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上奇珍歸故土四大篇章述傳奇 秦韻·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歸特展省博開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7月20日,由國家文物局、甘肅省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甘肅省文物局承辦,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禮縣博物館協辦的「秦韻·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歸特展」在甘肅省博物館隆重開幕並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

展覽除展出了法方返還的32件大堡子山出土金器外,還從省博物館、省文物考古所、禮縣博物館調集了大堡子山遺址出土的部分珍貴文物,共計展出了精美的文物141件(組),四大主題篇章組成的陳展為到場的嘉賓和市民講述了一件件出土、流失文物背後的傳奇故事。

本次展覽將持續到10月31日結束。

傳奇故事觸動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情結

本次展覽共分為《國寶回家》、《打擊與搶救》、《保護與研究》、《追索與返還》等4個部分,用了生動的敘事手法,以32件金飾片追索返還為主線,採取實物展示與圖片、文字展板說明相結合的形式。

展廳里共計展出文物141件(組),除法方返還的32件大堡子山出土金器外,還包括了從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所、禮縣博物館調集的109件(組)文物。

其中,金器61件(組),銅器56件(組),玉石器18件(組),陶器6件(組)。

「此次回歸的金飾品用途可能有二:一是棺飾,二是馬的盔甲。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輝說:「喪葬的高規格,說明大堡子山埋葬的並非尋常百姓,很可能是秦人宗祖等重要人士。

由於當時中國以青銅器、玉器為身份象徵,而中西亞則是以黃金為身份象徵。

這些具有舶來色彩的金飾片證明秦人在西周、春秋時期就已經與中西亞有交流了。

此次大堡子山流失文物的回歸僅僅是個開始,還有大批文物散失在世界各地。

目前,已知大堡子山流失文物中有線索的有81件,發現確認的國家和地區有英國、比利時、日本等,文物回家的路依然漫長。

「真人秀」再現秦人千年傳奇

在當天的展覽現場,人們還驚奇地看到了一些身穿古裝、手持長弓的「古代秦人」先後登場,獨特的裝扮和精彩的表演吸引了眾多嘉賓的眼球。

據了解,在此次特展開幕儀式上亮相的是名為「秦人射禮」真人表演秀,每一個演員都是來自我省民間的漢學、國學推廣機構,他們憑藉著多年來對國學文化的研究成果,用直觀、生動的真人表演將古人禮樂、祭祀的場景重現在舞台之上,真可謂獨具匠心中彰顯華夏文明異彩,將此次展覽的現場氣氛烘托至高潮。

「『射禮』是古代秦人在重大場合的一種至高禮儀,且弓與『恭』同音,藉此莊重的禮節向32件文物回歸做出努力和重大貢獻的中法兩國政府和各界人士表示恭敬之意和深深的謝意,並歡迎32件大堡子山珍貴文物回歸祖國正式入倉甘肅省博物館。

」一位表演者告訴記者。

數千市民心懷自豪觀特展

雖然這是一次屬於專業性極強的展覽,但卻絲毫不影響廣大市民參觀的熱情。

不僅展廳里的人們接踵摩肩,入口外等候入場的觀眾還排成了長隊。

徘徊在那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之間,人們仿佛走進了久遠的秦人世界,與先祖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交流。

來自河北的參觀者李清澤雖然對回歸的文物不甚了解,但是依然拿著相機認真拍攝,他說:「雖然我不懂文物,但是我知道這是一件讓我們臉上貼金的好事。

我是專門來看這次展出的,這樣的機會太珍貴,希望以後咱們國家追回的文物能越來越多。

《隴右文博》主編王科社向記者談起了對這次文物回歸特展的感觸:「這次文物回歸活動很讓我感動,能親眼見證文物的回歸是我們文物工作者的榮耀。

文物的遺失和因各種原因顛沛流離到海外,一直是我們文物工作者的傷痛,遺失的文物就像遺失的孩子一樣,怎能不讓人痛心和牽掛,二十年後再回歸祖國的懷抱,這種感覺很複雜,百感交集。

各界專家交流、探討、看門道

在眾多參觀大堡子山遺失文物展覽的人群中,也有很多歷史文化、文物考古等方面的專家學者聞訊到場,相比那些只看熱鬧的平常百姓,他們絕對是用自己的獨到、專業的眼光尋找著歷史印記中能讓心靈激動的故事。

