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那些消暑利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消暑利器一:靜坐、赤膊、開襠

人們常說,心靜自然涼。

唐人白居易專門寫了一首《消暑》詩:「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王維也有抱著古琴在竹林中席地而坐的經歷。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青峰。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但一般老百姓要幹活才有吃的,總不能像他們那麼一天坐著啥也不干。

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招!根據部分古時流傳的畫,古代的男人在夏天也流行「打赤膊」。

另一些專家考證,部分朝代的女性夏天則流行穿「開襠褲」。

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裡面多會穿脛衣。

它是褲子的原始雛形,僅有兩隻褲管,上端用帶子系在腰部,沒有襠。

這種開襠褲是不單穿的,外面還會穿前後兩片「裳」用來擋著,避免春光乍泄。

消暑利器二:天然「冰箱」

古代沒有電冰箱,古人就用冰窖來貯存冰塊。

據悉,這種奢華的避暑方式最早出現在周代,當時只有官府才有。

一般來說,官府在頭年冬天大量貯藏天然冰雪於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來時,便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或者白雪,擺放在居室當中就成了「冰盤」,冰雪在融化時不斷散發涼氣,其製冷效果絲毫不遜色於今天的空調,而且不消耗能源,不污染環境。

到明清時期,這種用冰塊避暑的方式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

每到盛夏時,官民都會大量用冰,取一桶冰,鑿孔置於地,涼風滿屋。

對於普通人家,降暑的「冷氣」主要來源於水井,在水井中放一口大瓮,作為保鮮食品的「冷藏室」;或者把食品放在籃子中,用繩索系上放在井下保存。

消暑利器三:人力風扇

古代普通人家納涼一般都是竹扇,但達官貴人家就有了罕見的依靠人力轉動的風扇。

《西京雜記》卷一中有這樣的記載:漢朝時「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連七輪,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由此可知,早在漢朝時,已經有人製造出一種以輪葉撥風的大型扇涼器具,其取涼效果非常可觀。

這種大型風扇其時當屬高科技專利產品,是皇家貴族專享的「豪華家電」,民間難以見到,自然也就不會有「山寨」版仿製品出現。

久而久之,這種古人的聰明才智只能見於古籍了。

防暑利器四:冷飲防暑

古代冷飲

在古代,最初的防暑飲料就是井水。

春秋末期,在諸侯的宴席上已出現了冰鎮米酒。

到了漢代開始,出現了蜜水,就是在水裡攙加上蜂蜜之類的飲料,非常受歡迎。

傳說漢末梟雄袁術十分愛喝這種飲料。

袁術死時正好是酷暑,想喝杯蜜水,但當時軍中找不到蜂蜜。

僕人端來一杯水,袁術長嘆「我袁術怎麼到了這個地步」,吐血而亡。

這死得多遺憾啊!蜂蜜水沒喝就掛了。

到隋唐開始後,出現了專業的「冰商」,他們冬天藏冰,夏天拿出來賣。

杜甫有詩云:「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出現了類似現在的保健飲料,稱之為「飲子」。

將蘇葉、霍葉、甘草等中藥和果品熬製成茶,放置容器內,隨時飲用。

解渴的同時,還有清熱解毒降暑的效果。

跟今天大街小巷都有冷飲奶茶店一樣,那時候的「飲子店」也是相當火爆,有的飲子店還可以先喝後付錢。

宋代冷飲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人們把各種水果汁、牛奶、冰塊、菊花等混合調製成冰凍的飲品,稱之為「冰酪」,馬可·波羅將製作方法帶回歐洲,改良後制出了今天常吃的「冰淇凌」。

在清朝宮廷中,消暑冷飲的種類就有很多了,冷飲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蓮子雪耳羹、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乾、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糕等料製成,冰鎮後吃起來絕對爽口。

消暑利器五:古代生活好伴侶——「涼友」團扇

沒有冰箱更沒有空調,即使皇族貴戚,想涼快也只不過是讓丫鬟在旁邊不停地搖著扇子。

團扇

無論是諸葛孔明代表智慧的鵝毛扇,還是仕女圖中的精美的侍女扇,都讓我們感受到古代生活的精緻。

扇子具體的發明人目前已無法考證。

其實拿個大葉子就能當扇子使,相信這點小聰明,祖先們還是想得到的。

後來,扇子變結實了,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還有人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涼友」(涼爽的朋友,教我如何舍你而去)。

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比較省力氣,也比較有「檔次」。

文人墨客喜歡在扇面上寫詩作畫,既可消暑,又添情趣。

作為古代唯一一個「人造風」物件,自然也會得到孕婦們的喜愛。

支一把竹椅,右手拿娟,右手拿扇,聽著蟲鳴鳥叫,這待遇是如今一開窗就是高樓大廈,汽笛霧霾的現在無法比擬的。

有木有想要穿越回去的趕腳?

