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奷似忠,大詐似信,忠奸誰能辨——蹇材望:投降蒙古的遠近聞名的「大宋忠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南宋末年,湖州有個副州官,名叫蹇材望。

他在位期間,時常表現出憂國憂民的胸襟,是遠近聞名的「大宋忠臣」。

某年,蒙古大軍準備殺奔而來,湖州岌岌可危。

作為湖州守臣,蹇材望信誓旦旦地說:「城在我在,城亡我亡!」為了表明自己情願與國家同生死的決心,他特意找人做了一塊錫牌,上面刻道:「大宋忠臣蹇材望」七個字。

這樣做之後,他認為還不足以表明其忠心,又把兩塊銀子鑿了孔,拿根繩子繫到錫牌上,並附上詳細的說明:「發現我屍首的,希望能代為埋葬並豎碑祭祀,碑上請題『大宋忠臣蹇材望』。

這兩塊銀子就當是埋葬、立碑的費用。

此後,蹇材望便天天掛著錫牌和銀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

他哭著不停地對城中百姓講,只要元軍兵臨城下,他就投河自盡,以表明他誓死報國的忠心。

不僅如此,他還支告訴親友們,一定要在他死後立碑,題上「大宋忠臣蹇材望」這七個字。

眾人都被他的忠貞之舉所感動,對他的敬仰也油然而生。

1276年元旦,蒙古大軍果然氣勢洶洶地圍城,沒多日,整個湖州城便被陷落了。

混亂之中,蹇材望也不見了。

大家不由得感嘆:「這麼一位對大宋如此忠義的臣子,如今看到生靈塗炭、國破家亡,一定悲痛不已。

他一定已經溺水而死了,只可惜一代忠臣,死後竟然連屍骨都沒找到。

幾天之後,新任州官便到任了,此人身著地道的蒙古裝,騎著一匹高頭大馬,被人前呼後擁地走在街上。

百姓們吃驚地發現,此人黨然是「大宋忠臣」——蹇材望。

但此時的蹇材望早已沒有了當初準備以身殉國的決心,只見他一臉喜色,如像衣錦還鄉一般,如像還很享受做蒙古官員的滋味呢!

原來,早在元旦前一天,蹇材望得到消息後,便提前等候在城門外,主動向蒙古大軍投降啦!他整日掛在胸前的錫牌早已不知道哪去了,說到那兩塊銀子,想必蹇材望為了慶賀自己成為蒙古「忠臣」,早就被揮霍掉了吧!

【智慧點撥】

智慧也有良性和惡性之分,如果一個人的智慧用在正途上,運用得好才叫智慧,但是如果把智慧用在一些投機取巧、弄虛做假的事情上,即使用得恰如其分,也只能稱之為「奸詐」。

自從地球上有人類以來,歷史曾經出現過許多奸臣,為何他們一邊幹著賣國求榮的勾當,一邊還能深受皇帝的重用呢?是一些皇帝好重用奸臣嗎?錯也!試想,有哪一個當皇帝的,明明知道某位大臣是奸臣,卻仍對他委以重任?皇帝肯定是認為臣子忠心於他,故才會信任他、重用他。

莫不知,表面上忠貞的人,事實上不一定是忠臣!

推而廣之,在平日生活中,愈是對你有所企圖的人,愈會深藏不露。

那些表面上對你畢恭畢敬、照顧有加,不敢有一絲懈怠的人,可能正是對你圖謀不軌、想加害於你的人。

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被一個人的表象所蒙蔽,要知道,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同樣的,要想了解一個人的本性,可以像諸葛亮那樣,用七種方法來考察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到底是法家的忠君思想,還是儒家的忠君思想?

很多人認為中國科舉制度選拔的官員都來自儒家,而選儒者當官是因為儒家的忠君思想,積極維護帝王的專制統治。可是,要知道,古代中國的治國理念並非來自儒家,而是法家,即所謂「外儒內法」,儒家是不可能治國...

帝王無好壞昏賢愚之分,臣子無忠奸之別

我們看歷史,總是把王朝的興盛衰敗歸咎於帝王的賢愚,臣子的忠奸。遇到盛世,我們總認為是皇帝賢明,朝廷海晏河清,政治清明。遇到王朝傾覆,又認為昏君饞臣,官場黑暗,民不聊生。一說明君,堯舜禹、湯文武、...

為什麼有的皇帝愛殺功臣有的卻不殺?

我們在看歷史的時候,看到很多功臣被皇帝殺害,為他們扼腕嘆息,憤憤不平,為他們抱不平,為什麼他們遇到的是像劉邦、朱元璋這樣刻薄寡恩的皇帝,而不是秦始皇、劉秀、李世民、趙匡胤這樣的明主?我們總是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