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美了!商代遺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發掘了一座商代大墓,有一棺一槨,槨室東西長8.22米,兩端有 2層台。

墓內隨葬品非常豐富,其中青銅器數量最多,達 480餘件,是江南地區商代青銅器的一次重大發現。

大洋洲墓所出青銅器,工藝精美,品種繁多。

粗略加以分類,禮器中的食器有鼎、鬲、甗、簋、豆、匕等,酒器有罍、瓿、卣、壺、瓚、勺等,樂器有鎛、大鐃,兵器有胄、鉞、戈、戟、矛、長刀、短劍、鏃等,用器有杖首、炭箕、廚刀等,工具有斧、鑽、鑿、刻刀等,農具有耜、臿、犁、鐮等。

此外還有若干飾件和用途有待研究的雜器。

大洋洲墓的青銅器許多與中原商文化的器物相同或類似。

但用中原的標準來觀察,又有不少明顯的地方特色。

例如,在禮器的組合上,缺少了尊、觚、爵、角、斝等常見的酒器。

即使是形制和中原類同的器物,不少也有特別的裝飾或花紋,如器耳上多附加虎、鹿一類動物形飾,紋飾間多有「燕尾」形的索紋、闊口的牛首紋等。

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以青銅器最為引人注目,這是目前在同一遺蹟單位內出土商代青銅器最多的一次,是繼河南安陽殷墟、四川廣漢三星堆之後又一震驚世界的重大發現,向人們提出了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商代青銅文化源於中原,當時廣袤的江南地區尚屬荒蠻之地。

然而,20世紀70年代初期贛江中游樟樹市吳城商代遺址的發現,撩開了「南蠻之地」的神秘面紗。

著名的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感嘆道:「殷墟文化過長江,江南又一春」。

而1989年距離吳城遺址20公里遠的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發現,可以說是錦上添花,三千多年前贛鄱大地先進文化的芳香撲面而來,我們不僅可以從中感受到中原商代文化的氣息,又能體會到濃烈土著文化的味道。

牛角獸面紋立鳥青銅鎛 商代

此鎛時代早,且為科學出土,為確立鎛起源於南方之說提供了依據

雙系帶銎青銅鉞 商代

短銅矛 商代

短柄翹首青銅刀 商代

獸面紋柱足圓鼎 商代

通高70.斜折沿,口斂,方唇,梯形立耳,耳外側有凹槽,深腹,腹壁較直,圓底近品個,柱足中空,填滿泥芯,足底微鼓。

腹壁上部飾三組獸面紋帶。

獸面紋展體式,圓乳釘突目,低鼻,每組間以兩組勾戟狀扉棱間隔,單尾上卷。

足根外側飾外卷角省體式獸面紋,「臣」字目,勾戟狀扉棱在一條直線上。

獸面紋是動物頭部正面的形象,其基本構圖是有一雙大而有神的眼睛,中間有一條鼻樑,咧口、獠牙,額頂有一對觝角。

獸的軀幹向兩側展開,下有尖銳的爪子。

獸面紋有各種幻想的動物組成,按照線條構圖的名稱,將獸面紋分為外卷角、內卷角、分枝角、曲折角、長頸鹿角和牛角等樣式。

獸面紋的雙眼都作橫置的「臣」字形。

獸面紋的鼻樑通常中間隆起,其延長部分出於額頂,把獸面分成兩部分。

獸面紋中的口是象徵性的,特徵不是十分明顯。

獸面紋所附的體軀也有區別,有軀幹向兩側展開式,有軀幹作分離狀態的分解式,也有僅存獸面沒有軀幹的省略式。

獸面紋軀幹的脊背上飾以一長列豎立的羽毛狀條紋,稱為羽脊。

獸面紋是以獸頭為主體,其構圖較複雜,在兩側還往往配置龍紋或鳥紋。

總之,獸面紋圖案表現的應是自然界找不到的怪獸,它那猙獰的面容,常常會喚起人們沉重、壓抑、神秘和恐怖的感覺。

以獸面紋為青銅器的主題紋樣,可令禮器增添神秘而令人畏懼之感,體現出禮器主人具有令人震顫的權威,那可能是商王貴族所希望達到的藝術效果,也是獸面紋日趨流行的原因。

獸面紋是動物紋構圖最原始的一種形式,在商周青銅器紋飾中,所占數量很大,是二里岡文化期至西周早期盛行的主要紋飾,常飾於器物的腹、頸下,作為器物的主題紋飾,在其衰落後,一般出現於器物的耳、足部。

該鼎的腹部和足部均飾有獸面紋,使人在視覺上感到紋樣與造型互相協調、對稱,增加了器物的穩定美感。

2厘米

獸面紋青銅胄 商代

高18.7厘米,口徑21×18.6厘米

江西省博物館藏

圓頂帽形,中空。

正面高浮雕獸面紋,粗大單角外卷,長方圓目橫置,捲雲狀耳豎立,內卷鼻口居中。

邊沿增厚一周,前面開口收進,如獸面之口。

自前至後正中凸脊,頂上伸出一截小圓管,用以安插纓飾。

側邊各有一小孔,以穿繩系胄固於頜下。

頂側獸角旁各有一小洞,用作透氣。

胄是作戰時防護頭頸部的用具。

此胄鑄造精緻,表面光整,壁厚僅0.3厘米,戴之並不顯笨重之感,乃兵器中之珍品。

玉矛 商代

菱紋有闌玉戈 商代

通常46.5厘米

獸面紋青銅溫鼎 商代

通高27、口部長21.4、口部寬18、足高8厘米,重4.5千克

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腹部各面飾有上下二層環柱角展體獸面紋,兩旁縱向共目夔紋。

