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度夏哪家強?戰國有「冰箱」 先秦有「空調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小暑剛過,即將入伏。
躲在房間裡吹著空調吃著西瓜的你們,有沒有想過古人怎麼度過炎熱的夏季?白居易《消暑詩》曰:「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但精神層面的「降溫」畢竟無法解決現實的炎熱,除了保持心態平和外,他們也發明出了許多消暑辦法……
作者:劉疆
古時候也有「空調房」
通風降水有涼氣
先秦時期,主要通過建造台榭來避暑。
台就是高台,榭則是建築在台上的房屋,一般沒有牆壁,類似於亭子。
如《爾雅》: 「無室曰榭」,《說文》: 「榭,台有屋也。
」這種建築在高台上的亭榭,四面通風,古人在其中宴飲坐臥,能夠起到很好的消暑效果,如《管子》中有「為宮室台榭,足以避燥濕寒暑,不求其大。
」
漢代已經有了專門避暑的宮殿,稱為清涼殿,也叫延清室。
《三輔黃圖》記載,漢武帝的寵臣董偃常在延清室消暑納涼,「以畫石為床,文如館,紫琉璃帳,以紫玉為盤,如屈龍,皆用雜寶飾之。
」裡面「清室則中夏含霜」,可見十分涼快。
到了唐代出現了更高級的「水力空調房」,稱為含涼殿。
《唐語林》記載:「時暑毒方甚,上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
知節至,賜坐石榻。
陰溜沈吟,仰不見日。
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座內含凍。
」這種水冷建築不光皇帝用,大臣也有建造的,如《封氏見聞記》記載,天寶年間的奸臣王鉷便在家裡修了個「自雨亭」,水「從檐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
」
據《舊唐書》記載,西海之上的拂菻國(也稱大秦,即古代東羅馬帝國),「至於盛暑之節,人厭囂熱,乃引水潛流,上遍於屋宇,機制巧密,人莫之知。
觀者惟聞屋上泉鳴,俄見四檐飛溜,懸波如瀑,激氣成涼風,其巧妙如此。
」可見這種水冷技術是東西方交流的產物。
元代王振鵬所繪《大明宮圖》中就有樓閣頂上裝飾噴泉的場景,看起來頗具中西合璧的風格。
除了水冷的辦法,還有利用地井中的涼氣來降溫的。
曹操修建的銅雀台旁邊還有一座冰井台,便是依此原理降溫。
《鄴中記》中有「北則冰井台,有屋一百四十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
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雲仙雜記》記載唐代宦官霍仙鳴「別墅在龍門,一室之中,開七井,皆以雕鏤木盤覆之。
夏月,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
清代帝王則選擇離開高牆深院的紫禁城,躲到水系豐富、綠樹成蔭的園林中避暑。
據統計,乾隆平均每年有一百多天住在圓明園,雍正更是達到了每年二百天之久。
換上夏衣搖扇子
「一衣與一帽,可以過炎天」
古人也會根據季節更換衣物,在夏天穿葛、麻等植物纖維做成的衣服,這些衣服薄透涼爽,能夠起到消暑的作用。
白居易《夏日作》便寫道:「葛衣疏且單,紗帽輕復寬。
一衣與一帽,可以過炎天。
」而用苧麻纖維紡織加工成的夏布更是輕如蟬翼、薄如宣紙。
此外,通過特殊織造方法所制出的紗、縠和羅也是輕薄透氣的衣物原料。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就是平紋紗製成,它輕薄透氣,重量不足50克,穿在身上必然十分涼快。
紗是官員、皇室成員常用的夏衣布料,《宋史o輿服志》記載,「詔夏祭百官朝,祭服用紗。
」而據《國朝宮史》記載,清代皇后吉服褂的面料隨時節而變,「春秋以緞綢,夏以紗,冬以裘,隨時所宜。
」
明末馮夢龍纂輯《喻世明言》中,《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一篇描繪了一件珍珠衫,「暑天若穿了他,清涼透骨。
」而《西遊記》中四位菩薩用來戲弄豬八戒的也是件珍珠篏錦汗衫兒。
神奇的珍珠衫不知是否真實存在,但古代確有一種用細小竹管串接成的網狀襯衣,同樣能起到透氣隔汗的效果,稱為「隔汗衣」,是一種普通老百姓常穿的夏日衣物。
如同夏衣一樣,扇子也是古人必不可少的「夏日伴侶」。
扇子的起源很早,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扇子是湖北江陵拍馬山磚廠一號戰國墓出土的短柄竹扇。
除了竹編外,製作扇子的材料還有絲綢、紙張、蒲葵、芭蕉和羽毛等。
漢代出現了絲綢製作的團扇,成書於漢代的《西京雜記》還記載了一種七輪扇,「連七輪大皆徑丈相連續。
