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苑|馬家窯文化蘊含豐富史前信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學術匯(微信ID:sscp-yxb)新媒體分享平台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

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馬家窯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

馬家窯文化最早是由瑞典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安特生(1874—1960)於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村發現,他認為該文化為一處仰韶文化遺址。

為了與河南、陝西的仰韶文化相區別,安特生稱之為「甘肅仰韶文化」。

1949年,中國考古學家夏鼐在《臨洮寺窪山發掘記》中首次提出,安特生所謂的「甘肅仰韶文化」與河南仰韶文化有頗多不同,應以馬家窯遺址為代表,將該文化另定一名稱。

1961年,《新中國的考古收穫》一書將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不同時期的遺存合在一起,正式命名為「馬家窯文化」,此後為學術界廣泛採用。

馬家窯文化彩陶聞名於世

馬家窯文化的制陶業最鮮明的特點是彩陶非常發達,在出土陶器中,彩陶約占20%—50%。

在隨葬陶器中,彩陶占的比例更高,有些墓葬中的彩陶甚至達80%以上。

在中國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出土彩陶的比率是最高的。

制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利用轉輪繪製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出嫻熟的繪畫技巧,畫彩部位更加廣泛,不僅在許多細泥陶的外壁和口沿布滿花紋,而且在許多較大口徑器物內部和其他夾砂的炊器上畫有彩紋,紋飾繁縟而多變、細膩而奔放,表明這一時期無論是陶器的燒制,還是繪彩的技術,都已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

馬家窯文化彩陶的圖案母題分為19種,即魚紋、鳥紋、鯢魚紋、蛙紋、人形紋(神人紋)、弧線三角紋、圓圈紋、圓點紋、波紋、垂帳連弧紋、渦紋、波折紋、回紋、十字紋、三角紋、齒帶紋、菱形紋、平行條紋、網格紋等。

馬家窯文化彩陶蘊含著大量的史前文明信息。

彩陶的大量生產,不僅說明這一時期制陶的社會分工早已專業化,出現了專門的制陶工匠師,而且通過彩陶形制、紋飾的變化,可以了解到中國史前社會的千古之謎。

彩陶滲透出的人性內涵以及所凝聚的人類智慧和所體現的藝術精神,令世人折服,值得人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發現並闡述其所蘊含的意義。

特別是近三十年來,隨著文化人類學、藝術人類學、原始文化學、宗教藝術學、宗教人類學、民族學等新興學科的出現與發展,學術界進一步深化了對馬家窯彩陶的研究,內容涉及原始社會生活、宗教崇拜、文化意蘊、審美藝術等諸多方面,其中彩陶紋飾的詮釋大致可歸納為原始宗教信仰(圖騰崇拜、生殖崇拜和自然崇拜)、權威象徵、氏族標誌、文字起源等。

前生業形態豐富多彩

馬家窯文化因位於黃河流域,擁有第四紀形成的黃厚土地。

當地有大河沖積平原、河水沖刷形成的台地、丘陵崗地,地勢開闊,土質肥沃,氣候溫暖,適合農業耕作。

因此,在馬家窯文化時期,農業發展較快。

就目前考古發現情況來看,當時的居民種植粟和黍,主要以經營原始的旱作農業為主,同時大量使用石制、骨制、陶制和木製的農業工具。

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了羊、豬、狗、馬、雞等的骨頭,可以推測馬家窯文化飼養羊、豬、狗、馬等家畜。

另外,考古人員在當地還發現了大量的精緻捕魚工具、石鏈、骨鏈等,這說明馬家窯文化時期的採集活動是一種輔助性生產。

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原始手工業有石器製造、紡織和制陶等。

這些都說明馬家窯文化先民已經從對自然的攫取過渡到生產經營階段。

馬家窯文化時期的聚落遺址,多數分布於黃河及其支流兩岸的馬蘭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發育良好。

房屋遺蹟多為半地穴式建築,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但數量較少。

房址平面形狀有方形、圓形和分間三大類,以方形房屋最為普遍。

同時,在這些房屋附近或者房屋內,常有袋形窖穴,開口形狀為方形或圓形,容積不等,為儲藏糧食之用。

馬家窯文化流行公共墓地,盛行土坑墓,墓坑的形狀有近長方形、方形、圓形或橢圓形。

多數墓地與住址相鄰,一般都有隨葬品,包括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等,少數墓葬隨葬糧食和豬、狗、羊等家畜。

從發掘出的隨葬品看,當時已有明顯的男女分工。

到該文化後期,貧富分化現象較為普遍,充分反映了原始社會逐步走向解體、文明時代即將到來的過程。


馬家窯文化影響廣泛

安特生將他發現的仰韶文化彩陶,與中亞安諾等遺址的彩陶進行比較後,發現了許多相同之處。

為了進一步探尋彩陶的傳播路線,他尋蹤西進,認為甘青地區馬家窯文化的陶器可歸入仰韶文化。

同時,他認為,這些陶器都是從中亞、西亞等地經新疆和甘肅河西走廊傳到中原的,並由此得出所謂「中國彩陶文化西來說」的錯誤論斷。

「中國文化西來說」在西方學術界由來已久,由於安特生的這一論斷是建立在考古學基礎上的,加之所謂傳播論的盛行,所以一經出籠,便在中國史學界引起極大震動。

中國學者梁思永、夏鼐等通過大量的考古發掘和研究證實,包括彩陶在內的整個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等,是在黃河流域獨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仰韶文化晚於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晚於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從馬家窯文化本身的分期、各期遺存的分布及其來龍去脈進行分析,中國學者普遍認為,大地灣文化的彩陶是中國彩陶的萌芽,馬家窯文化是繼承仰韶文化而逐漸向西擴展的。

