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喪葬禮俗淺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齊蒙
案:近年來,讀了不少吳起民俗文化的著述文章,其中有關喪葬文化的整理,雖是各有所主、各有所長,但總嫌不足。
有的失之簡略不清;有的失之繁瑣無緒;有的錯解禮俗的寓意和古禮依據;有的對禮俗認同不夠,蔽之以封建迷信。
筆者以吳起洛河流域喪葬禮俗為主體,從送終、祭奠禮儀、醮場習俗、埋人習俗、三年服喪及點主六個方面整理,饗於大家,並請斧斫。
主題詞:非典型性陝北文化、禮俗的古禮依據、點主
喪葬也叫殯葬,當地俗稱「過白事」,有「熱喪」和「過事」之分。
「熱喪」即祭奠埋葬新喪之人,「過事」是指搬埋或周年的祥祭,通常不包括未成年死亡的「殤」。
葬禮在傳統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源出周禮,禮儀繁雜。
春秋時齊相晏子論儒「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但崇喪厚葬千百年來成為了喪葬文化的特色,當地亦然。
在傳統的土葬形式和繁瑣的禮儀中,多有周禮痕跡,明顯有別於陝北文化體系中的喪葬習俗。
一、送終
棺扮老衣,當地習俗老人年過六十,即可著手準備「棺扮老衣」,即壽材壽衣及其他物品。
視家境棺材有楊木、松木、柏木之別,以柏木為上,現在都用柏木。
簡者棺木較薄,不事雕琢,現在大多講究「三廂五蓋」、通體雕花、飾翣。
壽衣有褻衣、中衣、大衣、鞋襪、帽子,舊時少則穿五件,多則七間、九件。
亦有老人在世,出門、趕事穿著壽衣的習俗。
送終,老人病重,安放炕上,兒孫守護,臨咽氣之際,穿好壽衣,含上「口含錢」,一般在長子的半抱中咽氣,所謂壽終正寢。
隨即在門外燒「接氣馬」。
舊俗老人咽氣時,兒女的泣淚不能滴在壽衣上;壽衣須在咽氣前穿好,否則不能隨逝者而去;「接氣馬」意為逝者騎乘歸天;「口含錢」源出「飯含」古禮,本義死不虛口,後衍為「口含金銀,遺福後人」。
移殯,人死曰屍,停屍曰殯,即將逝者安放地上,在同一窯洞的地上鋪上乾草(穀草),置屍其上,整理容貌、服飾後蓋上麻紙。
擺上供桌,上香、祭食、奠酒,抱來「守魂雞」為逝者守魂。
簡單的靈堂搭起了,正式的靈堂要等陰陽來了以後布置。
當地習俗,祭奠期間,屍體不入殮,故不稱柩。
接下來就是請陰陽,陰陽確定墳地、埋葬日期以後開始報喪請人、請吹手、破土打坑等等。
二、祭奠禮儀
居喪祭奠期間的禮儀繁雜。
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但是往往內容需要通過形式來體現。
報喪請人,舊時報喪請人要由孝子、侄登門並行叩頭禮,親友多的要多人分頭請,現在除娘、外家還須登門外,一般親友可用電話請。
布置靈堂,靈堂即室內停殯並祭奠的地方。
搭建靈棚,掛起陰陽製作的麻紙彩幛、輓聯,設置安放牌位、遺像,擺放紙活,祭獻「落草羊」等。
靈前要孝子晝夜守護,可輪換,叫「守孝」,又承擔親友祭奠的助祭責任。
戴孝,孝布舊時用白麻布,後來用白洋布(棉布),破孝即裁製孝服,由族中年長輩大的婦女承擔。
舊禮,孝子、媳、女、婿,成年孝孫戴「長孝」,孝服形制為孝帽連接孝布從背部垂到地面有餘,叫「拉孝」,孝帽綴棉球,腰系麻繩(古之腰絰),鞔鞋,孝布斷處外露不緝邊,形同「斬衰」、「齊衰」之制,服孝三年。
孝侄、媳,侄女、婿、外甥等戴「長孝」。
