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見證歷史(4-31)商晚期青銅罍,附加:鑑賞青銅器必備知識點(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接上文《收藏見證歷史》(4-30)商晚期尊

不同於尊追求華麗的裝飾,造型紋飾充滿想像,極盡奢華,罍(lei)作為儲酒器,更體現實用器的簡練。

青銅罍產生於商早期,發展到商晚期,器型主要為圓體和方體兩類,不同於傳統尊,罍口部口徑一般小於腹部內徑,腹部長而容量大,同時罍最重要的特點是不論方罍、圓罍,肩部有兩耳,腹下部正中有一個鋬,兩耳可以用繩索吊起,或由奴隸手執提起,拉鋬抬高將酒倒出。

越到晚期,罍的高度和體積越大,基本都在40~50公分以上,很多罍紋飾簡單,實用性明顯。

---獸面紋圓罍,商代晚期,上海博物館館藏。

高43.5,口徑18.6公分

小口方唇,可配蓋,頸部美妙弧線內收再展開連圓肩,深腹,圈足矮而外撇。

肩兩側各一牛首耳,器下腹部一牛首鋬。

器肩飾龍紋間隔簡化鳥紋;器腹上部,平均間隔有三段短扉棱順下,以扉棱為鼻,兩隻抽象回頭鳳鳥組成一個獸面,共三個。

器腹下部為連尾雙鳥;圈足飾獸體目紋;整器肩部及以下密布動物體紋為地紋,配合獸面成獸。

遠看器物多乳釘紋分散排列,事實上是鳥或者龍的眼珠,這就是一種動物符號,當單獨出現組合排列時,就是我們後期所認為的乳釘紋紋飾,代表了動物的存在。

商乳釘紋的含義和夏時期已經不同,夏是蛙的含義(參看《收藏見證歷史》(3系列))。

此器器形及紋飾極其精美,應該是出於安陽大墓,紋飾精細程度遠超婦好時期,應該是商最晚期。

---亞氏方罍,商代晚期,上海博物館館藏。

高53,口徑17.2×20.1公分

直頭圓肩,方體深腹內收,圈足外撇。

器體四隅及每一面中線鑄扉棱,共八道順下的扉棱。

器肩兩面各一獸首耳,器下腹部一獸首鋬。

器頭部四面,每面對著中間扉棱,飾兩隻鳳鳥相對,形成獸面;器肩部中間扉棱位置鑄獸首,平行於兩肩獸首耳,含義是連接上下扉棱成獸,扉棱表示獸脊,獸首和獸首耳兩邊各一條面朝下的龍相對;上腹部中線扉棱兩側各一隻鳳鳥相對;中腹部對應中線扉棱兩側各一條頭下、身朝上、尾勾卷的龍相對,並成為下腹部兩龍形成的獸面紋的角;圈足飾鳥紋。

此器紋飾無地紋,只突出主紋飾,這是商晚期流行的一種裝飾風格。

商晚精品器物。

此器頸內壁飾四字銘文,其中有」亞「字,」亞「、「寧」等字常出現在已發現器物銘文中,包括國外博物館館藏精品中也多有,很多朋友熱衷編排遠古族譜,建議多從這些高規格藝術品遺存發現線索,這些器物真實存在。

青銅器鑑賞必備知識點:

青銅器和陶器有著相當緊密的關係,遠古時期,圖騰崇拜禮器及生活用具大多為陶器(部分文化禮器為玉器),按用途分為食器,水器及酒器。

當進入青銅時代,因為青銅的質感,不易損壞等特性,逐步開始代替陶器的禮器功用,並在高級別貴族中開始體現實用性,但這個過程很長,夏接近500年,仍然是陶器和青銅在禮器方面並舉,到商,青銅禮器才逐步代替了陶禮器,並成為皇族等高級別貴族的實用器,但陶器仍然是重要的實用器,雙方在器型種類等方面基本一致

---這是一件灰陶獸面罍,在器型方面和青銅罍比較,少了兩個耳朵一個鋬,這也是陶器在材質上和青銅有差距的結果,如果罍體積較大,盛滿酒後,這樣的重量,耳和鋬難以起作用。

但這覺不代表陶器器型跟著青銅器,相反,陶器器型形成更早,更成熟,而陶器的製作相對青銅容易太多,這樣的特點也決定了更易形成新的器型,包括紋飾等,可以這樣認為,青銅器器型和紋飾必然是後陶器形成。

當然,我們並不能就此而隨意尋找傳承,例如:

---前面為婦好鴞尊,後面為廟底溝文化時期圖騰神鳥,一些朋友感覺形態類似就認為這是文化傳承,不能這樣認為,雙方年代相差兩千年,用途也不一樣,含義更是不同,看著類同,只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並無直接傳承關係。

談論文化傳承必須嚴謹。

青銅器和陶器有另一直接關係,在早期青銅時代,包括夏、商、西周,青銅器使用的是范鑄法,而所謂的范鑄法,內范、外范都是泥燒成陶成范,內范是直接製成器物形,外范是包在內范上的泥取下燒成陶范,或者一外范,或者多外范,也就是合范的概念,內外范中間灌銅澆鑄成器。

可想,青銅器和陶器關係之密切,是不可分割類型的,收藏要專注,學習則需要知識更全面。

青銅器在早期,是製作困難的,所以製造前必然先有模板,製作模板,陶器是一種方式,另一種方式可能是木器,在商遺存中,我們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刻刀等,應該就是用於製造木質模型,這個問題,我們下一篇文章繼續介紹。

未完,待續。

下一篇繼續商晚期禮器,並有青銅器鑑賞知識點介紹。

關注作者頭條號「存意」,關注原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除了國寶何尊,青銅饕餮盛宴上還有這些重寶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暑假過半,如果你沒有外出看世界的打算,去博物館裡看展覽是個不錯的選擇。8月6日晚,「秦蜀之路 青銅文明展」在成都博物館正式開展,來自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三地的250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