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一個中國之前的中國逐漸的清晰起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即夏商周斷代工程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和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

從2001年提出至今,已經實施了有四個階段的研究工作,一個中國之前的中國也逐漸的清晰起來。

探源研究中,特別關注了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等幾處都邑性遺址。

浙江良渚遺發現了鑒於距今5000年前、長1800米、寬1500米,面積近300萬平方米的內城和800達萬平方米的外城。

為防止遭洪水侵害,還堆積了長3.5公里、寬十幾米、高數米的大型水塝,其工程量在全世界同一時期的建築中是首屈一指。

山西陶寺遺址同樣發現了修建於距今4300年前的巨型城址,280萬平方米的城內,已有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一般居民區和墓葬區等嚴格的功能分區。

陝西石峁古城總面積達400萬平方米,則有皇城、內城和外城構成。

古城是用石塊在丘陵之上壘築而成,皇城的城牆高達9米,外城的城門上建有高大的躲樓。

探源工程研究發現,中國文明始為散布在黃河、長江和西遼河流域的許多地方文明構成的一個巨大總體。

體量遠超世界上其他幾個古代文明。

從距今大約5800年起,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地區,開始了向複雜化的加速度發展。

從中華民族起源至大約距今3800年,長達1000多年裡,文獻傳說有許多這一時期「天下萬國」的說法。

探源研究將這個階段叫囧做「古國時代」,認為是中國文明早期發展的第一大的階段。

在這1000多年裡,各地方文明分別有自己的研究方式、特點,有彼此間交流競爭、取長補短,逐漸呈現出一體化趨勢,匯成中華文明的洪流。

並在「古國時代」大晚期,以河南二里頭為代表的中原地區,大量吸收各種外來的先進文化因素,同時對外輻射其強大的影響,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王朝氣象。

這一過程在探源研究中稱為中國文明的多元一體,作為一種歷史趨勢,奠定了日後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礎,也成為了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原因和源頭。

今天上午,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

探源研究通過對眾多遺址開展的大規模考古研究,以豐富的考古資料證實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跨學科文化闡釋實證性考古學證據

石峁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學術界對新石器時代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認識。龍山時代至夏代早期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過渡的重要階段,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時期。石峁遺址的發現不僅為以往出土的石峁文物年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