遠親戴「半孝」。
童子戴「孝帽」。
現在,孝服形制沒有變化,只是服孝一年、三年沒有了,鞔鞋也被白球鞋代替。
破土打坑,破土即由陰陽運用風水學原理和羅盤在墳地確定方位、座字(新墳地)和下葬的具體位置。
打坑由家門壯年男子完成,墓坑滲(方言讀seng)坑豎向長九尺許,寬三、四尺許,垂直下挖一丈,坑底打窯,窯高四尺許,寬四尺許,深八、九尺。
現在多用磚墓。
祭禮,指參加喪事的人祭奠逝者之物,祭禮為羊、饃饃、香紙,有全祭、半祭之分,按照親屬性質又可分為娘、外家禮,女婿外甥禮,家門禮。
現在都用禮金、花圈代替。
哭禮,源於周禮,久遠流傳。
當地習俗男子哭禮多表現在容貌上的哀泣,抽泣,鮮有放聲大哭的。
女子哭禮,尤有古之遺風。
親人臨終,在身邊女子、媳婦行哭禮。
已嫁不在身邊的女子,聞喪而哭,問故再哭。
來娘家的路上,過村莊要哭,臨近本村一直哭到靈前。
迎客要哭,上祭要哭,「領羊」要哭,埋葬也要哭,整個喪祭期間哭聲不絕於耳。
誰家喪事哭聲少,會讓人笑話。
根據哀情程度有哭、踴、捶胸等。
哭禮,既是哀情的表達和釋放,又是禮數的需要。
迎客,來客不論年歲輩分孝子一律要磕頭。
娘、外家的迎接尤為隆重,有專門的儀式。
從村口開始,在鼓樂的伴奏下,娘、外家的貴賓緩緩前行,孝子面向客人,退步而行,跪、拜、起,再跪、拜、起,如此反覆,直到客人迎回家門。
下話,向逝者娘、外家陳情的儀式。
擺上酒席,請娘、外家人上座,斟上酒,孝子披麻戴孝跪地,由逝者長子或管事的敘說逝者的病變、去世、棺材老衣的置辦及喪事的辦理,經娘、外家認可。
通常也是一個象徵性的儀式,視其情況娘、外家也會提出要求、表達讚許或不滿,也有出現僵局,須鄉鄰的說清調解,取得諒解,孝子磕頭,禮畢。
上祭飯,舊俗上祭飯是「三祭五祜」(祜者,福也,當地習俗叫和祜,表現形式叫游食)。
頭天晚上是家祭,即家門的祭奠,家門獻上祭禮(饃饃、紙禮及主家備辦的祭飯),點紙、奠酒、磕頭、戴孝(家門至此著孝服),舉行一和祜,禮成。
「和祜」(有寫「合戶」,不取;有寫「和戶」,意為族親戶睦,但與方言讀音相去甚遠;《千字文》有「指薪修祜,永綏吉劭」句,典出《莊子》,筆者以為「和祜」然,意為祈願受天之祜,永享其佑,唯有以「孝」為紐帶,才是「祜」薪盡火傳的根本),其表現形式叫「游食」,即孝子手持燃燒的香燭,分散跪於院子,吹手吹打樂曲在孝子中間穿梭遊走,三吹三打三次為一祜。
次日午祭為客祭,即娘、外家,女婿、外甥的祭奠,其獻上祭禮(羊、饃饃、紙禮主家備辦的祭飯),點紙、奠酒、磕頭,舉行一和祜。
次日晚上叫合祭,以主家為主,全體都有,上祭、點紙、奠酒、磕頭。
然後「領羊」。
最後三和祜(吹手三吹三打九次),禮成。
上祭飯須孝子「迎祭」,在鼓樂聲中,孝子面向上祭隊列,退步而行,跪、拜、起,再跪、拜、起,幾乎是原地挪動,從廚房到靈堂短短几十米距離,得好幾分鐘。
領羊,意為逝者將羊「領」走了,也是將羊代表的某種心愿領了、了啦(也有寫淋羊,筆者不取)。
這一習俗沒有找到古禮依據,當地周邊的關中、陝北文化體系中鮮有「領羊」習俗,所知隴東、吳起一帶以西有此習俗,覆蓋多廣,源於何時,不得而知。
按迷信說法,領羊算是逝者情懷和心愿最後的傾訴。
晚上合祭後,選三隻歡實的山羊羯子,分別代表主家,家門,娘外家、女婿外甥,孝子下跪和眾人的圍攏下,三家分別將代表自己的羊耳朵撕破,用麻紙沾血,叫「祭毛血」。
然後分別往羊身上、耳朵里擦抹、澆倒冷水,由一長者發問,問逝者有什麼囑託之事,或說家裡、子女都安排妥當,一切順心,不要有什麼噎欠云云,如同與人拉話。
