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出土九大金縷玉衣系列之一:中山靖王、南越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金縷玉衣是古代墓葬玉中等級最高、組合玉片數量最多的一種。

也被稱作「玉匣」,常見於漢代,金縷玉衣需要墓主人身份達到一國之君才能夠享用如此高規格的墓葬形式。

古人認為玉能夠防腐,因此廣泛的使用玉用作貴族墓葬的防腐。

至三國時代曹丕認為此種形式勞民傷財,並且不具備防腐的功能,這種墓葬形式才告一段落。

上博日前展出了徐州獅子山漢墓楚王的金縷玉衣,建國後出土的金縷玉衣,較為知名的共有九件。

在這個專題中,小編將為您一一講述這九件金縷玉衣的故事。

今天為您講述中山靖王、南越王金縷玉衣……

1.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金縷玉衣

劉勝金縷玉衣,西漢。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1968年5月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收藏於河北博物院。

該衣通長188厘米。

玉片有綠色、灰白色、淡黃褐色等。

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塊,金絲重1.1千克。

在「玉衣」內還發現玉璧十八塊,以及玉琀,佩戴之物。

1968年5月,河北省滿城縣西南1.5公里處的陵山,解放軍某部奉上級的命令,正在這裡進行一項絕對保密的國防工程。

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次施工,無意間揭開了一個千古之謎。

1968年5月23日,當戰士們在距離山頂30米、一個朝東的地帶打眼放炮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爆炸聲過後,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崩下來多少石頭。

一名走在前面的戰士,雙腳突然失去了支撐,身體隨著碎石渣猛然沉了下去。

等他完全反應過來時,一個漆黑的洞口出現在他的眼前……施工部隊的團長王秉讓同期:「當時,放下一個人去看了看,看了以後也不知道是什麼,洞很大。

」幾天以後,一份標有「絕密」字樣的報告和洞中出土的部分器物就出現在河北省主要領導的辦公桌上。

報告里說--滿城發現了一座古墓。

1968年6月27日,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和解放軍工程兵組成的聯合考古發掘隊正式開始了對漢墓的發掘清理。

在岩石中開鑿如此巨大的墓室,即使用現代化的施工方法,100個人也得需要一年才能完成。

以當時中山國的國力來推算,開鑿這樣的墓室人數最少也在萬人以上,用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墓中出土了我國考古史上最為重要的玉衣,郭沫若和專家們經過分析,最終認定出土的這件文物,是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金縷玉衣。

劉勝玉衣全長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

玉衣的外觀和男子體型一樣,寬肩闊胸,腹部突鼓,四肢粗壯。

腹下有男性生殖器罩盒。

頭部有高高隆起的鼻子,三個狹窄的縫隙代表雙眼和嘴。

玉衣分為頭部、上衣、袖筒、褲筒、手套和鞋六個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彼此分離,猶如製衣工人裁剪縫製的一件衣服。

其中頭部由臉蓋和頭罩構成,上衣由前片、後片構成,袖筒、褲筒、手套和鞋都是左右分開的。

所用玉片大部分呈長方形和方形,也有梯形、三角形、四邊形和多邊形。

最大的玉片長4.5厘米,寬3.5厘米,用在腳底。

最小的玉片只有成人拇指蓋大小,用來表現手指。

與金縷玉衣相伴的還有鎏金鑲玉銅枕、玉九竅塞、玉握和18件殮屍用玉璧,組成一套規格最高的漢代喪葬用玉。

竇綰金縷玉衣身長1.72米,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約600克。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玉衣所用玉片為岫巖玉,與劉勝金縷玉衣不同之處是上衣的製作,竇綰玉衣的上衣沒有用到金絲,而是先將製成的玉片粘在裁好的麻布上,再用絲帶將玉片沿對角線加以黏貼,這樣製成的玉衣既美觀又牢固。