消暑利器六:綠色環保的「空調房」——涼屋

現代有空調,古代有涼屋。

涼屋

唐朝的宮廷就建有夏天避暑的涼殿,在涼殿中央安裝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原理,用扇輪轉搖,產生的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

後來發展到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目的。

到了宋代,除了皇宮之內,高官顯貴們也紛紛建立起私家避暑「涼屋」,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而且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在享受清涼時,同時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唐詩人張仲素曾有詩云:「江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

甘泉將避暑,台殿曉光凝……」說的就是這種利用「水循環」建成的「涼屋」,既綠色又環保。

比起密不透風的現代「空調房」來說,古代的涼屋降溫效果更好、空氣更清新、也更符合綠色環保的理念。

消暑利器七:能吃又能用消暑首選——冰塊

大夏天的,要是不吃點喝點冰涼之物,怎麼會舒服?大約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

這地窖的用處,這裡就不多少了,絕對是大智慧的結晶。

飲食方面,因為冰塊的出現,消暑冷飲也就陸續出現了,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冰鎮酸梅湯更是風味獨特;甚至皇家冷飲「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成就了今天的冰淇淋。

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在吃上從來不會虧待自己,咱不僅要吃冰還配備了專門的工具「吸杯」。

想想炎炎夏日,加塊冰塊在剛煮好的綠豆湯里,用杯嘴吸著喝,綠豆都篦掉了,到嘴裡的全是冰涼甜水那種暢爽吧。

消暑利器八:最藝術的消暑用品——瓷枕

China怎麼能少了瓷器。

中國自古被稱為「瓷器王國」,古人除了會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還發明了瓷枕。

瓷枕是中空的,枕面上有一層釉,冰冰涼涼,夏天枕於其上,睡起覺來當然涼快。

瓷枕

看著瓷枕不免想問:硌嗎?

沒關係。

文史專家告訴我們,這都不是事兒,質地硬就會「逼」著人在入睡後不斷調整睡姿,保持身體的運動,這對身體健康是有好處的。

並且,中空的瓷枕可是個好東西,它不僅能拿來睡覺還是個百寶箱。

黃金秘籍什麼的隨便放。

相傳,黃石公所授張良的《素書》即為其藏於枕中,並一同下葬,後為盜墓人發現,內容遂流傳於世。

消暑利器九:涼蓆

古人常用的涼蓆,一般是藤、葦、竹等編織而成的,最昂貴的是象牙席。

據說漢武帝時,曾經以象牙簟賜給寵妃李夫人。

還有一種絲絹編織的涼蓆,在南朝梁人劉孝儀的形容中,使用時會覺得夏室已寒,想穿上冬天的裘襖,即便室外炎熱如沸,也用不著扇子。

消暑利器十:竹夫人

竹夫人

蘇東坡一日調侃佛印:「你有妻子沒?」佛印笑答:「有,兩個。

」東坡大驚,佛印笑著解釋:「我夏天擁抱『竹夫人』,冬日懷揣『湯婆子』。

可不是兩個妻子?」蘇東坡聽後大笑。

佛印說的「竹夫人」是一種用竹篾編成的圓柱形物,長約1米,中空,四周有竹編網眼,根據「弄堂穿風」的原理,供人取涼。

工匠還會在竹夫人內放兩個小球,能增加彈性,還能在滾動中去糙,保持清潔,且十分好玩。

竹夫人在舊時江南一帶很受歡迎,夏日置於床上,能休憩手足,可相擁而眠,或夾於膝間以求清涼。

即便大汗淋漓,竹篾生出的沁涼,也能將汗意一點點褪去。

以「夫人」喚之,正是看中它清涼解意,所謂「紅袖添香也添涼」吧。

講究的人家,還會在中間擱些薄荷、梔子花、茉莉花等解乏提神的香草,擁著入眠格外香芬甜美,所以它還有「百花娘子」的雅稱。

消暑利器十一:龍皮

有一年夏天,唐宣宗召翰林學士韋澳、孫宏進宮,這倆人頂著酷熱見到宣宗,行禮後剛一坐下,頓覺寒氣逼人。

原來是宣宗使人懸掛「龍皮」於亭中,可保持亭內涼溫,龍皮的透氣性還能使室內空氣清爽。

而這「龍皮」,就是蟒蛇皮!

