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見證歷史(4-36)商青銅提梁卣,附:鑑賞商代青銅器必備知識點,鳳鳥紋,收藏亂世之原因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接上文《收藏見證歷史》(4-35)酒具神器觥

不同於酒具神器觥,同樣成型於商晚期,作為盛酒器的卣,或稱提梁卣,則成為後期常用器型。

提梁卣結合了罍、壺等盛酒器的特點,又根據實用的需求和商人審美的愛好,形成自身特點,傳統器型為隆起的蓋頂加高蓋沿,上有蓋鈕,適合拿取;長直頭,鼓腹下垂;圈足下再連一周直沿;並配有精心打造的提梁,方便移動及倒酒。

而另一類器型則與犧觥等類似,以動物形為主體。


---戈卣,商代晚期湖南寧鄉黃材出土,湖南省博物館館藏,高37.7,口縱13.2,口徑15.3公分

這件提梁卣是典型的傳統器型,這種器型也是後世提梁卣主要的形態。

這件器物的器型紋飾裝飾很有新意。

器型總體為建築風格,蓋頂及器肩飾豎條紋紋飾,類似平行的圓木,四道寬大扉棱脊狀,蓋口沿兩側扉棱飛檐狀,再加蓋頂似煙囪的瓜棱形蓋鈕,整體正是一房屋建築的模式。

紋飾淡化獸面紋,蓋鈕和器腹部兩鳥構成仍有獸面的影子,但已不是主體紋飾風格。

蓋沿、器頸、器腹、圈足分飾四對兩兩相對、風格不同的風鳥紋;蓋沿兩飛檐上飾蟬紋;提梁兩頭分飾公羊獸面紋,提樑上飾龍紋。

三層花最下層仍然是體紋。

蓋內和器內各飾銘文「戈」字。

鑑賞商青銅器必備知識點:

這件器物有兩個知識點很重要

1)鳳鳥紋飾在這件器物上出現四種形態,很明顯,鳳鳥在商後期,是有比較明確的表達形式的,絕非隨意而為

這兩件分別是器物頸部和蓋沿上鳳鳥,可以說代表了完全不同的兩種鳳鳥風格,上面一件用方折勾卷,如刀般銳角的喙、尾去體現鳳鳥的力量,整體形態似商龍;下面一件力量體現在喙和粗壯的爪之上,尾羽卻表現流暢舒展的曲線美,古人傳說鳳凰分別為公母,看樣子模板正是商青銅器上的鳳鳥紋。

特別注意蜂鳥腦後飛羽,這兩種形態經常出現在商青銅器上,他們代表的是鳳鳥!

2)這件提梁卣是在湖南寧鄉黃材出土,為單件埋藏於山崗之上,器內裝多件玉器,內有銘文「戈」。

「戈」是中原商代大族,這件器物的來歷應該也很明確了,是商亡後,流亡於此的「戈」家族遺民的窖藏(參看《收藏見證歷史》(4-9))。

而江西大洋洲遺存是否和此有關,還需研究。

關於一些所謂專家們的埋青銅器祭祀山川說,也不攻自破了,歷史文化真的不能想當然,事實上,如果不是那個「戈」字銘文,很多專家又要說這件器物是當地名族特色,因為上面各種鳥等等,完全不顧湖南等地當時並沒有能力生產這樣的器物!

已發現商青銅器遺存上銘文確定了戈、亞、寧、劉、史等大族,戈家族明顯出自軍事部落,劉、史等應該是大巫覡後人。

---虎食人卣,商晚期,傳出自湖南,日本泉屋博物館藏,高35.7公分

猛虎成踞坐狀,抱住一人,張嘴咬向人頭!人回首,驚恐無助狀;此人穿衣,雙臂飾龍紋,背飾獸面紋,臀至大腿飾蛇紋;虎背設蓋,上有一鹿形鈕,提梁設在虎肩,兩端做獸首;虎背飾獸面紋,虎前腿飾回首龍紋,臀部飾獸紋,獸尾托至後退;

此器造型奇特,題材看似怪異,但如了解了商青銅器文化表達的內涵,就該清楚,這只是更清晰的表現商人居高臨下的存在,體現他們的榮耀,虎、龍等是商人奴僕,被咬之人正是商人敵人!

這隻卣的題材也被一些專家稱為邊遠地區特色

這是婦好鉞上的紋飾,兩隻虎張開大嘴正準備吃一個人的頭 ,而著名的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有幾乎同樣的圖案!婦好遺存中多個低頭跪坐之人,不正是這些將要進入虎嘴之人!(參看《收藏見證歷史》(4-17))

這個同樣身上布滿獸面紋、蛇紋之低頭下跪之人,不正是老虎口中下一個犧牲品!

鑑賞商青銅器必備知識點:

收藏亂世,起因正在於收藏者對收藏品文化內涵的不了解,而很多所謂專家,同樣對此無知,卻信口開河,或者故意迴避,把收藏者注意力只集中在一條線或者一塊銹的認知上,事實上正是幫助了作假者,誘導了收藏者!

古人製作藝術品,必有其明確的表達內涵,高古藝術品非商品,不是在超級市場選購來的,而是自身的意願表達,體現的就是擁有者這極少部分人的思想,而表達也必是在程式化上的發展,就如商青銅器,龍鳳遊走於各個器物,往往成對出現;公牛、公羊等代表了負重的力量;虎是威猛和力量的表現;蟬往往高踞於器上;玄鳥、鹿等往往是蓋鈕;所謂獸面正是對龍、對鳳、公牛、公羊、虎等的一種表達方式,而這一切動物都是商人的奴僕,祭品,為商人自己及先祖服務。

收藏者收藏文化,不了解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去談收藏是可怕的,不懂還不學習是可悲的!不被虎吃最好的方式是遠離虎!周末所見有感而發!

未完,待續!下一篇,繼續商青銅器鑑賞。

關注作者頭條號「存意」,關注原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厲害了:寶雞地區出土青銅器珍品

寶雞,古稱「陳倉」,地處八百里秦川西部,是周秦兩代的發源地,也是聞名遐邇的「青銅器之鄉」。地不愛寶。在農人耕作、基建施工甚至山體滑坡時,一座座古代文化遺存的寶庫不經意間被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