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米家崖遺址 發現中國最早夯土建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刊登的一篇有關《揭示五千年前中國啤酒釀造配方》最新研究成果論文,使人們的視線投向「啤酒」出土地西安市灞橋區十里舖街道米家崖村。

能享用上「啤酒」的5000年前的米家崖人是一群什麼樣的人,處於怎樣的生活狀態?

翻閱當年的發掘考古報告,聽考古專家的講述,米家崖人的生活畫面生動地展現在記者眼前。

米家崖遺址有挖掘不完的寶藏,不僅把中國栽培大麥時間向前推進了大約1000年,發現了中國最早釀酒實物證據,而且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夯土建築。

■記者金石

令人讚嘆的眼光

米家崖人先祖的眼光不能不令人欽佩,他們為自己的部落選擇了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

米家崖遺址所在的關中,南有海拔3000多米的秦嶺,北有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

這兩道山嶺伸開臂膀,手拉手將關中包裹在中間,阻擋南方的熱浪,遮攔北方的寒流,營造了一個格外宜人的環境,加之地勢平坦,中有渭河縱穿,兩側有渭河支流呈樹枝狀滋潤,土地肥沃,自古有天府之國美譽,因此115萬年前就有藍田猿人,到6000年前左右,成為仰韶文化的中心,留下大量文化遺存,中有西安半坡,西有寶雞福臨堡、南有藍田洩湖、東有華縣泉護村、北有銅川李家溝。

米家崖就在半坡西面滻河斜對岸,直線距離三四公里,和後來漢、唐朝都所在的八水繞長安的長安在同一塊地盤上,是關中的白菜心。

2004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米家崖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這項考古發掘負責人邢福來研究員告訴記者,在半坡文化第四期,即仰韶文化晚期,也就是半坡文化在這個區域衰敗以後,米家崖聚落開始出現。

米家崖人會不會是來自半坡的移民?

研究人員通過對米家崖遺址發掘的屍骨研究,與古代各先民對比,發現其形態特徵與代表關中地區仰韶文化先民的半坡等仰韶合併組人存在一定差距。

雖然還不能下結論米家崖人來自哪裡,但人挪活,樹挪死,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米家崖人通過遷徙,在米家崖一帶得到蓬勃發展。

相貌很個性

米家崖人與當時周邊部落的人相比,相貌上很有個性。

研究人員通過對屍骨進行詳細研究,發現米家崖男人,鼻子高而窄,眼睛位置較高,頭顱不僅上下長,前後也長,左右狹。

這正是如今許多關中人喜愛的前賁顱,後賁顱。

此頭型,使得前額和臉都較窄。

相對而言,半坡等仰韶文化合併組的人中等面寬,眼睛位置偏低,闊鼻。

米家崖女子也是頭顱前後、上下都長,且左右特狹,臉面窄,但眼睛位置低、鼻子較闊。

而代表仰韶文化的半坡女人,頭前後較短,眼睛位置略高,鼻窄。

科研人員通過肱骨推測,米家崖人3名男子,最高的1.633米,最低的1.558米,平均1.586米;兩名女子,低的1.452米,高的1.54米,平均1.496米。

和現在人相比,他們都屬於矮個頭了。

米家崖人的身高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遠古同現在一樣,都是男性高,女性矮,二是古人個子低,並非像有的人所認為的那樣,古人比現在人高。

當年的高科技

米家崖人手工業非常發達,有大量制陶業和制石、制骨、製革、紡織、編織等方面的能工巧匠。

特別是在制陶業方面,他們掌握了選用高質量陶土併科學配方、塑坯造型、燒制火候等一系列高難技術。

當時雖然塑坯造型仍以直接捏塑的簡易手制方法為主,但已經會泥條盤築和泥片套接、模製和輪制技術。

邢福來評價,米家崖人在器具加工上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尤其是小件器物做工很精緻。

雖然早在米家崖人之前的1萬多年前,人類就開始摸索制陶技術,在米家崖人之前四五千年前,人類就掌握了制陶技術,然而到米家崖人時期,制陶還屬於高科技,由專門的高科技人才來承擔。