直到羊抖落身上的水為止,輕輕擺頭、搖晃身體不算,要「開毛大領」。
說也奇怪,有時在寒冬臘月,滿身冷水的羊就是不「領」,直到說出什麼未盡事宜才「領」,有的至始至終不「領」,無奈之下,管事的大喝一聲:「領了~」,在孝子的一片哭聲中禮成。
《禮記·運禮》有「玄酒以祭,薦其毛血」是為祝告之禮,意為告知鬼神。
這會不會是「領羊」儀式中「祭毛血」的本源,先「祭毛血」告知鬼神,以羊為交流溝通媒介,最終通過「領羊」達成默契。
都說「領羊」是一種迷信,但它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即通過「領羊」這一形式,將逝者生前某種想法、願望或是未盡之事在公布於大庭廣眾,期望實現或取得繼續關注,是對孝子、眾人是一種暗示、啟發,甚至是訓誡。
三、醮場習俗:
醮場是指陰陽的法事活動。
醮,本為婚、冠禮儀的一種,《說文》按:「酌而無酬酢曰醮」,即尊者對卑者酌酒,卑者受之而盡飲,不需回敬。
後道教將其發揮,齋、醮合流,成為一種祭禮,藉以與神靈交感。
「醮」有陽事與陰事之分,也就是清醮、幽醮。
清醮用以祈福祛病、解厄禳災、祈晴禱雨、祝壽慶賀等。
幽醮用以攝召亡魂、沐浴度橋、破獄搭橋、練度施食等。
打醮盛行於陝北文化的核心地域榆林佳、米一帶。
當地的陰陽醮場屬於幽醮法事,有「半醮」、「全醮」之分,通常均採用「全醮」。
醮場的具體儀式如下:
起經,陰陽來了後有專門接待的地方,經陰陽布置後,叫「經堂窯」,設壇,懸掛神像,張貼神符,誦念「起經」經,請來神靈,開展法事活動。
先批「陰陽單」(紙單上書寫逝者生、卒年、月、日、辰,揣入逝者胸前),布置靈堂,製作「引魂幡」招魂,隨之各項祭奠、齋醮活動全面展開。
破獄搭橋,在祭奠第一天「隨黑兒」舉行。
事先在開闊平坦地用秸稈、麻繩搭建獄城,並貼上神符。
獄城有大小之別,小者81稈、大者360稈,形同九曲城。
儀式孝子全體參與,抱神主牌位,持「引魂幡」,端香錶盤子。
由陰陽法事隊伍領頭打念,吹手鼓樂伴奏,孝子孫眾跟隨游轉,分別在獄城的東西南北中五門誦經、燒表、焚符、磕頭,五門逐一被破,最後踩毀獄城,意為將亡靈從苦難中解救出來。
返回的路上要「撒路燈」,意為照亮亡靈的歸途。
大門後設有「奈何橋」,破獄歸來要引渡亡靈過橋。
橋用桌椅搭建,蓋著白布,抱牌位的孝子在眾人的攙扶下從橋上跪行而過,邊過橋邊呼喚逝者「過橋來~」,眾人應答「過來了~」。
過橋後將牌位安放靈堂享祭,禮成。
上供,也叫「獻供」,是敬獻陰陽所供奉的道家神靈的儀式。
敬獻之物叫「供圈」,一種油炸麵食。
供圈的做飯:起面擀餅,中心挖空,四周剪角,兩兩捏起,油炸。
大小不等,五種規格。
上供兩個盤子,每盤六碗,每碗五個供圈,由大到小摞起。
上供時,在經堂窯門外設「外壇」,迎供從廚房開始,陰陽打念,吹手奏樂,孝子跪迎,先至外壇,再內壇(經堂窯里),陰陽著道袍,蹈巫舞,孝子跪拜,逐一將供品供上祭壇。
通常內壇供四碗,外壇供四碗,廚房灶前供兩碗,靈前供兩碗。
舊說吃供圈可生男,尤以碗頂小圈靈驗。
出榜,出榜意為昭示逝者的功德和家族榮耀,榜書逝者生平事跡,子嗣綿綿等。
舊俗榜有「龍虎榜」、「平民榜」兩種,家有功名者方可出龍虎榜,如今不再嚴格區分。
出榜時,榜由長者兩人手捧於胸,陰陽打念,吹手鼓樂伴奏,孝子跪迎於醒目之處張貼。
埋人前一天下午揭榜。
揚幡,此處「揚幡」非「揚幡招魂」,招魂用「引魂幡」。
地上栽一長杆,桿頭頂一蒸饃,饃上綁著笤帚糜糜,懸掛經幡,陰陽誦經。
陰陽一邊誦經,一邊將饃饃、糖果、硬幣撒向人群,叫「撒福祿」,舊說吃了幡杆下的「福祿」兒女綿長。
