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去世:什麼樣的人才配稱「國學大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藝文容止
饒宗頤先生一生治學所及,博泛無匹,可視為20世紀人文學術之顯學與新學的全息縮影。
饒選堂宗頤先生昨日凌晨(2月6日)仙逝,哲人其萎,學林藝林同聲哀悼。
在近三十多年間,內地知識界和文化界對其評價有過一些變化。
改革開放初期,文化學術逐漸復興,隨著眼光轉向外界,人們發現竟有這樣一位久居香港的學者和藝術家博通至此,舉凡人文學科的各個門類,其人幾乎無不涉及。
在上世紀90年代的「傳統文化熱」中,饒宗頤與錢鍾書、季羨林等學者成為偶像級人物,「南饒北錢」「南饒北季」的稱譽由此出現。
然而,「博通」符合傳統文化的審美與想像,但卻不是現代學術的常態。
隨著後來學術精細化、科學化之風盛熾,「通人」錢鍾書的偶像地位被「專人」陳寅恪取代,饒宗頤也不再成為學術界頂禮膜拜的對象,晚年更以文人藝術家的身份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他對學術史的發展有非常明確的認知,對自己在潮流和大勢中所處的位置和起到的作用也相當自覺。
2003年,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大陸版則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於2009年推出,共14卷20冊,分別為史溯、甲骨、簡帛學、經術禮樂、宗教學、史學、中外關係史、敦煌學、潮學、目錄學、文學、詩詞學、藝術及文錄和詩詞等。
這套學術文集的分類和編排是否合理姑且不論,但大體呈現了饒宗頤學術世界的面貌,據之足以了解先生治學的路徑與轉捩。
在這套叢書中,饒宗頤看到了近百年學術史舊學發潛、新知遞生的趨向,令他感到幸運和欣慰的是,他出生的1917年,正是王國維考證先公先王之年,而甲骨面世迄於世紀之交,恰當期頤,他不無自豪地說:
「當代學術之顯學,以甲骨、簡帛、敦煌研究之者成就最高,收穫豐富,影響至為深遠,余皆有幸參與其事。
他若楚辭與楚學之恢弘、滋大,而垂絕復興之賦學與文選學,余皆曾致力,不無推動之績。
至余所開拓之新業,如潮學,比較史前文字學與悉曇之學,則亦薄著微勞」。
李澤厚從《登幽州台歌》中看出陳子昂內心那種「得風氣之先的偉大孤獨感」,饒宗頤預20世紀學術之流,身處其間,自然而然有「得風氣之先」的感受。
而時移勢易,前輩同輩漸次凋零,那種「開先」的孤獨感則未免轉為「獨守」的孤獨感了。
20世紀80年代以後,饒宗頤多次受邀訪問內地,參與學術研討、考古發掘和文化考察,此一時段則陸續出版《雲夢秦簡日書研究》《楚帛書》《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及《甲骨文通檢》等,增進了兩地學術與文化交流。
千禧之初,先生即已感慨,晚近以來地不愛寶,新寫本不斷出土,學術界當另有新境界、新事業展開,「古典重溫,新義滋起,或可能導致未來之文藝復興,謹拭目以俟之」。
先生今歸道山,語猶諄諄,希冀在焉,來者可待。
□谷卿(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十種書,認識饒宗頤先生之學問
饒宗頤先生作為國學泰斗,深受國內外學術界景仰,他的逝世是民族的巨大損失。但由於饒先生的大多數著作專業性太強,文字過於艱深,一些讀者不得不望而卻步。而且,饒先生著述宏富,據鄭煒明、胡孝忠兩位先生...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一個時代的結束
2月6日,101歲的國學大師饒宗頤在香港辭世。許多人或許並不了解他的學問,卻不可能沒有聽過他的名字。饒宗頤被稱為「業精六藝、才備九能」,作為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古文字學家,先後與錢鍾...
饒宗頤去世:什麼樣的人才配稱「國學大師」|沸騰
文 | 谷卿饒選堂宗頤先生今晨(2月6日)仙逝,哲人其萎,學林藝林同聲哀悼。1.饒宗頤治學博泛無匹,匯通古今在近三十多年間,內地知識界和文化界對饒先生的評價有過一些變化。改革開放初期,文化學術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