但是其中簡單的苦力活,多由婦女承擔。

米家崖的陶器量大而品種多樣。

考古人員在米家崖發掘出的文物,僅「修復起來的陶器,有四五百件。

」有罐、缽、盆、瓮、漏斗、鼎、罐、杯、碗、鬲、斝、豆、甑、盉、鬹等等。

雖然容器基本都是陶質,但是陶質器具卻不限於容器,也有其他工具,如有紡輪、器座、錐及拍等。

就是同一種用具,也大小、式樣多種多樣,如尖底瓶,根據口部特徵就分為5型。

當然,在米家崖發現的陶器,不一定都是米家崖人自己製作的,他們往往採取以物易物的方式,用自己最擅長製作的陶器,從別的部落那裡換取自己沒有的陶器。

他們以這樣的形式,保持對外交流,使自己不斷發展壯大。

苦中有樂

米家崖人像當時的其他部落人一樣,以農業為主,用陶、石制的鋤、刀、鏟等農具刀耕火種。

中美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當時食用的有黍、大麥、薏米。

過去一般認為,大麥栽培在中國始於公元前2000年。

有人稱,早在5000年前,居住在青海的古羌族在黃河上游開始栽培大麥。

研究人員發現,米家崖男人與出土於青海省樂都縣柳灣墓地的柳灣組顱面部形態特徵最接近。

此兩种放在一起,容易讓人懷疑,這裡大麥是由青海傳來的。

光靠農業尚不足以填飽米家崖人的肚子,他們還需要狩獵。

參與狩獵的主要是力大、跑得快的男人。

他們用弓箭和陶制、石制的鏃射擊,或用陶制、石制的球、矛等投擲,或手持陶制、石制的刀、斧等工具集體圍獵。

當時人煙稀少,周圍到處都是林地、草地,特別是他們東邊就是滻河,更是野獸時常出沒的地方。

鹿、野豬、狗熊等頻繁來破壞莊稼,老虎、豹子、狼等甚至會闖入聚落傷人。

為了保護農田、人身安全,他們也必須狩獵。

當時的生活肯定比今人苦得多,但是,這並不妨礙米家崖人尋找一些樂趣。

邢福來告訴記者,中美研究人員經研究認為,生活在西安米家崖一帶的先民,可能已經開始享受喝啤酒的樂趣了。

愛美求異

米家崖人很愛美。

他們在許多陶器上飾以繩紋、堆紋、弦紋、刻劃紋、指甲紋等等。

僅陶器蓋上,有的蓋頂周緣壓印一周呈放射狀排列的短直線紋;有的蓋頂周邊刻劃成旋轉齒狀花邊;有的蓋頂表面近緣處壓印一周短斜線紋,中間壓印籃紋;有的蓋頂邊緣飾楔形壓印紋一周。

這些充分彰顯了他們愛美求異的性格。

米家崖人愛美的程度已經達到有與吃穿沒有直接關係的「奢侈品」的程度。

有的人頭上插笄,手腕上戴相當今人手鐲的石環,身上掛著穿孔貝飾、石璜、用動物獠牙磨製而成的牙飾。

有的飾品用不同材料製作,如環、笄均有陶、石、玉3種。

這些飾品,大小、式樣、掛戴地方也各異。

如陶環,外徑大的有9.6厘米,小的有3.6厘米,厚的可達4厘米,薄的0.4厘米,寬度大的2.1厘米,小的0.3厘米左右;有的還有花邊;有的戴手腕,有的掛身上,或掛其他東西上。

推測為非正常死亡

人吃五穀雜糧,難免得百病。

研究人員在一具屍骨上發現其患有齲齒,還有兩人患有眼窩篩病,此病是一種發生於眼眶頂板靠前部的多孔狀病變,可能和低水平營養以及不良衛生狀況誘發的缺鐵性貧血有關。

有人還患有脊柱裂病。

研究人員推測,屍骨中,兩男子年齡均在30至35歲之間,而一女子為25歲,另一女子為40至44歲。

這反映,當時人壽命可以達到40歲以上。

因為用於研究的屍骨不多,許多結論不好下。

而且這次發掘未發現墓區,屍骨均發現在灰坑。

邢福來說,米家崖遺址的灰坑有些像是房子,有的可能就是窖,有的可能是垃圾坑。

有學者認為,仰韶文化居民死後一般按一定的葬俗埋葬,「灰坑葬」說明奴隸的存在。

對於米家崖灰坑發現的人骨架,研究人員推測為非正常死亡。

對於其中一具身首異處的屍骨,他們認為,假如他是戰俘,那麼其顱部形態不同於黃河中游地區的史前人群,而接近黃河上游地區或者下游地區的人群是合乎情理的。

有學者推測,灰坑中的屍骨,有的可能是地震等原因造成房子倒塌壓死的;有的是不小心跌入窖中死亡;有的可能是被人殺害埋入廢棄的窖中;有的可能是在某種倉促情況下,利用窖等坑草草埋葬的屍體。