根據陰陽的一段念詞:「華幡高舉掛虛空,永鎮閻浮世界中。
日照東西如風舞,風吹南北揚龍蟠。
上界真宰臨軒降,下界神祗盡遙觀。
仗此叨持功德力,迎真請聖福無邊。
供請靈幡赦罪天尊。
」亦是赦罪降祥之意。
民間有「栽起幡杆招下鬼」之說。
放食,也叫「施食」,是一種布施行為,迷信說法設起靈堂祭壇就會引來一些饞神餓鬼,為了不使亡靈受到煩擾,主家施以食物,來招待、齎發這些饞神餓鬼。
施食一般放三台,陰陽邊誦經邊抓些饃塊拋撒空中。
四、埋人習俗
埋人即出殯,頭一天晚上儀式結束後,撤除靈堂,整理祭品,準備埋人用物。
起靈,也叫「發喪」,天麻麻亮,參加送葬幫忙的、眾孝子喝一口稀米湯(既不空腹,又有古禮居喪「疏食水飲」之遺風),即開始起靈,陰陽誦經,孝子背跪,亡人入殮,掌號起柩。
入殮後,棺材兩側綁兩根椽,小材頭在前,八人抬起,起柩上路,這一過程要求迅速完成。
棺材上搭綁著十幾丈的白布,在靈柩前端由眾孝子雙手舉過頭頂牽引叫「扯喪」、「扶喪」(這是出自古之「扶、挽」禮),女人跟隨靈柩嚎哭,叫「哭喪」。
在吹手鼓樂的引領下,孝子孫持「引魂幡」,抱神主牌位、遺像走在隊伍前列,一邊拋撒「撒路錢」,一邊呼喚「××,回瑩來~」(逢莊呼喚過莊來,遇河呼喚過河來),快速向墓地行進。
下葬,靈柩到了墳地,小材頭在前,逆時針方向繞墓穴一圈,以大材頭靠近墓道落柩。
陰陽、孝子進入墓室,整理、安置隨葬物品,常規物品有清油麵燈,祭食碗,其他陪葬隨孝子心意。
時分一到,靈柩下葬,陰陽在棺木下放置七個麻錢、七炷香,穩屍,座字。
攅墳,填土攅墳掩埋了墓室窯口時,留一小孔,停止填土開始「招魂」,意為將亡靈招入墓室。
陰陽一手搖鈴,一手持「引魂幡」,一邊揮舞,一邊誦經,孝子背跪。
招魂結束,將事先燒熱的一勺清油撒上高苗兒從小孔倒入墓室,叫「熗坑」「。
引魂幡」插在墓室窯口正中,在填土攅墳的過程中,由孝子孫背身逐步上拔,直至堆土成冢。
攅墳講究人人鏟土,孝子更不例外,鏟土的鐵杴不能傳遞,鏟累了撂在地上,另一人拾起再鏟。
還講究孝子「踩坑」,即在填土的過程中,孝子將墓坑、墳冢的土踩實落。
燒靈,墳攅起了,開始燒靈,先「打蹤」,即用皮繩將墳冢周邊人們踩下的腳印抹去,將靈棚、紙活大致搭建,點紙焚燒,潑散,孝子哭祭,禮成。
獻土,埋人後,主家在大門口點一堆火,放一盆水,盆上但一把面刀,孝子幾人跪於前,迎接送葬人,陸續回來的送葬人跨過火堆,伸手在盆里蘸水,灑在面刀上,並翻轉面刀,以求乾淨吉利。
酬客,逝者安葬後,即日待客,飲食形同喜事,只是席間不猜拳行令,不玩笑嬉鬧。
油餄餎(舊俗祭奠期間吃酸湯餄餎),茶餜、宴席。
席間主家敬酒,孝子磕頭。
酬謝陰陽、吹手、紙匠時,孝子端上酬金、菸酒,多少任其自取,孝子磕頭。
五、三年服喪
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舊禮兒女為父母服「斬衰」三年,服喪者個人、家庭生活多有禁忌,如三年不貼紅對聯等,不再贅述。
服三,即安葬後的第三天的祭祀,孝子孝布纏在頭上(安葬後服孝者再行祭禮,一律孝布纏頭),事先準備好拌湯,在墳冢的一周挖小坑倒入拌湯,剩餘的孝子分食,意為給亡靈「暖窯」,然後燒紙祭拜。
舊俗服三在墓地察看動物蹤跡,以此判斷逝者轉世方向。
燒離門紙,從亡靈安葬日,上孝子連燒三晚離門紙,頭一晚家門燒,第二晚半路上燒,第三晚墳前燒。
寓意親人遠去,盡哀而至。
盡七,即即從逝者死亡之日算起,第七天叫頭七,以後每七天叫二七、三七…,直到四十九天叫盡七,每七都要在墳前祭拜。
當地民間還有「犯七」之說。
