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9部歷史劇,終於明白了古代人是如何降溫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個大夏天,大概全中國都正處於地表最強高溫天氣。
北方的夏天是晴熱,天上可能是有9個太陽,走在沒有樹蔭的大馬路上,分分鐘曬出原型,這是橘子君本人沒錯了——
有些朋友,就比橘子君可愛一點——
還有些朋友,就不知道怎麼形容了——
南方的夏天是悶熱,室內室外一個溫度,就像置身在水汽騰騰的蒸籠里。
請看上海,即將開啟地獄炎熱模式,分分鐘上40度,這個時候去非洲旅遊,說不定能避個暑。
請看廣東,高溫預警的同時,還伴隨著暴雨預警,大概就是「滾燙的熱雨在我臉上胡亂地拍」——
總之,這個大夏天,你出一趟門,需要同時擁有女排精神、航天精神和長征精神。
但是至少,躺在家裡的時候,我們還有美好的空調續命。
那麼問題來了,古代中國既沒有電力,更沒有空調,當時的人們怎麼應對這樣的酷熱天氣,勞動人民怎麼誕生這些偉大智慧結晶,哪些方式可以為我們所用——
歡迎進入《百家講壇之古代人怎麼降溫——橘子娛樂篇》
Well,首先需要明白,不同時代的氣候有差異值。
現代夏天的地獄高溫模式,有溫室效應的功勞,但是古代的高溫天氣,其實不遑多讓。
竺可楨大大的雄文巨製《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里,將5000年的氣候變化做了個劃分——
你可以看到,夏商+春秋+秦漢+唐宋,這幾個朝代的溫度比現在還要高,倒是南宋元明清進入了小冰期。
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夏天就很好過——乾隆八年的熱夏,有很多縣誌記載,熱到很多人去世。
所以面對這麼熱的夏天,幾千年歲月積累的古代人民也有了很多奇思妙想,今天橘子君要以非常學術非常嚴謹的考察方式,來研究古代人民的夏日降溫大法。
NO.1地下室
這樣的浩大工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的「窟室」,是現代地下室的始祖。
當時的貴族階層real青睞這樣的夏季娛樂場所,經常把夏天的餐飲活動安排在窟室中進行。
《左傳·襄公三十年》記載:鄭國大夫伯有喜歡喝酒,晚上就在自己家的窟室里飲酒取樂,通宵達旦。
NO.2空調房
而《漢書》記載了「清室則中夏含霜」,講漢代的清涼殿夏季結霜,震驚臉.JPG。
地理方誌《三輔黃圖》形容了清涼殿的避暑設備:天然石床,玉晶器皿,侍者在一旁扇風。
想像一下這畫面,已經感覺到涼氣了。
電視劇《羋月傳》里羋姝一直住在秦王宮的清涼殿里,但是穿著皮毛坎肩,請大王去自己的清涼殿坐坐,就是一個巨大的bug。
冬天之前住清涼殿還說得過去,冬天到來,早該搬去溫暖的椒房殿。
NO.3中央空調
隨著時代發展,古人hin有想法,還學會了給整座建築降溫,製冷劑不是別的,就是最為環保天然的水。
《唐語林》記載了陳知節去李隆基的含涼殿的體驗——
這段的信息量很大,一是水轉動扇葉,繼而冰涼的水汽和冷風送入殿內;二是四面八方模仿降雨的概念,帶走熱量,給建築降溫,2333想到了水簾洞。
模擬圖解如下——
對,這個裝置還不是人力的,是水力驅動的機械化裝置,這個避暑建築體系有沒有中央空調的雛形——
這個裝置在1990年的電視劇《唐明皇》里出現過,含涼殿就在大明宮裡,只是不太還原,唐玄宗和楊貴妃就在這裡批個奏摺,跳個舞蹈,談個戀愛。
還是你們貴族階層會玩,這得多大的腦洞,才能想到這麼奢侈的中央空調降溫法。
NO.4冰塊
電視劇里,最為常見的降溫手段其實是冰塊,沒有之一。
從周朝開始,王室貴族就有用冰窖貯藏冰塊的習慣。
大冬天的,一群人從湖面上采冰塊,然後運到七八米深的冰窖儲存起來,夏天就可以派上大用場了。
腦補一下畫面,大概就是《冰雪奇緣》的開頭場景。
《周禮》記載,周王室還有為了冰塊的專門機構「冰政」,負責人稱為「凌人」。
根據《左傳》記載,古代還有「賜冰」制度,這樣的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清,作為官員福利。
如果講電視劇冰塊避暑大法的話,首推《甄嬛傳》。
第一集裡就有提及到冰塊了,太后來御書房,皇上問太后熱不熱,找一些冰塊給太后。
華妃盛寵時,大夏天的翊坤宮,無論什麼時候,冰塊都不會缺。
旁邊還有人不停給你扇扇子,想想就很美滋滋。
皇帝帶著甄嬛去圓明園避暑,第一天就給了甄嬛驚喜,用冰塊配合搖動風輪降溫。
橘子君獨家福利!關注橘子娛樂 微 信 公 眾 號 :(juziyule),快關注起來吧!
