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曳瑰麗之美 ——中山王方壺銘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山王方壺

中山王方壺金文拓片

文/朝 雲

中山王方壺於1978年在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出土,是「中山王三器」中的一件(另兩件為中山王鼎和中山王圓壺)。

此壺具有很強的戰國中晚期方壺器型之特點,器物上有多條雕龍作為裝飾,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美感,在壺四壁上鐫刻精美的篆書銘文也是極為寶貴的書法資源。

中山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今河北省平山縣一帶),曾在列國的縱橫爭霸中扮演過重要角色。

隨著中山王三器的出土,中山國文字才開始被人們發現和關注,可謂填補了研究中山國史料的空白,對於研究戰國時期的歷史和書法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山王方壺也稱中山王璺(讀「錯」音,有措置得當之意)壺,是戰國時期中山國國王命令其相國鑄造的一件酒器。

壺上的銘文大約刻於公元前314年,數量長達448字之多,是至今出土僅次於中山王鼎刻有金文字數最多的一件青銅器物。

該壺銘文記載:「擇燕吉金,鑄為彝壺,節於禋□,可法可尚,以饗上帝,以祀先王。

」道出了鑄造此壺的用料(燕吉金,燕國所產的優質銅料)和動機。

銘文中稱此種器物為「彝壺」,是一種用來祭祀的酒器。

此外銘文中還記載了先王的功業事跡等情況。

這些銘文整體感覺工整優美,章法上文字排列整齊,布局均勻,字型屬懸針篆,流暢修長,重心都較為偏上,兩側筆畫向外略開張,縱向的筆畫基本是以尖筆收尾,筆畫雖纖細卻有著如鐵絲般剛勁的力量感,而且此壺刻工精細,注重輕重虛實的對比,主筆較重,其他筆畫則輕,使得整個銘文具有很強的韻律感和裝飾趣味,給人以搖曳多姿的美感,是戰國晚期金文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

近年來,此種書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書家開始臨習,也有不少書家憑藉書寫中山王體的書法作品而在全國各大書法展覽中獲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孫人傑|晉系銘文點滴說

晉系銘文點滴說孫人傑晉國是中原的強國,春秋五霸之一。三家分晉之後,趙、魏、韓三國又都躋身戰國七雄之列。在文化上影響著周邊鄭、衛、鄲、芮、蘇、虢、中山等國。晉系文字內涵相當廣泛,出土的器物數量大,...

首博京津冀展——戰國時期的中山國

公元前414年,一個在北方大山深處逐步壯大起來的古老民族——白狄鮮虞,建立起中山國,因城中有山得國名。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都被中原諸國視為心腹大患。魏國樂羊、吳起統帥...

一個活在文字里的王國

在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2458個特殊的文字整齊地排列在青銅器上,如長空列陣。戰國中山國曾經消失的歷史畫面,通過鮮活的文字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轟鳴著歷史的迴響。那個神秘王國興衰的慷慨悲歌,正通過...

中山王三器欣賞

戰國時代中山國王所作銅鼎與方壺。一般將其與同出的的嗣王所作圓壺合稱"中山三器",1977年出土於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中。三器均有很長的銘文,記載中山國的歷史,補充了文獻中的缺佚。現存河北省文物研...

中山王三器,戰國晚期金文書法的代表

戰國時期的中山,即春秋時期的鮮虞,本是戎狄部落的一支,過去有關的史籍記載很少。1974年以來,在河北省平山縣發掘出中山國重要遺址,遺址座落在平山縣三汲公社東靈山和西靈山的南麓。出土了大量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