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鈞:史前色彩文化——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新石器時期仰韶色彩文化(5000B.C.-3000B.C.)
中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文化,大約距今一萬多年前。
距今約7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期重要的原始土族文化。
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由於仰韶文化處於新石器時期的中期和後期,中國原始社會的生產、生活和居住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和進步,思想意識有了很大的增強和提高。
仰韶文化時期的制陶手工業得到較快的發展,特別是制陶工藝有飛躍的提高。
目前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以彩陶為特徵的仰韶文化類型的文化遺址。
1921年4月18日,瑞典的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從河南澠池縣城徒步來到仰韶村。
在村南約1公里的地方,他發現了一些被流水沖刷露出地面的陶片和石器的剖面。
隨後,安特生一行發現了更多夾雜著灰燼和遺物的地層,其中就有引人注目的彩陶片。
1923年9月,安特生的助手發現了後來赫赫有名的朱家寨遺址,這是仰韶文化時期一處豐富的聚落遺址。
1924年
五六月間,安特生的考察團在屬於「仰韶文化」時期的辛店文化遺址開始發掘,同時發現半山地區等多處屬於「仰韶文化」時期的遺址。
安特生等考古學家們對「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為中國古代文獻無史前史的記錄,提供和證明了中國「仰韶文化」遺址確有史前史的事實。
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彩陶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主要色彩特徵。
從各地「仰韶文化」遺址中遺存大量的陶器來看,陶器文化的色彩特徵非常明顯。
陶器的主要材質是細泥紅陶,泥質灰陶,夾砂紅陶和夾砂灰陶四種。
還有少量的泥質黑陶和白陶。
在眾多的彩陶器中,以紅、黑色花紋的彩陶最為引人注目。
彩陶的表面呈紅色或紅褐色,表里磨光,陶器表面主要用鐵紅色(赤鐵礦石粉末)、硃砂,黑色(錳化物)以及土黃色(石黃、雌黃礦石粉末)等天然顏料;還有蜃灰(粉白色)、貝粉(青藍色)也有少量使用,彩繪各種具有氏族意念的圖騰。
如一個造型類似於頭形的彩陶器,它的表面繪有藍黑色的魚網紋圖案,用紫紅色勾畫線條,它出土於5850B.C——B.C5400甘肅秦安大地灣的歷史文化遺址。
又如,西安半坡歷史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器上(B.C4000),有用鐵紅色、土黃、黑色三種色彩繪製人首蟲身的圖形,是典型的原始氏族圖騰標誌,它代表了原始氏族的一種文化信仰,將色彩語言與圖形語言有機結合應用於社會生活實踐中,既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又傳遞了人類之間的視覺信息,使色彩真正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元素。
因此,在考古學上「仰韶文化」也稱為「彩陶文化」。
彩陶文化是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開端。
同時表明:遠古時代的中國人對自然界色彩的認識和應用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深化。
例如,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紋、魚紋彩陶器皿,形象生動色彩渾厚;河南廟底溝遺址出土的蛙紋圖騰紋樣的彩陶器皿,充滿生氣和活力。
還有排列疏朗的細繩紋圖案也是「仰韶彩陶文化」獨特的色彩風格。
除了彩陶器皿以外,仰韶文化的色彩特徵還表現在衣裝顏色的應用上。
根據考古學家在1987年河南鄭州榮陽青台村歷史文化遺址(B.C3500)出土的遺存物:絲質的紗(紈——絲織品)和淺絳紅色羅殘片,這是仰韶文化時期最早使用赤色顏料塗染衣裝的遺存物。
正如先秦史記《帝王世紀》記載:「黃帝始去皮衣,為上衣以象天(天青色),為下裳以象地(地黃色)」。
這些說明在遠古時代已有用色料染色布帛用於衣裝的歷史。
從上述
「仰韶文化」各個時期出土的新石器時期文化色彩遺存物中可以看出,遠古時代的中國人對色彩應用有了相當的感悟程度。
仰韶色彩文化作為一根歷史的色彩主線貫穿整個中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的彩陶文化,如分布在陝甘地區渭涇流域的「老官台彩陶文化」,以嵩山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大河村類型彩陶文化」,黃淮下游和江淮地區的「大汶口彩陶文化」和黃河上游地區的「馬家窯彩陶文化」等等。
彩陶文化在中國原始社會色彩文化中占據及其重要歷史地位。
「仰韶文化」的出現,表明在中國原始社會發展的後期,作為中華傳統民族色彩文化基石的原始審美觀和文化藝術觀已基本形成。
經過對彩陶色彩的應用分類:紅色(赤鐵礦石和硃砂)、黑色、黃色是彩陶文化色彩的主要用色,這是由於這三種色料主要來自礦石,且容易粉碎研磨,應用方便;白色、和藍色作為輔助用色。
因此赤、黃、黑三色構成中國傳統色彩體系的雛形。
為商周時期中國傳統色彩體系的完善鋪墊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中國傳統色彩應用體系的形成和中國古代色彩理論的創立,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實踐基礎,並具有深遠的影響。
同時說明中國傳統色彩文化正處蓬勃發展階段。
(圖1-圖19)
二、夏朝時期的龍山色彩文化(2100B.C.-1600B.C.)