紋飾線條寬平,圖案簡明,一側寬面橫開一口,口前置門,門可上下轉動啟合.還設置了用來固定閉門的插銷。

外底之上5.5厘米處的腹腔設有內底,內外底間形成夾層,起著爐灶的作用,在夾層里放上炭火,加熱的溫度雖不及柴火燃燒之高。

便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溫不冷,美味飄香。

獸面紋虎耳扁形虎足方鼎 商代

通高39.5厘米,口橫28.7厘米,口縱24.2厘米

江西省博物館藏

斜折沿,盤口,方唇,雙環狀立耳,耳上各臥一虎。

長方形腹,直壁下收。

圓柱足中空。

口沿飾一周燕尾紋,腹壁四面滿布紋飾:四周邊均飾連珠紋,中飾獸面紋,分上、中、下三層,上層以凸扉棱為鼻,中層以細棱為鼻,下層低鼻。

足飾外卷角獸面紋,高扉棱鼻,足下部有凸弦紋。

整個器物紋飾華麗。

此鼎先鑄腹壁的四條鏤空扉棱,再與鼎腹鑄接。

耳頂的虎形附件後鑄,是鼎腹成形後鑄接於鼎耳的。

扉棱從接榫處澆注,鼎腹從足端倒立澆鑄。

扉棱對開分型,由2塊對稱的泥范組成鑄型。

鼎腹沿四角分型,由4塊側范、1塊底范和1塊腹芯組成鑄型。

腹芯自帶鼎耳內芯,並與足內芯合為一體。

鼎底部可見4塊銅芯撐,芯撐較大,以帶花紋的舊銅片做成。

整個器物鑄工精緻。

1989年新干大洋洲發現後,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關注,其中有的問題已取得了較為一致的認識,但在遺存的性質和文化屬性等問題上仍然存在分歧。

疑問一:新干大洋洲是墓葬還是祭祀遺址?

參加發掘的人員基本上主張墓葬說。

發掘者在大洋洲遺存的三處地點共發現24顆牙齒,這也是墓葬說成立的唯一可靠證據。

反駁墓葬說的學者主要基於以下考慮:古代南方居民喜擇高而葬,大洋洲遺存卻位於贛江邊;商代沒有產生墳丘,但大洋洲遺存上有高達5米至6米的封土堆;大洋洲遺址出土物分布沒有規律,時代跨度大,體現不出商代應有的禮制。

祭祀說大致可以分為巫沙祭祀說、沉浮祭祀說和社祀說三種。

文獻表明歷史上曾經有過「巫沙」祭丘和「浮沉」之祭的情況。

有人認為大洋洲是「殷商之際盛行的以女巫禱水旱的「巫沙」祭丘遺存;有人認為新干大洋洲遺址當系這裡的方國「君王」在河川上固定祀地,進行「浮沉」之祭的祭品,延續時間長達數十年。

也有人認為大洋洲器物群是歷年來在贛江之濱祭祀水神之後分批埋入沙丘之中,因而同一個平面上的各種器物分布沒有規律。

還有人認為大洋洲器物群是先民立社時舉行重大祭祀活動中所使用的典禮性器物。

疑問二:新干大洋洲土著文化的族屬

新干大洋洲青銅器群的發現確證了當年在贛江流域存在一個與中原商文化並存的土著青銅文化。

具體論及其族屬,大致有四種意見。

「虎方」說。

主要依據是大洋洲青銅器上盛行虎紋裝飾。

甲骨卜辭和相關文獻中也有關於「虎方」的記載。

卜辭載:「貞,令望乘暨舉途虎方,十一月。

越人說。

越人分支很多,有學者認為大洋洲先民屬於揚越,也有學者認為屬於干越。

戈人說。

吳城文化遺址出土了30多件「戈」銘陶器。

據學者考證,戈族出於東夷伯明氏,祖居山東,後來其中一支遷至贛江中游。

「句吳」說。

有人認為太伯奔吳首先到達的是贛鄱流域,「句」即「干」,「干」為商周時期贛鄱流域土著干人的族號。

新干大洋洲青銅器的工藝水平堪與代表商代最高水準的中原相媲美。

它的發現拓寬了人們研究江南商文化的視野,重置了人們對於江南商代文明的認識。

疑問乃開啟新知識的引航燈。

隨著考古學和歷史學的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新干大洋洲商墓的謎底一定能夠揭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兩河流域出土 商代青銅文明

早在史前時期,黃河與長江流域就分別發展出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兩大流域為代表的南、北方文化,雖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流,但仍然保持著各自迥然不同的文化傳統及精神信仰。

華夏民族文化起始——青銅器

中華文化開始的地方,就是黃河、長江。在這片土地上孕育的中華文明。那麼,在這一期間,出現了什麼樣的令現如今都一直在傳承的文化,首先值得一提的是——青銅文化。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