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家撰中國通史:農業和遊牧社會推中國歷史發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宮本一夫

1958年生於松江市。

京都大學文學部畢業。

京都大學文學研究院碩士、(文學)博士學位。

曾任京都大學文學部助教、愛媛大學教授。

現任九州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院教授。

專攻東亞考古學。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第一卷《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夏王朝》的作者。

本報記者費麗婷實習記者陳嘉瑋發自北京、廣州

「且看日本學者如何講述中國歷史,」恐怕是《講談社中國的歷史》([日] 宮本一夫平勢隆郎等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版)受到中國讀者追捧的最大原因。

2004—2005年間,作為日本講談社建社一百周年的獻禮之作,《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在日本出版。

這是一套日本著名學者寫給大眾的著作,兼具嚴謹性與專業性。

每卷均由這個歷史時段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學者撰寫:宮本一夫、平勢隆郎、鶴間和幸、金文京、川本芳昭、氣賀澤保規、小島毅、杉山正明、上田信、菊池秀明……

今年,這套書由廣西師大出版社理想國出版中文版。

據了解,第一版印刷2萬套之後,迅速加印了3萬套。

截至目前,十卷總銷量已達75000冊——對一套定價高達500元的准學術圖書來說,這是相當不錯的銷量了。

日本學界素有著名學者為大眾著書普及的傳統,而在中國,由一流學者撰寫的通俗讀物並不多見。

復旦大學教授姚大力評價這套叢書時說:「我並不以為,當下的出版界之所以希望引入外國人寫的、以中國歷史文化為題材的、能引人入勝的大眾史學作品,只是因為中國學者都放不下『專家』身段去從事那種創作的緣故。

這裡面更多的,其實還是寫得出、寫不出,或者說得更尖銳一些,是即使寫出來了,能不能讓人看得下去的問題。

儘管不必採用綿密引征和系統論證的闡述形式,大眾史學在需要把歷史敘事還原到親歷者們的切身感知、還原到總體歷史圖景、還原到根本價值關懷方面,以及在它需要能反映最前沿的已有研究成果方面,一點也不比對於更『專業化』學術寫作的要求為低。

「我們希望讓國內的讀者看到一套真正專業、前沿、有創見的中國通史。

給大家提供一個看待中國歷史的新角度—看看日本學界最優秀的學者是如何跟普通讀者講述中國歷史的。

」在談到《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引進中文版的價值時,責編楊曉燕說。

從出版社提出報價到最終出書,《中國的歷史》中文版出版歷經五年時間。

此次出版的十卷中文版以日本原書為模板(中文版未收錄原叢書第11卷《巨龍的胎動:毛澤東與鄧小平》和第12卷《中日關係史》),版式、要素、編排、呈現都力求接近;所有地圖,中文版幾乎重新全部依樣製作;黑白圖片以及彩插,中文版以日文原書為線索,在配圖上有所更新。

合同規定,中文版原則上不允許增刪,一切增刪均需原作者同意。

近日,第一卷《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夏王朝》的作者宮本一夫來到中國。

日本學者的研究優勢

時代周報:相比中國學者,你認為日本學者在研究中國歷史時有哪些不同的角度?

宮本一夫:中國學者一般認為,中國歷史是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歷史,也就是農業社會的歷史。

但事實上,中國還有其他經濟形態,如熱帶地區和北極地區的狩獵採集社會的歷史。

從夏朝、商朝,到秦朝和漢代,中國經濟方面的中心確實都在中原地區。

在舊石器時代,生活以狩獵採集為主,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定居,村落出現。

由於氣候原因,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流域的農業活動分別開始出現,長江中下游種大米,黃河流域種黍、粟。

隨著農業氣候的變化,長江流域的大米慢慢北移,所以黃河流域除了原有的粟,還有大米,穀物種類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人類開始出現分工,也開始貿易,社會上的階層關係越來越複雜。

社會的複雜性越來越大,這是農業社會的特點。

而在其他狩獵採集的地區,沒有這種複雜性,人們是平等的關係。

相比之下,穀物種類豐富、農業生產力較高的中原地區越來越發達,所以以前的中國學者都是對農業社會的發展過程感興趣。

但從歷史性的發展來看,以中華文明為主幹的歷史觀只是著眼於一方的區域歷史,在把中國史或東亞史全體作為論題的時候,這種歷史觀難免失之偏頗。

在我看來,是農業社會和遊牧社會共同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

這是一種兩級構造式的歷史觀。

時代周報:和歐美學者相比,日本學者在研究中國歷史的時候有哪些優勢?

宮本一夫:首先,我們看得懂漢字。

特別是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可以看得懂文獻記載,水平就會比歐美人要高得多。

我在大學的時候已經開始學習中國考古學,但當時並沒有認真學習漢語,直到1991年在北京大學留學,為了更好地從事中國考古的研究,才真正學會了漢語。

考古學本來是從歐美過來的,日本的考古方法跟歐美的研究方法接近,但從歷史的研究方法來看,日本又比較了解中國傳統的研究方法—再加上日本自己的歷史研究方法,就可以把三者聯起來學習、研究中國歷史。

被忽視的北方遊牧文化

時代周報:北方草原地區的遊牧社會在中國歷史發展上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宮本一夫:北方草原地區的範圍比較大,現在中國西北部的甘肅、青海和新疆,中國西邊的哈薩克斯坦、黑海北部地區,都是草原地區。