從歷史學的觀點來說,夏朝時期文化是處於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發展的後期和奴隸制社會形成的初期,也是中國原始社會時期傳統文化發展的結晶點。
從考古學觀點來看,夏朝文化的遺址至今還沒有確實的證明,但是「龍山文化」正是夏朝時期色彩文化的代表和特徵。
此外根據夏朝「大禹治水」的傳說,可以推測夏人可能出自於巴蜀,夏是以北方神顓頊為祖先的氏族。
考古學者在四川巴蜀地區顓頊氏族發祥地的歷史遺址發掘中,出土很多的黑陶器皿。
龍山文化的遺址處於山東省章丘龍山鎮城子崖。
1928年,考古學家在龍山文化遺址的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的古文化遺物,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及角器。
陶器的顏色有黑色、紅色、白色、黃色和灰色等。
其中還有一些又薄又黑的有光澤的陶片,陶片形態精美,薄如蛋殼又很堅硬。
這些又薄又黑有光澤的特殊性質的陶片文化,考古學家定名為「龍山文化」或稱「黑陶文化」。
1931年,在河南安陽的後岡文化遺址,發現有小屯、龍山和仰韶三種文化層的遺址。
遺址的上層為小屯文化(屬商朝文化層),遺址的中層為龍山文化(為夏朝文化層),遺址的下層為仰韶文化。
這次考古發掘,證明了龍山文化是晚於仰韶文化的一種新石器時期後期的文化遺存。
龍山文化分布的區域比較廣泛,東起山東,西到陝西,北之遼寧南部,南到浙江。
龍山文化的陶器製品,在制陶技術上有很大的特點,採用陶輪轉動製作,所製成的陶器壁薄而又均勻。
在燒窯技術方面強調控制陶器的氧化和還原作用,使陶器的色澤非常均勻,沒有顏色不純的現象。
製作陶器的原料為:細泥黑陶、泥質灰陶、泥質紅陶、夾砂粗灰陶、夾砂粗紅陶和夾砂白陶等。
(圖20-25)
精緻的黑陶藝術,是龍山文化色彩的典型作品。
不但表面光滑,而且陶胎薄度只有蛋殼的厚度。
除黑陶器皿外,據傳說,「有虞氏、夏後氏都尚(上)黑」。
黑色是夏朝崇尚的色彩。
夏朝的衣裝是黑色為尊。
據《河圖》記載:「黑帝顓頊」生於「幽房之宮」,故崇尚黑色。
另有傳說:「墨子行夏道,衣服用黑色布」。
「韓非子說,舜和禹都在木製飲食器、祭器外面塗漆(黑色)」。
這些夏朝傳說中的黑色是應用到衣裝或器皿上。
因此,以黑陶和黑色衣裝為色彩文化特徵的夏朝,對封建制的先秦社會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色彩文化有重大的影響。
【文章來源】轉自作者《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研究和探索》一書
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
「奈曼文化360」奈曼「文化圈」之紅山文化
關注【奈曼文化360】了解這片熱土上曾經的歷史,小編今天將為你介紹奈曼「文化圈」。紅山文化 距今6000—5000年的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
【中國考古學通論】第四章 新石器時代文化 名詞解釋 2
★★★紅陶: 紅陶在中國出現最早,紅陶燒成溫度在 900 度左右,根據考古發掘資料 ,黃河流域距今 8000 千年的裴李崗文化和距今 5000 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 ,都以泥質紅陶和夾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