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 重溫河南考古的輝煌往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明小編語

昨天,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開幕了,這是有史以來中國考古學界規模最大的一次會議,近400位專家學者齊聚鄭州,共同探討中國考古的成果。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評出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河南是榜單上常客。

加上5月16日剛入選的,河南已有42個項目進入歷年榜單,數量為全國各省份之最。

今天,隨小編一起來重溫河南考古的輝煌往事吧。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開幕 王偉光馬懿等出席

5月21日,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開幕。

本屆大會主題是「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中國考古學」。

來自國內外的近400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並進行學術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王偉光,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出席會議並講話。

省委常委、鄭州市市長馬懿,副省長張廣智分别致辭。

王偉光指出,此次大會是中國考古學界發現與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數十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和考古學研究的深入,所獲取的古代人類與社會的信息越發綜合全面。

在這一基礎上,文物保護與公共考古也蓬勃展開,中國考古學作為一門交叉融合的學科不斷煥發新的魅力。

當前,中華民族正處於偉大復興的歷史節點上,同時也處於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要大力推進考古學研究,為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添磚加瓦。

就如何做好新時期考古工作,劉玉珠提出了幾點建議:增強大局意識,做好基本建設考古;增強保護意識,促進遺址保護利用;增強合作意識,積極推動考古單位聯合開展對重大課題的綜合研究,提升考古研究水平;增強開放意識,加強與周邊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考古合作,進一步探究中華文明與周邊地區文明的相互交流、融合與發展。

馬懿在致辭時指出,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召開,必將極大地推動鄭州市及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的發展。

鄭州歷屆黨委、政府都十分重視文物考古與保護工作,積極促進歷史文化傳承創新,不斷激活文物資源在服務社會、促進發展中的深厚潛力。

目前,已經基本形成文物保護與城市協調發展、互促雙贏的良好機制和局面。

希望大家關注、關心鄭州,參與到古都鄭州的傳承創新中來,攜手共進,使歷史文明與現代化建設交相輝映。

會上,張廣智代表省政府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並作了省情介紹。

他說,一直以來,省委、省政府把文物事業作為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加快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文物事業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

希望與會的專家、學者積極發表真知灼見,為中國考古學發展建言獻策,為河南文物事業問診把脈。

此次大會由中國考古學會主辦,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承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嵩山文明研究院協辦。

學術交流之外,大會還分別在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博物院等單位安排15場公共考古講座。

河南五項考古發掘獲「田野考古獎」

5月21日,在鄭州召開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中國考古學首個終身成就獎、田野考古獎、考古研究成果金鼎獎、青年學者金爵獎一一公布。

我省有五項考古發掘獲「中國考古學會田野考古獎」。

我省獲獎的五項考古發掘分別是:鄭州市東趙遺址考古發掘和洛陽市漢魏故城北魏宮城四號建築遺址考古發掘獲「中國考古學會田野考古獎」一等獎;欒川縣孫家洞舊石器遺址考古發掘、安陽市殷墟同樂花園北區2011—2012年考古發掘和伊川縣鳴皋鎮徐陽墓地考古發掘獲「田野考古獎」三等獎。

打造公眾需要的公共考古

公共考古是考古學的一個研究領域,簡單地講,主要研究考古學與公眾之間的關係與溝通、文化遺產保護以及考古發現對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與影響等。

公共考古應該怎麼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認為,先人遺留下來的東西需要我們去解釋,要推進開放發掘、整理現場,公共考古形式可以更多、更有聲有色,還應更有效。

他說,要建立話語體系,雖然面對公眾,但不能降低嚴謹性和科學性。

公共考古面對公眾的問題上,自然談及對文物的開發和保護,王仁湘提到河南的廟底溝遺址公園建設,「廟底溝遺址在考古史上占重要地位,應抓住時機儘早開發,發揮其文化內涵中更大的張力。

」王仁湘表示,在設計廟底溝遺址公園時應注重體現更多的廟底溝流行元素,讓觀眾一看就能很快了解廟底溝文化並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國祥以敖漢旱作農業系統為例,講述公共考古學價值。

他說,2012年9月5日,敖漢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一殊榮的獲得與興隆溝遺址的發掘密切相關。