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建龍說:「先秦文化研究的呼聲很高,但是實際研究卻很難推進,原因就是歷史文獻資料太少,可研究的文物太少。

考古不能光靠推測,而要靠實物的證明,這就像法律要講究證據一樣。

這32件金飾片的回歸,補充了歷史文獻的不足,豐富了人們對秦統一以前的歷史的認識。

」他認為,甘肅本來就是一個秦文化相對豐富的省份,現存和出土的秦文物也比較多,如秦長城、秦子鎛、秦編鐘、秦公簋等,這32片金飾片又為秦出土文物錦上添花,為先秦研究提供了有力而直接的依據,並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先秦文化資料缺乏的現狀。

蘭大歷史系博士張存良告訴記者:「金飾片中的鷙鳥圖騰從側面反映了秦人屬於東夷系統,東夷系統崇拜鷙鳥,鷙鳥屬於猛禽,由此可以看出是秦人尚武的性格。

而金飾片從錘揲技術業可以看出先秦文化與中西亞文化的密切關係。

法國駐華大使顧山盛讚甘肅文化

20日舉行的大堡子山流失文物移交儀式,迎來了一位特殊客人,他就是攜夫人專程趕來參加活動的法國大使顧山。

「今天的特展,是我們對甘肅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表達的一種敬意,能夠參加這次特展的開幕式我感到尤為高興和榮幸。

」他在活動中不僅用真誠的話語帶來了法國人民的祝福,更對甘肅文化建設的繁榮給予了發自內心的讚美。

「這些天我有幸在甘肅敦煌和嘉峪關進行了參觀,我看到了甘肅省的豐富文化,這是中國引以為傲的文化底蘊。

當然,更讓我難忘的還有甘肅人民的熱情好客。

」聽得出甘肅之行在顧山的心中留下了難忘的美好回憶,同時也為華夏文明的燦爛增添了獨具特色的一筆,他說:「法國和中國一直對文化和文化遺產的保護予以特別的重視,文化也一直以來是中法文化交流的核心和基石。

去年,中法兩國祝賀中法建立外交關係第50周年,在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巴黎在吉美東方藝術博物館舉辦了《漢風——中國漢代文物展》,此次展覽的空前規模,使得法國人民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表示:「我們今天能夠在甘肅省博物館舉辦此次特展的開幕式,是因為法國政府和中國政府近幾年所作出的積極努力,也是得益於兩個法國私人收藏家的支持,尤其是皮諾家族,今天皮諾家族的代表也來到了現場,見證著這一個重要的時刻。

最後,顧山還為到場的觀眾帶來了法國人民的誠摯祝福:「法國一直希望各國的人民能夠欣賞自己的文化,今天金飾品回到中國,全體法國人民表示高度的讚賞,預祝本次展覽取得圓滿成功。

祝福法中友誼,中法文化交流萬古長青。

兩座墓喚醒秦帝國遺失已久的「童年記憶」

——記者跟隨文物專家的腳步揭開大堡子山遺址神秘面紗

一場成功的跨國文物追索,再一次將世人的目光聚集到了地處甘肅天水禮縣的大堡子山遺址。

跟隨著文物專家的腳步,記者走入了這個神秘的大堡子山遺址考古現場……

遺址「露臉」引起史學界、考古界巨大轟動

大堡子山遺址位於禮縣縣城以東13公里處的西漢水北岸,其遺址及墓群經國內考古界、史學界專家考證,屬兩周時期中國古代城邑、墓葬遺址,系秦開國國君秦襄公或其子文公夫婦陵墓,是秦國第一大陵園——秦西垂陵園,2004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堡子山遺址「秦編鐘」考古發現被評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據了解,在已發掘的9座中、小型墓葬中只有3座未被盜擾,最大的一座出土銅器9件,另有石圭130餘件、陶器6件等,年代為春秋中期偏晚,而最近的一個盜洞距離墓坑僅有20公分遠。

隨後的大型樂器坑的發現,更是對於被盜秦公大墓墓主的確認,以及早期秦人的禮樂制度、祭祀制度、銅器鑄造工藝等方面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材料。