消暑利器十二:半臂裝

據考證,魏晉前,夏日裡男人愛打赤膊,女人則喜歡穿「開襠褲」。

這種「開襠褲」並非單穿,古人外著深衣(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裡面則多穿脛衣。

脛衣可看作是褲子的雛形,但只有褲管,沒有褲襠。

由於這樣的著裝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過河否則古人不會輕易提起下裳。

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深受女性青睞。

半臂裝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當時相當前衛。

而比半臂裝更大膽的,則是袒胸裝。

張藝謀執導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里所謂的「爆乳裝」,其設計靈感其實就是源於唐朝的袒胸裝。

消暑利器十三:湯藥

中藥消暑歷史悠久,中醫古籍記載,服用藿香、甘草、金銀花等中藥湯劑有利於預防中暑和感冒。

藿香正氣、清暑益氣等方劑都是經典的消暑湯藥。

對現代人來說,除天氣原因,吹空調吃冷飲洗冷水澡等人工降溫方式,也會導致暑、寒、濕等邪氣傷人,出現暑熱頭暈、熱傷風、腸胃不適等疾病。

而藿香正氣方劑中含有藿香、厚朴等揮發性藥物,能揮散掉體內的濕氣、熱氣,讓五臟六腑運行正常,不但能防暑除濕,治療暑熱引起的頭昏、乏力等症狀,還能輕鬆解決生冷油膩食物引起的腸胃「急」病。

明清以來,老百姓消夏避暑最盛行吃蓮子湯。

中醫學認為,蓮子性味甘平,具有養心益腎的功用。

夏日常飲蓮子湯,能補中強志,養神益脾。

中老年人食用,輕身益氣,令人強健。

在清朝,有人煎熬蘇葉、藿葉、甘草等湯,稱之為暑湯,並在街上出售。

這裡的「蘇葉」,即紫蘇葉,中醫學認為紫蘇性溫、味辛、發表散寒、理氣寬中、化痰止咳。

中老年跟兒童夏日飲蘇葉湯,則有健脾補中的功效。

消暑利器十四:茶茗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說:「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痛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被譽為茶之「亞聖」的盧仝tóng,在茶詩中說茶有「發輕汗」「肌骨清」「兩腋習習清風生」的解暑去熱之功效。

而蘇州人暑天則喜歡喝涼茶。

消暑利器十五:深井

曹操當年在鄴城建造大冷庫「冰井台」,挖深井採集冷氣,即在廳內或是需要的房間挖一深井,上面用蓋子蓋妥,蓋子上鑿孔,夏天便有冷氣從下面出來,而冬天則有暖氣上來,保證廳堂溫度相對穩定、宜人。

在保存下來的明清古民居中,常能看到這種「土製空調」。

如在安徽皖南古民居中,大戶人家的廳室里就有這樣的「空調井」。

而且,其妙處多多,除了可以給房間降溫,還可作為地下「冰箱」,將食品放進井內保鮮、冷藏。

還有一種方法,在廳室內埋置陶缸,形成陶井,夏天將冰塊放置其中,以降溫。

這種陶井,更像不可移動的冷櫃。

這種降溫辦法,1950年考古發掘秦漢宮廷遺址時已有發現,可見歷史很悠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沒有空調的古人,如何避暑?

盛夏時節,火辣熱浪如影相隨,酷熱追人實在難忍。好在我們可以躲進空調房,吹涼風、吃冷飲、穿薄衫……納涼之餘,難免琢磨,沒有空調的古人是怎麼過夏天的呢?他們有哪些消暑方法?古代木有電,但並不意味古人...

古人避暑妙招大揭秘:沒空調怎麼過夏天?

炎炎夏日,T恤短褲、西瓜雪糕、風扇空調儼然成為了現代人夏天的標配。但對於沒有冰箱沒有空調的古代人,他們怎麼度過這酷熱難耐的夏日?其實,古人不僅消夏避暑方法多種,更是道法自然,值得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