依託文化遺產影響,當地「八千粟」等敖漢小米品牌先後在中國農產品國際交易博覽會(2014)和米蘭世博會(2015)上獲得「金獎」。

當地農民收益顯著提高,考古成果成為助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讓公眾成為公共考古的受益者,有力彰顯出考古學的當代價值。

「考古工作者心中要確立『人民的事業』的理念,應該以科學化、專業化的精神,打造公眾真正需要的公共考古。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助理方向明說。

會上,許多專家學者也認為,要讓百姓了解考古的工作與成果,一起來保護傳承,文物開發與保護事業才能得到更好發展。

考古冰與火之歌:歷年全國十大發現河南最多

此次中國考古學大會是有史以來中國考古學界規模最大的一次會議,近400位專家學者齊聚鄭州,共同探討中國考古的成果。

這麼高規格的會議首秀放到鄭州,是有緣由的。

中國的考古學,正是在河南誕生。

另外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評出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河南是榜單上常客。

加上5月16日剛入選的,河南已有42個項目進入歷年榜單,數量為全國各省份之最。

2007年入選最多:十個中占了四個

4月12日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示,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那個月的下旬,劉奇葆來河南調研時也稱,河南是全國重要的文物大省,地上地下都是寶貝,要切實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力度。

保護文物,首先對文物現狀要有基本認識,考古就成了認知文物的主要途徑之一。

而有關部門自1990年開始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又讓考古從學界走向公眾,對文物保護工作和考古學研究都起到了良好促進作用。

5月16日,2015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布,河南洛陽漢魏洛陽城太極殿遺址進入「十大」。

該項目的意義有定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極」的宮城正殿,開創了中國古代宮室制度及都城布局的一個新時代。

其實,歷屆進入「十大」發現的項目,都在某一方面有著舉足輕重地位。

而回看歷屆入選項目,河南是常客,幾乎年年都有重大發現,可謂是考古界「人生贏家」。

尤其是在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河南占了四個名額,將近一半。

它們分別是舊石器時代的許昌靈井舊石器遺址、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時期的新鄭唐戶遺址、商代晚期的滎陽關帝廟遺址和東漢的洛陽偃師東漢帝陵與洛陽邙山墓群。

這,至今保持著全國各省份一年入選數量最多的記錄。

入選總數最多的省份:共42項

中國版圖上,河南是一個明星般的存在,位置上重要,文明上燦爛,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文明,都能在河南找到濃墨重彩的遺蹟。

用專業術語來說,河南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這種厚重,使得河南的眾多考古分量都不一般,很容易就能在全國各地的考古發現中排在前列,進入「前十」。

評選自1990年開始,至今20多年。

從全國各省份歷年入選總數看,河南共有42個考古發現進入名單,是全國各省份中數量最多的一個省份。

如果把這42個考古發現做成微縮景觀,那將是人類文明長河中的一條重要支流,兩岸煙火閃動,人類智慧的結晶誕生了一個又一個。

你可以展開想像,這一片土地上,自遠古人類的洞穴到世界最發達城市的北宋汴京,「河南人」是如何勤勞創造輝煌的。

當然,河南的考古發現不是年年都如此表現耀眼,也有那麼一兩個年頭沒有項目進入。

比如,1993年、2002年這兩年就沒有重大考古發現。

其餘各年份,河南入選數量不一,或一項或兩項三項。

傳承不間斷的省份:遺存環環相扣

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

可大地是有記憶的。

身為河南人,小編深為腳下土地驕傲,因為每一腳下去,都能踩出無數的故事。

這成了河南的典型氣質和名片特徵,向外人介紹時常說:河南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人傑地靈。

可悠久在哪裡,厚重在哪裡?史書上的記載和大地深處文物的相互印證,才是最恰當表達方式。

以上42項考古發現里,年代最久遠的是河南欒川孫家洞舊石器遺址。

位於欒川縣伊河南岸的一個崖頭之上的這處遺址,以其「人類起源的證據」——在洞穴中發現中更新世直立人(猿人)化石而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並且位列首位。

專家將這裡生活過的猿人定為「直立人欒川種」,簡稱「欒川人」,認為他們填補了中原地區未在洞穴中發現古人類的空白。

遺址距今年代最近的是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考古發現,屬於北宋時期,2000年入選名單,為解決汝官窯的燒造年代提供了科學而可信的地層根據。

名單上其餘40項考古發現,分屬於上述兩個時間點中間,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夏商周等時期文明遺存,一個又一個,相互印證,環環相扣。