如今,秦西垂陵園的發掘已被有關專家們認為是20世紀繼敦煌藏經洞和兵馬俑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對研究秦早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冶金、鑄造、禮制、陵寢制度等方面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填補了秦早期文化研究的空缺,使秦人由西垂到雍城再後面咸陽的發祥、發展壯大直至統一全國的歷史淵源流變,得到了系統可靠的解釋。

可以說,甘肅禮縣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發祥地。

「意外發現」填補秦文化歷史研究空白

20世紀90年代,禮縣大堡子山兩座秦公大墓的意外發現,喚醒了秦帝國遺失已久的「童年記憶」。

隨之而起的考古與研究表明,秦人最早的都邑「西垂」,就在禮縣西漢水上游一帶,禮縣是秦人和秦文化的發祥地,即使秦國都邑東遷關中後,西垂作為秦國故都,依然起著後方基地的作用。

秦人從商末周初遷至甘肅東南部,到公元前201年秦王朝覆滅,前後歷經八百餘年。

「秦人在甘肅東南部的前300年發展,是秦帝國的肇始,具有重要的地位。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輝說:「在這300年間,秦人不但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受到了周王朝的倚重,並於公元前770年,在西垂完成了由秦方國到秦諸侯國的身份跨越,邁出了秦歷史發展中的關鍵一步。

同時,在這300年間,來自東方的秦人,在與強悍善戰的西戎周旋戰鬥中,鑄就了吃苦耐勞、勇猛頑強的民族性格和崇尚武力、開拓進取的鬥爭精神,並經過吸收融合周文化和西戎文化,形成了開放、進取、包容、融合的秦文化。

新一輪主動性發掘再獲重大發現

近日,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考古技術人員進行的新一輪發掘中發現了兩處墓葬,有一處出土20件陶器被考古專家鑑定為西周晚期文物,這是繼2006年「秦編鐘」發現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整個發掘過程還在緊鑼密鼓進行之中,考古人員一絲不苟地劃分、勘探、發掘。

考古攜手法律為流失文物鑑定「DNA」

——本報專訪甘肅省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王輝

32件金飾片的回歸是我國首個官方追索文物的成功案例,但如何為法方提供足夠信服的證據是當時面臨最大的困難,而考古學與相關法律的攜手最終為這場跨國間的證據比對和鑑定提供了最有力的「親子鑑定」。

18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輝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首先,證據鏈必須完整。

一方面要有文化考古學的證據,另一方面要有完整的法律證據。

」王輝的講解客觀、自信、風趣,深入淺出的描述出了複雜的舉證過程:「其中,文化考古學的證據就是要看金飾片的風格,每個時期的金器都有它獨特的風格,在出土地域區分上也不會有相似的東西,這就像親子鑑定一樣,具有絕對的唯一性,其本體和附著物等成分完全吻合就是有力的證據。

同時,再依靠政法大學教授在國際法相關內容找到對應的條款,以保證順利地通過法律途徑交涉,最終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條以促成對流失文物合法手段的追索。

「其次,通過對遺留金飾片的金屬性質鑑定,也能在我國黃金使用歷史和地域分布中找到可靠的依據。

」他告訴記者:「在秦文化早期的黃金飾品用的是自然金,沒有經過深加工和提純,且主要用途僅限於飾品。

眾所周知,隨葬品中使用黃金並不是典型中原文化的傳統,中原文化中代表身份和地位的隨葬品其實主要是玉和銅器。

但是在早期秦人已與西方文化有著積極的交流,且受西亞和歐亞草原文化的影響較為深厚,所以由此推斷秦人就是最早(大概在公元1700到1800年)開始大量使用黃金的,而大堡子山遺址出現的大量金飾,也證明了甘肅是我國使用黃金最早的省份。

」本版文圖記者李超華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法合作甘肅大堡子山流失秦人文物回歸記

新華網蘭州7月20日電(記者 張玉潔 姜瀟 戴盈)鹿鳴悠悠,古琴陣陣。流失海外20餘年的甘肅大堡子山文物移交儀式20日在甘肅省博物館舉行。一隻2000多年前秦人使用的金鷙鳥從法國塞納河畔飛到了中...

古道風騷,甘肅禮縣!

禮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據境內出土的仰韶文化文物考證,6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是夏、商時氐族、羌族居地,殷末、周時的秦人發祥地;秦文公以前的國都西垂故址,有出土的大量秦代墓葬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