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空調,古人如何度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現在的各地氣溫動不動就升到40°,讓擁有風扇、空調的現代人都難以招架。


這時候老三不僅突發聯想:生活在古代的人們是如何避暑的呢?

說起來,古代人避暑的方式其實很多:院中修建一口井、手中隨時一把扇、枕著玉石枕頭、吃著冰冸水果……

風扇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

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相對輕鬆一些。

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頗有情趣。

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 人工風扇 帶來的愜意。

比如:特別怕熱的楊貴妃 ↓↓↓

自動風扇

從唐朝開始,中國就有了自動風扇。

早期的雛形,是風扇車,這是一種人力驅動的鼓風器械,最早用於作戰。

後來慢慢民用化,成了古人的消暑神器

所以啊,我們現在用的電風扇,古人早就體驗過了~

斗笠

別小看這個斗笠,它可是集遮陽、風壓通風和熱壓通風於一體的多功能……斗笠。

古人大夏天出門逛個街、買個菜,釣個魚,會個友啥的根本不怕曬,曬不怕~

古人斗笠同款:

冰鑒

沒想到吧,冰箱可不是現代獨有的。

早在古時候,就有了冰鑒這一類似於冰箱的器物。

冰鑒分里外兩層,外層放冰,內層就可以用來冰鎮果蔬和酒了。

你問冰是哪裡來的?當然是冬天收藏了儲藏在冰窖里的啦。

春秋戰國時期,冰鑒是由青銅製成的,到後來就逐漸用木頭代替了。

有沒有發現,冰鑒上面有幾個孔。

這樣一來,除了可以做冰箱,還可以通過這幾個孔往外冒冷氣,變成冰箱空調一體機

不過,這樣一來冰就會消耗得更快,一般大戶人家才消費得起。

深井

這個就比較高端大氣上檔次了,可以稱得上是古代人工空調系統

這套地下送風系統的原理就是地底下相對恆溫,地下水也冬暖夏涼。

只要把下面那個蓋子打開,冬天會冒暖氣,夏天會冒冷氣。

沐川不由得想起小時候家裡的壓水井,冬暖夏涼,簡直比空調還要智能~

夏季炎熱,晚上睡不著,就用壓水井從地底下抽出涼水,在房間的四個角落各放一盆,整個房間就真的慢慢涼下來了。

現在看來,也是學習了古人的智慧呀~

各種涼枕

達官貴人、豪門富戶用玉石枕瓷枕

能睡到我的都是土豪

平頭百姓,也有清涼的竹枕

這個竹枕脖子真的不會硌得慌嗎

還有一種竹枕,又叫竹夫人,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頭百姓都愛不釋手,竹子的清涼,再加上中空透風的形狀,實在是居家旅行、納涼避暑必不可少的 陪睡神器

啊啊啊!我也好想要一個暖床 涼床!

想起一個笑話:

一日蘇東坡調侃佛印:你有妻子嗎?

佛印答曰:有,兩個。

蘇東坡大驚。

佛印笑著解釋:我夏天抱著 竹夫人,冬日懷揣 湯婆子,可不是兩個妻。

各種冷飲

金易《宮女談往錄》記載有,宮女何氏提到慈禧太后夏日在頤和園消暑的方法:

宮裡頭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餞、果脯,夏天的「甜碗子」。

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新采上來的果藕芽切成薄片,再將甜瓜里籽去掉,將果瓤和果藕配在一起,冰鎮後食用。

以青胡桃為例:

把青胡桃砸開,將裡頭帶有澀味的一層嫩皮剝去,澆上葡萄汁,冰鎮後食用。

沐川表示,慈谿太后這是早就解鎖了 刨冰 的吃法呀~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南宋杭州街頭還有很多暑湯冷飲:

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

看來古人的夏天也並非我們想的那麼難熬,古人自有古人的智慧。

不過話說回來,怎麼感覺古人比我們還愜意呢?

不說了,我去某寶瞅個竹夫人,晚上抱著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小時候看古裝劇,無聊的時候總是會想,古代沒有空調風扇、沒有冰箱、沒有汽車……還要穿那麼多層衣服,夏天時可怎麼過?豈不要動一動便大汗淋漓?後來,才明白確實是想多了!古人自有古人消暑的智慧,比起如今...

沒有空調的古人,如何避暑?

盛夏時節,火辣熱浪如影相隨,酷熱追人實在難忍。好在我們可以躲進空調房,吹涼風、吃冷飲、穿薄衫……納涼之餘,難免琢磨,沒有空調的古人是怎麼過夏天的呢?他們有哪些消暑方法?古代木有電,但並不意味古人...

古人消暑秘笈,超出你的想像

自入伏以來,南方大部分地區一天中最高氣溫一直在35~39℃左右……文҈ 字҈ 都҈ 熱҈ 出҈ 汗҈ 啦!「過得七月半,便是鐵羅漢。」這是明代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難以想像,天氣這麼熱,沒有風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