一磚一世界,一瓦一天堂。

正是這些故事,讓世界有了溫度,不再冰冷,讓如今的人有了精神家園和歸宿。

冷知識:河南誕生中國考古學

看遺存,知歷史。

20多年來河南的考古發現給人類世界增添了許多瑰寶,20多年前的河南考古發現帶給這個世界的震撼更多。

上世紀末,考古專家楊育彬在他的專著《20世紀河南考古發現與研究》介紹中寫到,20世紀,是河南考古產生和輝煌發展的世紀。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澠池仰韶遺址和安陽殷墟的發掘,誕生了中國的考古學。

說到這個,得提下河南今天正在召開的一個全國性大會,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舉辦了。

會場定在鄭州,就與河南誕生了中國的考古學有關。

誕生了中國考古學的河南,自那後能進入史冊的考古成果一個接著一個。

「南召猿人的發現,擴大了我國舊石器文化分布的地域;裴李崗文化的發現,找到了仰韶文化的淵源;龍山晚期諸城址的發現,已露出了文明的曙光;二里頭文化的發現,是探索夏文化的重大突破;偃師屍鄉溝商城、鄭州商城、安陽殷墟燦爛的青銅文化,可謂驚世絕倫,甲骨文的大量發現,更是證實了中國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漢代諸冶鐵遺址的發現,代表了當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生產技術;唐宋時的三彩、汝瓷、鈞瓷等器物,異彩紛呈,名滿天下。

這些話,就是歷史長河裡河南的真實另一面。

熱追問:沉睡瑰寶如何發出青春活力

楊育彬的話令人心情激盪,小編想到了習近平在文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怎麼讓這些瑰寶再次發出活力,正是我們如今要思考的,也是河南正在實踐的。

2011年9月,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明確把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作為中原經濟區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

機遇難得,河南在抓鄭州航空港綜合實驗區等建設的同時,也掀起了一股「文化復興」風,「一文一武」共驅河南前行。

以古都鄭州為例,2012年在登封舉辦首屆嵩山論壇,此後每年一屆,正逐步成長為中原經濟區對外交流的窗口、世界文明對話的平台、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河南其他地方的探索還有更多,而在「十三五」期間,也即「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前的這5年里,河南仍將深耕文化。

今年3月29日,「十三五」時期河南文化發展座談會在河南省社科院召開。

課題組相關人員介紹,今後5年河南省將打造一批具有標誌性、帶動性、示範性的重大文化項目,重點實施中原文化傳承工程,充分挖掘中華姓氏文化、原典文化、河洛文化、漢字文化、功夫文化、黃帝文化等根親文化資源,規劃建設全球根親文化聖地。

身為河南人,我們期盼河南文化走向世界,讓我們將這些寶貝發揚光大。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河南日報金水河客戶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冰與火之歌:歷年全國十大發現河南最多

今天,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開幕了。這是有史以來中國考古學界規模最大的一次會議,近400位專家學者齊聚鄭州,共同探討中國考古的成果。這麼高規格的會議首秀放到鄭州,是有緣由的。中國的考古學,正是...

最早的家養豬、水井都從河南「出土」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高雲實習生 程子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中心是鄭州的定位之一。在這方面,鄭州又有新助力。昨天,第一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開幕。齊聚考古大咖鄭州「...

齊家文化銅刀研究(連載一)

著名文化學者陳光華先生《齊家文化銅刀研究》(連載一) 1999年10月25日《人民日報》報導:我國科學家在安徽繁昌「人字洞」發現了一批距今大約200多萬年的石製品,其中一件石刀,經專家鑑定後認為...

用考古凝聚共識為鄭州在歷史中「定位」

鄭州入列中國「八大古都」已有11年歷程,曾幾何時,「鄭州作為古都,古在哪兒」的質疑聲,令鄭州這個中原腹地上致力於成為中部崛起領頭羊的省會城市,遭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難言壓力。而隨著一項項改寫中國文...

考古學的新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談道,「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

考古學:走向公眾 走出國門

2016年是中國考古學穩步發展的一年,考古發現層出不窮,重大發現錦上添花,科研成就碩果纍纍。在紮實的學科基礎上,中國考古服務於大眾,邁步走向世界。全國各地考古發掘近千項,不同時期的田野考古發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