玉衣內同時出土有眼蓋、鼻塞、耳塞、口琀,胸部、背部的玉璧,下腹部的生殖器蓋、肛門塞和手中的璜形玉飾。

青玉雲紋枕高13厘米,長34.7厘米,寬11.8厘米,重13.8公斤。

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由整塊青玉雕制而成,玉質晶瑩。

枕中部內凹,枕面及前、後兩面以細淺的雙勾陰線雕刻變形雲紋,紋飾相互勾連,宛轉流暢。

此枕形體碩大,極為罕見。

豬形玉握高2.8厘米,長10.3厘米,寬2.3厘米。

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玉質潔白明亮,溫潤細膩。

器呈臥豬狀,背部滾圓,周身光素無紋,僅用幾道寬陰線刻出豬的雙耳、四肢各部位輪廓,頭和尾各有一個小圓穿,造型簡單,細膩傳神,是死者手中的玉握,象徵擁有財富。

龍形玉璜(圖6)長10.8厘米。

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玉色青白,玉質瑩潤,器體為雙龍合體形,龍張口露齒,用陰線刻劃出眼角等細部,線條流暢,出土時位於墓主人右手處

2.西漢南越文王趙昧絲縷玉衣

1983年6月9日,一個平常的日子。

廣州市北郊一座稱為象崗的小山上,幾十名民工伴著推土機的轟鳴正在鑿石刨土。

海拔高度為49.7l米的小山包,已被鑿掉了17米。

正幹得起勁,民工們突然發現那風化得有些零碎的花崗岩石塊不見了,代之而來的是一塊又一塊整齊排列的砂岩石板。

包工頭用鎬頭在石板上敲了敲,並不感到異常,抬頭隨便應了句:「管它什麼石塊石板,反正都是石頭,又不是金子,儘管挖就是了。

」於是,民工們又甩開膀子「叮叮噹噹」地劈鑿起來。

這樣的情形大約過了一個小時,最早覺得有些異常的民工感到眼下的石板有些不太對勁,便找了把長尖的鐵鎬悄無聲息地插入石板與石板之間的縫隙里撬動起來。

隨著石板不斷地移動,那縫隙越來越大,不時有碎石泥土「稀里嘩啦」地掉在縫隙之內。

「奇怪哩!」撬動石板的民工自言自語地說著,彎腰俯身想看個究竟,無奈縫隙太小,地下黑乎乎的,像個洞穴,但什麼也看不清。

撬石的民工懷揣一種難以言狀的心情,將身邊的幾個同伴喊過來,讓他們找來幾把鐵鍬插入縫隙中同時撬動。

在低沉有力的號子聲中,石板的縫隙迅速擴大,一道陽光穿過飄蕩不定的雲層照射下來,石板下面竟是一個碩大的洞穴。

這個意外發現,民工們好奇心大增,眾人圍繞一塊石板,或用鍬或動鎬,興致勃勃地鑿撬起來。

眼看石板的縫隙進一步擴大,洞穴中的一切即將暴露於世。

此時裂縫的最寬處已被撬開達0.3米,洞穴內的形制基本可以辨清。

因常年負責野外施工而有些文物知識的施工負責人鄧欽有,根據自己的初步推斷,這個洞穴很可能是一座古墓,既然是古墓,就應當受到保護並迅速通知考古部門前來鑑別。

墓主的棺槨位於主室正中,四周分別擺放著質地不同的隨葬器物。

棺槨早已腐朽不存,根據所遺留的一部分板灰痕遺蹟及原釘嵌在槨板上的6個大銅鋪首的出土位置,以及棺槨內隨葬器物的排列情形,可以大體推知棺槨入葬時的狀況。

當考古人員接近棺槨並將棺槨的朽灰泥土用小毛刷一點點細細清掉後,一堆期待已久的白色帶孔的小玉片凸現在眾人面前。

「玉衣,這裡葬著玉衣!」考古人員急切地叫喊起來,在場者觀之,無不為之激動興奮。

眼前的事實向考古人員證實,這座墓的主人確是身穿玉衣躺在這冥宮之中的。

根據以往考古發掘經驗,凡用玉衣殮葬者,非王即侯。

既然象崗古墓的主人以玉衣殮葬,其尊貴的身份不言自明,除了南越王

南越王的絲縷玉衣,長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做成。

分為:頭套、上身衣、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褲筒和左右腳套共十部分。

