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見證歷史(4-39)認識商青銅食禮器簋、豆,附:鑑賞商代青銅器必備知識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接上文《收藏見證歷史》(4-38)

鼎、鬲、甗、釜,煮好蒸好食品,上桌分食則用簋(gui)或者豆

青銅簋出現於商早期,原型是陶器簋

---獸面紋簋,商晚期,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傳河南安陽出土,高14公分

侈口,束頸,鼓腹,高圈足,有六條扉棱;口沿下一周三角蟬紋;頸部一周鳥紋,前後各有一個浮雕羊角獸面;腹飾三組獸面紋;圈足飾龍紋。

簋事實上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碗,器高大多十幾公分,青銅罍主要用於肉食等的分食,以這樣的器具吃米飯之類,應該不是很合適。

---執簋,商代晚期,上海博物館館藏,高14.7,口徑19.6公分

簋的器型基本類似,變化不大,有些簋鑄有雙耳,方便拿放,此器即鑄有羊角獸面雙耳,並在雙耳內各刻銘文「執」字,應該也是擁有者的名稱。

器口沿下飾三角蟬紋一周,之下飾鳥紋,並在器中前後各浮雕虎頭獸面,上下有豎直扉棱作為獸脊,下扉棱又作為腹部牛首獸面的鼻,牛角用轉折虺(hui)紋表達,圈足飾一圈鳳鳥紋,三層花裝飾手法的地紋為獸的體紋。

另有一些簋紋飾裝飾簡單,明顯還是實用為主。

---青銅豆,商晚期,上海博物館館藏,高12.4,口徑12.5公分

這是一隻典型的商晚期豆,紋飾在商青銅器中屬於極簡,口沿內折,束頸,淺腹,圓底,高圈足,圈足底部外展,整體似高足的盤子,功用也是如今日的盤子。

然而此器的圈足卻內有乾坤,圈足外鏤空十字,圈足內有夾層,夾層鏤空四個圓孔,夾層內含一個球狀物,整器震之,發出鈴的聲音!

鑑賞商代青銅器必備知識點:

這樣內含球,可發出鈴聲的豆,在山西商代遺存等也有發現,依照商人制器講究實用的原則,這應該就是起鈴的作用,可能和祭祀儀式的程序步驟有關,鈴是古老的青銅樂器,在夏遺存就有發現,屬於最早青銅禮器之一,而如果追朔到遠古時期,遠古祭祀重要的儀式就是歌舞,少不了節奏性的樂器

---馬家窯文化節奏清晰的原始歌舞,那些人群邊數量不等的豎線及形狀有變化的斜線,也許代表的就是不同的音律

今人談古人禮器,往往只考慮酒器、食器、水器等,原因在於我們確實不了解高古時期祭祀的程序,這類文化傳承斷檔了多次,戰國晚期屈原的《楚辭》就是一次原始祭祀歌舞音樂的搶救性收藏,而《楚辭》之精彩及對後期文化的影響之深遠,在中國藝術史上絕無僅有。

我們今日看到了青銅器之型的精彩,恰恰因為缺少了還應該存在的音樂和香,及被毀掉的巨大華美的木質建築等,所以很難真正體會青銅器的內在表現,這些精美之器是一個精彩世界中的一部分,不是冰冷獰厲之器,每個器型,每個紋飾都是富有生命,附和節奏,可以與沁人之香融為一體的藝術精華。

---獸面紋假腹豆,商晚期,江西新干大洋洲遺址,高13.4,口徑15公分

方折口沿,腹甚淺,為假腹造型,外壁紋飾為三層繁密的獸面紋,內壁及口沿都有紋飾,是商豆中的精品之作。

事實上,是否為祭祀食器,待考證,這樣的紋飾裝飾手法,較為特殊,假腹部也較粗,結合圈足上三個十字孔,按商人講究實用的制器原則,似乎更重視底部加熱的功能,如果認為是青銅香器,好像更合理。

未完,待續。

下一篇繼續鑑賞商青銅器

關注作者頭條號「存意」,關注原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最萌文物還得看山西博物院

2011年夏天,一位年輕網友在山西省博物院「夏商蹤跡」展廳里驚異地發現——商代青銅器鴞卣(xiāoyǒu)外形酷似網路遊戲里「憤怒的小鳥」,於是將圖片發到網上,被網友瘋轉,網友稱鴞卣是最「萌」的...

商周時期青銅文物鑑賞:工藝真是太贊了!

把尊舉爵念商周商晚至東周戰國是我國青銅器的鼎盛時期,東漢以後逐漸勢微。到宋代仿古之風陡起,但鼎彝之器其型其紋都早已脫型於三代吉金,眾人收藏之心銳減,其市價不及一二,無甚聊意。三代青銅傳世甚少,多...

華夏民族文化起始——青銅器

中華文化開始的地方,就是黃河、長江。在這片土地上孕育的中華文明。那麼,在這一期間,出現了什麼樣的令現如今都一直在傳承的文化,首先值得一提的是——青銅文化。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