比以前的發現提早了300年左右

米家崖人已經知道房屋坐北朝南的好處。

考古人員在米家崖發掘的6座房屋,均為坐北朝南。

米家崖人喜歡房子為長方形,而且南北長,東西略窄,每間面積11平方米左右。

他們有單間房屋,也有三間排房式房屋。

後者中間的房屋略大,且與兩邊房之間開有相通的門。

通向屋外的門道均開在南邊,居中。

三間排房的門道寬1.2米,單間房門道寬0.75米到0.6米,長0.3米左右。

最令人驚奇的是,考古人員在編號為f1-3的房屋遺址,發現寬45厘米、殘高10至15厘米的隔牆牆體間為活土夯築。

另在編號為f2的房屋遺址北部中間地面上發現一個圓形火台。

經解剖可知,此火台在室內地面未處理之前就已做好,並經過拍打,可能經夯築,很堅硬。

現在一般認為,大約4000年前人類初步掌握了夯土技術,考古發掘發現時代最早的實例,為大約公元前2600到公元前2100年之間的山西臨汾南襄汾縣陶寺遺址。

邢福來告訴記者,經測定,米家崖遺址為公元前2900年前的遺址。

如此說來,米家崖,是我國發現有夯土建築時代最早的遺址,比之前的發現提早了300年左右。

到了哪裡?

米家崖人雖然曾經輝煌,以致得到5000年後世人的關注,但是沒有不散的宴席。

邢福來告訴記者,米家崖人從半坡四期來到這裡,到最後於客省莊文化晚期結束,期間時間大約為公元前3400年到公元前2900年。

也就是說,米家崖人在這裡生活了500年。

一個地方住了500年,污水、垃圾等肯定造成環境污染。

考古人員在一個100平方米的探槽里就清理出9個灰坑。

這顯然不利於人類繼續居住,要麼人口逐漸自然減少直到滅絕,要麼主動遷移。

米家崖的衰敗,是絕戶了,還是遷移到了別的地方?研究人員通過與若干近代顱骨組比較發現,米家崖男人長相,有的地方像代表東亞類型的華北人和華南人,有的地方像代表東北亞類型的愛斯基摩人。

與一份出自西安南郊少陵塬的周人女組比較,米家崖女組與之顱面部的諸多形態特徵最為接近。

這些是否說明,米家崖人起碼沒有全部離開關中,到周朝時,還有他們的血脈?

邢福來認為,這些話都不好說,缺少證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專家在吉林發現新石器時代「百米大宅」

新華社長春2月7日電(記者劉碩)考古專家近日公布了吉林長山遺址近兩年的發掘成果,在遺址內共發現20余座房址和大量墓葬、灰溝等遺蹟,其中一座房址的面積達到近百平方米。專家表示,同時發現如此大量且面...

膠州古村落挖出商代青銅器

昨天,記者從膠州博物館獲悉,歷經50多天的膠東國際機場周王莊遺址搶救性發掘項目現已全部結束。從此次出土石器、陶器、釉陶器和各類銅器等器物來看,這個古村落遺址主要集中在商晚期至漢代,這對研究膠東半...

成都平原史前聚落考古的新收穫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供稿從上個世紀90 年代以來,在成都平原先後發現了新津寶墩、大邑高山、鹽店、溫江魚鳧城和郫縣古城等8 處距今4500 年~3700 年左右的寶墩文化階段帶有夯土圍牆的大型聚落址...

重慶姚家壩遺址發現商周遺存

新華網重慶12月23日電(記者張琴)重慶開縣姚家壩遺址近日考古發現一批重要的商周遺存,有灰坑、柱洞、灶、窯等遺蹟,是該區域早期制陶遺存的首次發現,出土了種類豐富的陶器。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