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三門峽」系列報導之人文篇2:耀眼廟底溝文化 承啟華夏文明源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報記者 宋貴平

壯觀的廟底溝產業園設計圖

在黃河南岸崤山腳下,隱藏著一塊神奇的土地——廟底溝遺址。

它坐落在三門峽市青龍澗河南岸二層台地上,東毗甘棠南路,西臨迎賓大道,南依召公路,北為陝州大道,是連接新老城區的重要節點,面積約36.2萬平方米。

該遺址被考古界專家學者譽為「早期中國文明第一縷曙光」,是一處在全國都極具影響力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存。

迎著冬日的陽光,透過薄薄的晨霧,11月8日上午,記者跟隨三門峽市文廣新局工作人員來到廟底溝遺址,近距離感受它的神奇與魅力。

在遺址南部新修的馬路一側,一幅《廟底溝文化旅遊產業園及博物館項目規劃設計方案》的巨幅宣傳牌格外醒目,上面的項目設計效果圖新穎別致、氣勢宏大。

在不遠處的「入口廣場」工地,一群工程技術人員正在勘查。

據該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盧巍介紹,「入口廣場」工程是該項目的第一期工程,包括大門廣場及雕塑、鏡面水池、兒童活動區、運動體驗區、停車場等,預算投資2000餘萬元。

目前,第一期工程的招標工作已經結束,下一步將進入施工階段。

「廟底溝遺址可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村的人都自覺守護著這片土地。

」當日上午,54歲的楊建成正在遺址區例行守護巡邏任務,言語中流露出對廟底溝遺址的深愛。

楊建成是韓莊村的一名村民,也是土生土長的廟底溝人,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廟底溝遺址的「業餘文物保護員」。

在10多年的時間裡,他靜靜地守護著這處寶貴的文化遺產,一旦發現有人破壞,就會立即阻止,並向有關部門反映。

不僅如此,他還是廟底溝遺址的宣傳員,近年,他曾經為來自鄭州、運城、西安等地的考古發燒友充當過嚮導和講解員。

楊建成說,在韓莊村還有好幾位和他一樣的村民,他們十年如一日地保護和宣傳著廟底溝遺址。

踩著潮濕的林間土路,我們一行人漫步在遺址區。

「這裡是當年的考古挖掘區。

」隨行的市文廣新局文物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史智民指著一處開闊地說。

1956年9月至1957年3月,為配合三門峽大壩建設,以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安志敏為首的中央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進駐三門峽進行文物調查。

工作隊在廟底溝4480平方米區域共發現房屋3座、灰坑194個、窯址11座、墓葬156座,出土文物極其豐富。

但與以往仰韶文化遺址發掘的幾何圖案彩陶不同,廟底溝發現的植物花紋彩陶和灰陶文物,將之前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連接了起來。

這一發現一經發布,立即在學術界引起轟動,震驚了全國考古界。

1963年6月,該遺址被評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為配合三門峽城市建設,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組織考古人員對廟底溝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

這次發掘面積有2萬多平方米。

這次發掘面積較大,出土文物多、遺蹟多,發現史前聚落護圍壕溝1處、房基3座、灰坑194個、仰韶時期墓葬1座、龍山時期墓葬194座、龍山時期陶窯1座,對第一次發掘的各項成果給予了佐證和擴大。

廟底溝文化第一次把仰韶和龍山兩個時期的文化完整地連接起來,徹底解決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承接關係;第一次有力地證明了中華民族歷史的傳承有序和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有力地駁斥了西方學者「中國文化西來說」的論斷,結束了國際學術界關於「中國人種西來說」的爭論。

廟底溝遺址、廟底溝文化自此真正確立了在中國考古史上的崇高地位,成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分期的標尺。

近年,全國許多考古專家通過對廟底溝文化的深入研究、廣泛交流,達成了共識,認為廟底溝遺址見證了早期中國文明的第一縷曙光,見證了中原地區的第一次崛起,中華文化中「美」的里程從這裡開始。

廟底溝文化第一次確立了「史前中國」的地理範圍。

從全國先後發掘出的廟底溝類型遺址來推算,廟底溝文化類型遍及大半個中國,使得西到甘青、東至海岱、東北到內蒙和遼寧、南到江漢的廣大地區都被捲入考古學上的「廟底溝化」過程中,廟底溝時期的文化浪潮幾乎席捲大半個中國,在地理和文化上,為夏商乃至秦漢以後的中國奠定了基礎。

因此,加強廟底溝遺址的保護開發與利用,對中華文化的尋根溯源、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廟底溝遺址的研究、保護及利用,深受三門峽廣大學者與市民的關注。

日前,站在色彩斑斕的廟底溝文化旅遊產業園設計藍圖前,望著即將開建的第一期項目工程,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寧會振、廟底溝原居民楊建成等人的期待之情溢於言表:「產業園建成後,我們可以經常帶著孩子和親人來這裡散步,隨時感受古文化氣息,享受天倫之樂,生活和文化完美交融,這裡必將成為三門峽市民享受休閒、享受文化的好去處。

在燦若星河的華夏歷史文明中,廟底溝文化猶如一顆耀眼的恆星,始終散發著奪目的光芒。

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三門峽人的持續努力,一定會把廟底溝遺址建設成為一座突出的文化坐標,一定能把廟底溝文化打造成為三門峽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使其成為一個享譽全國、聞名世界的城市文化品牌。

記者感言

廟底溝文化在華夏文明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近日,記者在採訪中切身感受到了這一文化遺產厚重的歷史價值,也感受到了相關部門及人員為文化遺址的研究、保護、開發利用所付出的艱辛。

廟底溝遺址從發現、發掘到研究、保護及利用,走過了半個多世紀。

其間,凝聚著眾多專家學者的辛勤和智慧,也傾注著職能部門的幾多心血,還飽含著當地群眾熱愛文物、保護文物的熱情與汗水。

在遺址保護區,隨處可見一處處被拆遷的民宅遺蹟,隨處可見大片大片被封閉的土地,這一切都反映了當地村民為了國家利益而甘於奉獻的高尚品質。

歷史文脈是一座城市形成、變化和演進的軌跡,是一座城市文化傳承生生不息的象徵。

一個城市有了文化遺產的存在就有了歷史底蘊,就有了文化含量,就有了文明的氣息。

我們留住包括廟底溝遺址在內的文化遺產,正是因為它對我們三門峽人文化傳承、現代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今天,做好廟底溝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是為了從物質和精神層面上延續我們的城市文明,使現在的人們和未來的子孫都能享受到厚重文化帶來的美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海昏侯墓遺址公園:南昌歷史文化的新地標

海昏乍現,福佑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大墓從發現之初,國家和江西省有關部門就按照代表當今中國第一流考古水平、第一流文物保護水平、第一流展示水平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提取、記錄、梳理文物信息,直接奔著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