周年,舊禮頭周年墳前小祥祭後,不再行哭禮。
二周年再祭。
三周年為大祥祭最隆重,服孝者「換孝」,服喪三年結束,恢復正常生活。
有的「熱喪」簡辦,三周年「過事」。
以上禮俗就「熱喪」、「過事」綜合而言,往往「熱喪」因季節、時日等原因簡辦,「過事」隆重而繁複,略有差異。
如「過事」僅為周年大祭,無需破土打坑,須「請靈」,即在吹手鼓樂聲中,孝子持「引魂幡」到墳上抔土,用麻紙包回,置於牌樓,是為神主、享祭,也有請回列祖列宗同祭。
如是搬埋「過事」,也需破土打坑等等。
六、點主
點主是白事的一種特殊形式,在規格上也高於白事,祭用「少牢」,即整豬、整羊。
將一段時期里家族逝者統一載影,穿神點主祭祀。
「影」,即祖宗世系影像,當地僻壤,沒有祠堂,用「影」代替(北方普遍用影),影是一大張布,繪畫裝飾,按輩分以牌位的形式書寫先輩名諱,是謂神主。
通常家族幾十年過一次「點主」事,也往往不以家庭組織實施,而是以家族組織實施。
「點主」在白事的基礎上請「主官」(一人)、「禮儐」(二人),一切禮俗圍繞主官、禮儐展開,對管事人有也更到要求。
白事所有的禮儀前增加禮儐的「贊禮」,即兩位禮儐配合誦讀祭文(叫豁禮),最後「高公贊響」(陰陽打念),「焚文化火」,孝子磕頭,禮成。
禮儐的贊禮儀式大致有:大讚禮、小贊禮,遷奠、銘旌、追先、出紙、亞獻、朝祭、午祭、家祭、祭門、安灶、迎靈、安靈、焚靈等。
祭文格式以午祭文為例:
「惟年月日,孝男××等敬香燭紙禮之意,祭於父(母)靈前曰:哀哀吾父(母),駕鶴登仙,神靈歸仙,思父母恩重如山。
教子撫孫,瓜瓞綿綿……,現來靈前,紙禮祭奠,跪在靈前、泣淚漣漣,略備酒饌,祝拜於前,父母有靈兮,來格來餐。
」
其儀式的高潮即「點主」,在正日正午,院子搭起點主台,主官出了「銘旌樓」,昭示自己先輩的功名,至此主官正式亮相履職。
鼓樂伴奏,孝子跪迎主官、禮儐,孝子每跪、起、拜一次,退半步,再跪、起、拜,在冗長隆重的禮儀中將主官、禮儐迎上台,安坐。
孝子全體向台而跪,接著有請主家祖影,影卷由眾孝子舉過頭頂,由後向前傳遞,直至台上展開。
禮儐豁禮,即按所要點的神主逐一誦讀祭文,取該神主男嗣全體左手中指血(用穿著紅線的針挑破手指),蘸於毛筆尖,交給主官,和上硃砂,點描該神主「主」字上方一點,「神」字右邊一豎,是謂「點主」、「穿神」,禮成。
如此反覆,遍點所有需點的神主。
每點一位,主官將毛筆拋向人群,舊說這筆主孩子學業有成。
民間認為,亡人只有載影,經過「穿神點主」才能成為神靈,才能享祭。
舊俗唯有家有舉人以上的功名才能出任主官,禮儐由秀才以上的功名擔任。
主官、禮儐不受酬金,主官用豬頭相謝,禮儐豬肉數斤。
舊時吳起三川的點主一般由塔兒灣藺家擔任主官,陽台齊家擔任禮儐,配合默契,延續百年,如今亦然。
裝老入殮,安床報喪——漢族舊時的喪葬禮俗
漢族的喪葬禮俗,是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前,漢族在全國範圍內所實行的葬禮習俗。當然,如今社會也只有和我老家一樣的山村裡邊還在實行,今日我將其講述給大家,是希望將其記述下來。目的是讓後人知曉,我們的...
老人逝去為什麼要做法事,頭七是什麼,喪葬有哪些講究?
老人逝去為什麼要做法事,大多數百姓是為了悼念親人,這也是孝的一種體現形式。殷代以前,人們已有了希望靈魂不死的觀念。至殷商時期,這一觀念愈加豐富和強化,認為死亡觀念從來與生命意識分不開,靈魂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