東起長城一帶,西至黑海地區,這些地區的青銅器內容和形態都很像。

那麼為什麼這麼長距離的地方會有統一的青銅器文化呢?因為他們是以畜牧為主的遊牧民族,善於騎馬,移動範圍比較寬。

歐亞大陸的最東邊和最西邊都是農業核心地區,那麼大陸中間有什麼呢?是草原地區。

雖然史前時代東西兩個核心地區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橫跨歐亞大陸的草原地區可以把兩個核心地區聯繫起來。

青銅器技術、小麥、羊是從西邊傳到東邊。

最近比較多人關注的是,歐洲的黍可能來自東亞,在北方通過草原地區傳到歐洲,但現在俄羅斯方面還沒有最後確定。

所以史前時代的中國歷史,不僅是中國內部的歷史活動,從整個歐亞大陸的角度來看,是這三個地方的關係共同推動歷史。

時代周報:在你看來,北方草原的遊牧社會在中國歷史發展中起到的作用,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宮本一夫:如果沒有北方系統的文化,我認為中國農業社會發展的速度不會那麼快。

在新石器時代最末期,小麥、羊、馬和牛經過草原地區到達長城一帶,所以雖然中國農業社會本身很發達,可是也受到北邊的影響。

他們學到新技術以後,馬上改變自己的文化。

雖然就文化來說,農業社會的農業水平和文化水平比遊牧民族高一點,但是我們不能說孰優孰劣。

實際上,是這樣兩個獨立的社會相互交流共同推動了兩個社會的發展。

這是我想在這本書里寫的東西。

從史前時代到歷史時代,南北兩個社會系統之間的關係一直存在。

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體現,到秦漢時期,北邊有匈奴。

匈奴和漢朝之間主要是戰爭關係,相對來說,戰爭很有可能推動社會的發展。

後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是北朝,南方是南朝。

唐代將南、北兩地統一。

到了宋代,統一的局面再次改變,北方有遼金,後來是蒙古或者說元國。

到了清朝,他們把蒙古、新疆和西藏都占領了。

現在的中國範圍就是按照清朝的範圍來確定的,而少數民族問題,直到現在也存在。

所以說,南北兩軸的關係其實在史前時代就已經有了,而且一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關係。

中國考古界缺乏通史研究

時代周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許宏先生認為,由於教育和研究體制的差異,日本學者在「通識」上要優於中國學者,後者偏於專精而有條塊分割之嫌。

你認同嗎?

宮本一夫:解放前,中國國內情況比較混亂,沒有學到近代歷史的研究方法。

這裡的「研究方法」指的是歐美傳過來的歷史研究方法。

日本學者較早開始用近代歷史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會有一些優勢。

大概35年前,我開始了中國考古學的研究,後來跟中國學者合作的機會比較多。

就我的經驗,以前,中國在考古學上的技術有點落後,沒有先進的設備來進行測量或檢驗,但2000年以後,中國考古學的水平和其他國家差不多一樣了。

現在有的時候還會有比我們更好的設備投入分析,而且被發掘的地方越來越多。

但是中國考古學界目前還沒有從舊石器時代到商代這麼長時間的通史研究學者,有時候年輕學者經驗不足,研究範圍比較窄,做這種通史可能比較困難。

但是年紀較大的、有名的學者,除了自己專攻的領域外,也應該要研究一下其他時代,然後將各個時代串起來成為一部通史。

我希望中國學者能寫出這樣的書。

時代周報:《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的作者都是日本在中國史領域的代表學者。

就你而言,撰寫面向大眾的歷史讀物和以往的學術寫作有什麼不同?

宮本一夫:一般的學者比較重視細小的地方,他們通常會在各個時代、各個地方中選擇比較小的範圍內做研究,所以出來的結果會很細緻。

但進行通俗寫作的時候,需要把這些細小的結果串聯起來,成為大的歷史。

也就是說,通過這些細小的根據,來支撐書中的歷史觀點。

對普通讀者來說,「考古」還停留在「發現」的層面。

其實不是這樣的。

我們需要通過科學的方法,來復原中國、東亞人類的歷史。

把考古方面的資料連起來,寫作一本歷史讀物,其實是比較困難的事情。

跟寫小說不一樣。

時代周報:在日本,普通民眾對中國歷史感興趣嗎?

宮本一夫:以前的日本人對中國歷史很感興趣。

現在的日本年輕人有一點保守。

今年3月到6月間,我去韓國擔任講座教授,發現韓國的年輕人也很保守,都更願意研究自己國家的歷史,對其他國家的歷史不感興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編輯推薦《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套裝共10卷·精裝)》是日本歷史學家的系列著作,是近年來中國歷史方面的重磅力作。叢書自上古到近代,內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為日本該領域的代表性學者,作品大多構思巧妙,...

中國考古學研究中日論壇在京召開

內容摘要:這些都城考古的新研究,都非常重視都城平面布局、時代變遷和不同功能區的劃分,無疑是中國考古學城址考古從編年研究轉向聚落研究的縮影。日本九州大學宮本一夫先生以《從川藏石棺葬看北方青銅器與...

為什麼要讀日本出的《中國的歷史》?

這是一套「大家」寫給大家的書,是日本講談社建社一百周年的獻禮之作。每卷都由這個歷史時段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學者撰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許宏先生說:「由於教育和研究體制的差異,日本學者在『通識』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