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宋代摺扇由日本傳入我國,到明代廣為流行,人們手裡搖著一把考究的摺扇,成了身份的象徵。
戰國時就有了「冰箱」
睡覺時最常用瓷枕和「竹夫人」
說到對抗炎熱的工具,最能消暑的當然是冰了。
我國在冬季采冰貯冰的習俗早已有之,據《周禮》載,負責冬季采冰的叫「凌人」:「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
」採好的冰貯藏在地下室里,稱為「凌室」,到了夏天再把冰拿出來用。
君主還要把冰賞賜給大臣,稱為「頒冰」或「賜冰」,這一制度一直保持到了清代。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青銅冰鑒,就是利用冰塊來冰酒的器皿,可以說是最早的冰箱了。
唐代,人們將大量冰塊貯藏到夏天,楊國忠「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宴席間,座客雖酒酣而各有寒色。
」
宋代出現了各種用冰製成的冷飲,《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街市上有賣「冰雪冷元子」「冰雪涼水荔枝膏」等。
《本草綱目》還有「宋徽宗食冰太過,病脾疾」的記載。
明清時期民間鑿冰藏冰更加普遍,特別是北京地區,「冬至三九則冰堅,於夜內鑿之,聲如鏨石。
」清代還有了家庭用的冰箱,一般為木質、瓷質或景泰藍製成,裡面放上冰塊,稱為「冰桶」。
夏天不光能冷藏食品,還能對居室起到降溫的作用。
《匋雅》載:「其尤為適用者,莫如冰桶,各色俱備,且甚美觀。
冰桶制方,而蓋分兩半,各有錢竅五孔者二枝,木桶有銅箍兩道,瓷桶亦摹仿箍式。
」
夏日時節,為度過酷熱的長夜,古人發明了用瓷枕消暑的辦法。
瓷枕出現在隋代,流行於宋代,它質堅清涼,中空透氣,能夠起到降低頭部溫度的作用。
宋代張耒《謝黃師是惠碧瓷枕》詩曰:「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
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冷泥丸驚。
」正是瓷枕消暑的真實寫照。
宋代瓷枕藝術水平極高,形狀有孩兒、臥女、老虎、獅子、樓閣等;裝飾紋式有花卉、飛禽、猛獸、嬰戲、蹴鞠、騎馬、詩文等。
到了明代,高鐮《遵生八箋》中還有對宋代瓷枕神奇功用的描述:「有特燒為枕者,長可二尺五寸,闊六七寸者。
有東青磁錦上花者,有劃花定者,有孩兒捧荷偃臥,用花捲葉為枕者。
此制精絕,皆余所目擊,南方一時不可得也。
有用磁石為枕,如無大塊,以碎者琢成枕面,下以木鑲成枕,最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
」
為了在夏天好好入睡,古人還發明了「消暑抱枕」。
《紅樓夢》中,薛寶釵做了一首燈謎詩:「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夫妻不到冬。
」謎底就是這種特質的抱枕——「竹夫人」。
竹夫人又稱竹几、竹夾膝,也是夏季納涼用的物品,它由竹篾編成,網狀圓筒形,可懷抱人睡,以此消暑度夏。
唐代陸龜蒙《以竹夾膝寄贈襲美》便詠嘆道「截得篔簹冷似龍,翠光橫在暑天中」,宋代蘇東坡《送竹几與謝秀才》也提到了「竹夫人」:「留我同行木上坐,贈君無語竹夫人。
」黃庭堅則認為「憩臂休膝似非夫人之職」,又給「竹夫人」起了新的名字「青奴」,並為此寫詩讚曰:「青奴元不解梳妝,合在禪齋夢蝶床。
公自有人同枕簟,肌膚冰雪助清涼。
」
(原標題:古人度炎夏 消暑「涼」方多)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2046
高溫天兒,看古人如何應對
近日高溫來襲,常有朋友在圈子裡發感慨「這條命是空調給的」!夏日炎炎,坐在空調房裡吃著西瓜喝著冷飲,叫個外賣,再刷個劇,好不快活!古代沒有電扇,也沒有冰箱、空調,那麼古人如何安度炎夏呢?宋代《槐蔭...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小時候看古裝劇,無聊的時候總是會想,古代沒有空調風扇、沒有冰箱、沒有汽車……還要穿那麼多層衣服,夏天時可怎麼過?豈不要動一動便大汗淋漓?後來,才明白確實是想多了!古人自有古人消暑的智慧,比起如今...
沒有空調的古人,如何避暑?
盛夏時節,火辣熱浪如影相隨,酷熱追人實在難忍。好在我們可以躲進空調房,吹涼風、吃冷飲、穿薄衫……納涼之餘,難免琢磨,沒有空調的古人是怎麼過夏天的呢?他們有哪些消暑方法?古代木有電,但並不意味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