馬家窯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並不是孤立的,而是時刻與周邊文化交流、融合、擴張。

馬家窯文化早期石嶺下類型源於仰韶中期文化,隨著自身的不斷發展,創造出獨具特徵的馬家窯主體文化。

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泉護類型末期和石嶺下過渡之時,馬家窯文化彩陶開始向西傳播,逐漸形成一條自東向西的「彩陶之路」。

這條道路有南北兩道,北道以河西走廊為主,經中亞、西亞,直至歐洲;南道主要為青海東部地區和川西北一帶。

家羊、家牛等在西亞一帶被馴化後,沿著這條道路逐漸進入甘青地區。

最為引人關注的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林家遺址出土的弧背銅刀,是由銅錫共生礦冶煉而成,是中國境內最早的青銅器,這是東西方文化開始碰撞的初始。

齊家文化青銅器的大量出現,說明中國銅器的發明應肇始於黃河上游地區,以後才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逐漸產生。

黃河流域青銅文化的萌芽,為夏、商、周青銅文明奠定了基礎。

相關研究不斷深入

回顧馬家窯文化的調查、研究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0世紀50年代以前。

安特生根據調查首次提出「仰韶期」,其助手巴爾姆格倫(N. Palmgren)著有《半山與馬廠隨葬陶器》,他們共同開啟了馬家窯文化研究的先河。

在這一階段,中國考古學家夏鼐對蘭州附近、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地區進行了考察,發現了諸多馬家窯文化遺存,並首次提出馬家窯文化便是安特生所謂的「甘肅仰韶文化」。

第二階段為50年代至60年代末。

為了配合劉家峽水庫、天蘭鐵路(天水至蘭州)、包蘭鐵路等國家基本建設,中國學者對甘青地區的黃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和西漢水上游等流域進行了系統考察,對馬家窯文化遺存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

例如,馬家窯遺址和瓦家坪遺址為確定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的早晚關係提供了地層依據,天水羅家溝遺址為確定廟底溝類型、石嶺下類型、馬家窯類型的先後順序提供了重要例證。

第三階段為70年代初至今,大多為有計劃、有目的的考古調查和發掘,主要是為了填補某些考古空白點,以解決學術問題。

例如,青海省的上孫家寨、陽窪、宗日等遺址,甘肅省的林家、鴛鴦池、張家台、師趙村、西山坪等遺址,不僅豐富了馬家窯文化的內涵,也使得其分布範圍更為清晰。

考古學家嚴文明等人的研究對彩陶文化自東向西的發展進行了脈絡清晰的勾勒,在徹底終結「中國彩陶文化西來說」的同時,建立了甘青地區史前文化的譜系。

通過對馬家窯文化研究歷程的回顧,可以發現,馬家窯文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為探索相關學術問題和復原古代社會圖景奠定了基礎,但仍然有諸多問題存在爭議。

同時,研究手段、方法和理論的革新,也在不斷地拓展著馬家窯文化的研究內容。

首先,仍然以建立和完善馬家窯文化的內涵和發展序列為主要工作。

例如,諸類型的關係、特徵以及馬廠類型與齊家文化的關係及其去向等問題,需要通過科學的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解決爭議,以填補空白,同時也要關注聚落群、經濟形態等。

其次,加強多學科合作,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研究水平。

運用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相互交叉的研究方法,從彩陶紋飾入手,研究馬家窯文化時期原始文化及其演變所反映的文化特點,從體質人類學、環境學以及其他自然學科的角度出發,對馬家窯文化進行綜合性分析研究。

最後,需要準確揭示馬家窯文化在華夏文明中的地位。

從馬家窯文化的淵源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馬家窯文化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同時還表明馬家窯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處於很關鍵的時期。

我們尤其要把握馬家窯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文化形態模式,以帶動其他考古學文化的研究。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段小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安特生:被誤解的開路者

中國史前考古學以及近代田野考古學是從安特生開始的。安特生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前後,在中國北方進行了一系列的考古活動,揭開了中國近代考古學序幕。他也由此被人們譽為中國考古學的奠基人。然而,在過去相當...

到西北「文化高地」尋找彩陶源頭

1998年,我被派往西北地區從事田野考古工作,主要負責史前遺址的調查與發掘。當時,我並不知自己去西北可以做出些什麼,結果很快就發現了青海喇家村齊家文化災難遺址,算是一個明顯的成果。不過自己覺著更...

彩陶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發展階段

——訪廣西師範大學教授陳洪波記者 楊亮 裴曉敏「彩陶在人類文明史的演進過程中,它不屬於某一個地區的專屬產物,而在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它的出現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發展階段。」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

千年陶魂——輝煌的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間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

仿製傳承史前彩陶文明的積石山工匠-馬黑麥

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鄉黨馬黑麥。我參觀了馬黑麥的彩陶工藝品公司,然後一塊吃飯小聚,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大高個,穿戴整潔講究,文靜,謙虛,話不多但真誠,看上去不像工匠更像一個儒雅的文人。飯桌...

葫蘆島沙鍋屯洞穴遺址開中國近代考古先河

在葫蘆島市博物館的眾多藏品中,一件色彩鮮艷明亮的彩陶盆靜靜地躺在展櫃之中,它對中國的考古史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件彩陶盆發現於葫蘆島市南票區的沙鍋屯洞穴遺址。值得一提的是,沙鍋屯洞穴遺址的發現者...

彩陶之鄉看彩陶

1954年,在首都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內增添了一件稀世珍品,這就是發掘自甘肅省臨夏州境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藝術精品、被郭沫若命名為「彩陶王」的彩陶罐。這件距今有5000年之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