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其實都是達官貴人的奢侈品,普通人想都不敢想。
《天龍八部》里有展現過古代的冰窖,天山童姥帶著虛竹,進入西夏皇宮冰窖療傷。
對,重點是西夏皇宮,也只有皇宮才用得起這麼多冰塊。
NO.5冰箱
既然有冰塊,同樣在古代也能找到冰箱的原型,它叫「冰鑒」。
出現在春秋戰國時代,是用青銅鑄成的大型容器,分內外兩層,空隙放置冰塊。
食物和美酒就放在內層,蓋上蓋兒,這完全就是現在冰箱的雛形呀。
除了冰鎮瓜果涼食,冰鑒上還有氣孔,冷氣竄出來,real一室生涼。
在冰塊稀缺的時代,這樣一個集冰箱與空調一體的寶貝,依然只是貴族的專屬天使。
NO.6冰飲
大家都造,我們是一個具有優秀傳統吃貨美德的國家,冰塊都有了,智慧的古代勞動人民,當然早早發明了名目繁多的冷飲冷食。
橘子君今天才知道,夏日飲冰不是我們才有的福利(。・`ω´・)
很多古畫里,都有畫過古代的旁友們喝冰飲。
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二州橋夜市》羅列了當時夏天的吃食,看著「冰雪冷元子、綠豆冰雪甘草湯、涼水荔枝膏」什麼的,看著就覺得很清涼了好不好,九百年多的北宋人民,口福也是不淺的。
不知道有沒有第二杯半價
楊萬里寫過詩「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講的是冰淇淋的前身。
根據《中國製冷史》講述,是馬可波羅把冰淇淋從中國帶到義大利,傳到歐洲,wuli天朝真的奇思妙想到不可思議,居然連冰淇淋一開始也是我們的,大概是吃貨的東方神秘力量(●'◡'●)ノ♥
還是《甄嬛傳》第一集,太后給皇帝送來了御膳房做的綠豆百合粥,這就是夏日消暑聖品之一呀。
NO.7夏衣
現在的古裝劇,總是給我們一種錯覺,古代人都是「里三層、外三層」,把自己包裹到嚴嚴實實的。
其實壓根不是,至少明清之前,一到夏天,我們的古今衣著,幾乎就如出一轍。
根據出土的文物,秦漢之前,男性打赤膊,女性穿開襠褲。
也闊以看《清明上河圖》,宋代的底層男性,夏日務工時都是短袖長褲,或者直接上背心。
還有之後唐代的女子們,論穿衣服的大膽程度,我們比起她們,根本望塵莫及。
最為流行的是「半臂裝」和「袒胸裝」,一個是直接短袖,一個是近半酥胸露在外邊。
不得不說,無論是《滿城盡帶黃金甲》,還是《武媚娘傳奇》,都很高度還原。
嗯,露出的不是事業線,而是文化底蘊,懂了嗎\(•ㅂ•)/♥
可能《楚喬傳》的這張才是唐代人民夏日出門在外的日常狀態。
橘子君也原諒了當年看起來很活潑很仙、現在看起來非常衣冠不整的《歡天喜地七仙女》和《刁蠻公主》。
NO.8瓷枕
1000多年前的隋朝人發明了瓷枕,想想瓷器表面有一層冰涼的釉,炎熱的夏天枕在上面,想想都很cool了。
宋代還有一首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專門詠嘆了瓷枕。
我們內地第一部穿越劇《穿越時空的愛戀》里,兩位女主角小玩子和張楚楚就是為了爭奪一個明代瓷枕文物,一起穿越到了明朝。
這個游夢仙枕的設定,就是男主角朱允炆父親的枕頭,後來變成了朱元璋的枕頭。
現在想想,這部劇的腦洞也是很清奇了。
NO.9涼友
扇子,應該是最精巧的降溫工具,我們的老祖宗還給取了很可愛的名字「涼友」和「搖風」,夏日涼天裡的朋友。
電影電視劇里,一個漂亮的姑娘拿著一把縹緲的團扇,殺傷力是可怕的。
比如《青蛇》里的張曼玉。
如果說中央空調和冰塊神器,都是貴族階層才玩得起的製冷方式,那麼扇子這樣最簡單粗暴的降溫方法,上至皇帝,下只乞丐,都可以用到。
歷史上最為出名的那把扇子,應該就是臥龍先生手上揮舞的那把扇子。
無論是大熱天,還是大冬天,都要搖著根本扇不出多少涼風的厚重大毛扇,因為扇子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後來扇子有了升級版本,漢代工匠設計了「葉輪撥風」,東晉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對此有所記載,一個人搖手柄,輪盤上的七個葉片就會高速旋轉吹出涼風。
前文寫到《甄嬛傳》的時候,就寫到了這個搖動風輪,從漢代到清代,不斷發展。
NO.10 心靜自然涼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什麼都不要做,葛優躺最解熱。
古今中外,無不例外。
雖然前文有這麼多降溫技能,但是還僅僅是古代人民智慧的九牛一毛。
為我們的老祖宗打call,爆燈了。
高溫天兒,看古人如何應對
近日高溫來襲,常有朋友在圈子裡發感慨「這條命是空調給的」!夏日炎炎,坐在空調房裡吃著西瓜喝著冷飲,叫個外賣,再刷個劇,好不快活!古代沒有電扇,也沒有冰箱、空調,那麼古人如何安度炎夏呢?宋代《槐蔭...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小時候看古裝劇,無聊的時候總是會想,古代沒有空調風扇、沒有冰箱、沒有汽車……還要穿那麼多層衣服,夏天時可怎麼過?豈不要動一動便大汗淋漓?後來,才明白確實是想多了!古人自有古人消暑的智慧,比起如今...
夏季我們用空調,古人夏天用這辦法降暑,佩服古人智慧!
炎熱的夏季,酷暑難耐,小時候我們用電扇來降溫,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我們的夏天基本上全靠空調來避暑,空調的涼爽讓整個夏天也不再那麼難過。但我們不禁會想到,在古代的時候,人們既沒有電扇,也沒有空調...
消暑度夏哪家強?戰國有「冰箱」 先秦有「空調房」
小暑剛過,即將入伏。躲在房間裡吹著空調吃著西瓜的你們,有沒有想過古人怎麼度過炎熱的夏季?白居易《消暑詩》曰:「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俗話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