玉片以長方形和方形為主,還有梯形、三角形、五邊形等。

頭套、手套和鞋子是用紅色絲線穿綴邊角鑽孔、打磨光滑的玉片做成,裡面以絲絹襯貼加固。

玉衣軀幹部分大多利用廢舊玉器或邊角玉料切成小玉片,貼在麻布襯裡上,再用紅色絲帶在表面對角粘帖,十分規整鮮艷。

出土時,因南越王屍體和編綴玉衣的絲線已經腐朽,玉片散落在地,專家花了三年多時間修整復原,可以想見兩千多年前製作玉衣更是如何的耗費人力和物力。

在玉衣的下面擺放有5塊玉璧。

璧的表面還留有絲帶繞過璧孔的痕跡,說明5塊璧原是用絲帶系在一起的。

玉衣的手套一端,是一對造型各異的龍形玉握。

在考古學上,所謂握,就是以物放在死者手中,使之握。

《史記》中一直將南越國第二代王「南越文王」稱為趙胡,但1983年「南越王墓」挖掘後,在出土的印章中發現「趙眜」的玉印和「文帝行璽」的金印,經考古學家證實,確認「趙眜」應該是《史記》所載的「趙胡」的真名,而「趙胡」可能是司馬遷在編寫《史記》時出現的錯誤;也有可能是班固的《漢書》在傳抄中抄錯,後人根據《漢書》更正《史記》中的「錯字」,以致一錯再錯。

然而也有一些學者對筆誤一說提出異議。

學者余天熾、覃聖敏、藍日勇、梁旭達、覃彩鑾等人,在其所著的《古南越國史》中認為南越文王名字不可能出現記載錯誤。

他們認為《史記》對在位時間最短的趙建德事跡記載都尤為詳實,因此對南越文王名字記載錯誤的偶然性不存在;而且南越文王在位期間同漢朝交往頻繁,名字的筆誤更不可能。

他們認為趙眜是南越武王趙佗的兒子、南越文王趙胡的父親(或者趙眜是趙佗的長孫、趙胡的兄長),被趙佗立為太子,但未即位就已死去。

趙胡將趙眜生前使用的印章帶入墳墓,以示緬懷之意。

《華豫之門》民間收藏真品館

地址:鄭州市鄭東新區商務內環與東三街交叉口天下收藏文化街北區3072室

電話0371-55322400

每周四晚21:15河南衛視首播

QQ粉絲交流群1:515980485

QQ粉絲交流群2:554338859

QQ粉絲交流群3:567947676

QQ粉絲交流群4:205838639

《華豫之門》所發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做出處理;傳播傳統文化,分享鑑藏知識,弘揚正能量,是我們的宗旨,我們崇尚分享。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華豫之門官方 公眾號ID:HNTVhuayuzhimen)。

覺得不錯,請點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西漢南越國第二任王:文王趙眛墓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1983年6月9日上午被發現,考古人員趕到現場進行多方勘測。墓主人身穿絲縷玉衣,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一枚青白玉篆刻的「趙眜」玉印,可證墓...

盤點國內出土的10件漢代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中國漢代文物,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

絲縷玉衣等國寶亮相首都博物館

昨天,《從南越王趙佗到孫中山大總統——廣州文物瑰寶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200件南國文物精品展出。其中包括絲縷玉衣、「(秦始皇)十四年屬邦」銅戈等國寶。展覽中,絲縷玉衣吸引了很多觀眾。據介紹,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