閒暇的晚年時光,而是開始整理早年工作期間的研究成果,將他們整理髮表,同時結合實踐經驗,翻閱歷史文獻,進一步對聊城地區歷史文化問題進行考證和研究,陸續編著了《山東聊城段運河備覽》《聊城論考》等書。

《聊城論考》一書集結了陳昆麟從事文化歷史研究工作三十多年的的結晶,全書共長達幾十萬字,對聊城許多有趣的歷史問題進行了考證,理論依據充足,讀來趣味橫生,在業界引起了極大反響。

從事考古工作多年,陳昆麟寫文章十分嚴謹,為考證一個問題,他便需要翻閱大量的文獻資料。

其中,為了論證「聊城古稱東昌」這一錯誤的說法,他先後查閱了《春秋左傳注》《漢書》《元史》《東昌府志》《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等多部文獻古籍,最後論證出「聊城」之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比元朝出現的「東昌」之名早了1800餘年,勘正了這一謬誤。

年過古稀的陳昆麟至今做論文仍然手寫,每篇論文動輒幾千字,他一邊寫作,一邊不時要查閱各種文獻古籍,常常廢寢忘食,在書房裡一待就是一整天。

他說,現如今自己做的這些都是出於對考古文化的熱愛,已經完全轉變為興趣愛好,讓他獲得了極大的精神滿足。

潛心做研究,願自己的成果能教育後人

在陳昆麟的書房內,幾個齊牆高的書架上,各種書籍文獻堆得滿滿當當,像一個小型圖書館,幾乎每本書都有翻閱的痕跡,而這只是他藏書的一部分,有些不常使用的書被放在地下室,不時還要拿出來晾曬一翻。

在陳昆麟看來,做文化考古工作,必須要沉得下心,不能浮躁,不僅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還要有耐心和毅力,願意吃苦。

「自己將自己的結論推翻,從頭再來,是這一行常有的事,所以急功近利是要不得的。

」陳昆麟說,這也許正是近年來,文化考古行業年輕人才缺乏的原因,再加文化考古工作十分辛苦,收入有限,因此原因投身其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陳昆麟說,對自己來講,錢夠花就行,不用追求太多,而自己這份工作的意義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

「聊城處於東夷部落和中原部落交匯處,因此對研究兩種文化現象都有著特殊的意義,對研究中國古代文明也有也重要意義。

我們研究文化歷史,將成果寫成文章呈現給讀者,不僅能讓大家更了解自己的家鄉,也能教育後人,這種成就感遠超過金錢所能帶來的。

至今陳昆麟已經退休12年,除了參加各種會議、活動,受邀開展民俗歷史等知識講座,還定期收到報刊雜誌的稿約。

而大部分的時間,他都一頭扎進書房,與文獻古籍為伴,繼續自己鍾愛一生的文化考古工作。

「故紙堆對我有莫大的吸引力,根本停不下來。

」他打趣說道。

(記者 郭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高考報考必備——專業內涵解讀之文、史、哲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哲學門類,我們上次在文章中已經說過了,經、管、法幾大門類都是從哲學門類演變發展而來的,因此哲學是一門極其古老的學科,它包括哲學、邏輯學、宗教學、倫理學。哲學,源於希臘語,意味「熱...

重現歷史 「手術刀」下的神秘工匠

重現歷史 「手術刀」下的神秘工匠劉賢虎他們,身居鬧市卻與世隔絕,過著心無旁騖的生活;他們,憑藉一把手術刀,卻專為數千年前的物品實施「修復術」。他們,通過一雙巧手,讓那些曾經深埋於地底而又以殘破姿...

尋找洱源古籍的「歸宿」

一個由眾多學者及志願者組成的項目組,歷經2年多的時間,普查整理、研究錄入了6947部古籍資料。近期,這些珍貴的古籍文獻被影印整理成《洱源縣圖書館藏古籍善本彙編》一書,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社科文獻2017新書目 古籍文獻

01徽州文書類編•散件篇(全3卷•影印本)封越健 編《徽州文書類編•散件篇》收集整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所藏的徽州散件文書總計約1400餘份。種類繁多,有各種規約、遺囑、訟訴案卷、票據、官文、謄...

國際博物館日聊城舉辦七大紀念活動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聊城將在運河文化博物館、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廣場、傅斯年陳列館、高唐縣文化廣場等,陸續舉辦七大活動紀念國際博...

阜新:市政協文史館開館

阜新市政協文史館日前正式開館。它是集收藏、徵集、研究、展示和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史館,成為發掘阜新深厚文化底蘊、弘揚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陣地。文史館館藏2000餘冊珍貴民族古籍文獻,其中蒙古文占5...

《侯馬盟書》光耀學界

1965年發掘出土的侯馬盟書是新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已成為國寶級的文物。這批文物對研究中國先秦時期春秋戰國之交的歷史,特別是晉國末期及"三家分晉"的歷史增添了新鮮材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