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推進文物保護工作:守護歷史遺產 傳承文化基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圖為原名「誠德堂」的畢廳,屬清代建築精品。
圖為良渚文化時期灰陶罐。
圖為漢代五銖錢。
圖為良渚文化時期陶尊。
本報全媒體記者 金 晶
崑山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這裡有石器時代人類定居的遺蹟,有周莊、錦溪等風情獨具的水鄉古鎮,還有「百戲之祖」崑曲……這些都是崑山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生動見證。
而在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形形色色的挑戰。
如何保護好文物?如何讓古物新生?為了進一步挖掘城市文化內涵、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崑山在傳承「文脈」領域作出了不懈的創新和探索。
一 搶救性發掘,揭開「地下崑山」面紗
在高新區姜巷村一隅,蘇州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已經工作了整整三年,每天發掘、搶救古河道、高台、灰坑、活土坑等古遺蹟。
「初步判斷,其中一條河道可能為六朝時期遺存,其餘河道時代可能更早,甚至不排除為良渚時期遺存的可能性。
」考古人員表示。
「地下崑山」代表崑山的歷史。
但在經濟建設和城市化進程中,許多文化遺產很容易遭到破壞。
如何不讓這些古文明在現代文明的崛起中悄然消逝?崑山市委市政府以及有關單位部門一直在思考,以搶救性發掘為抓手,全力搶救。
高新區發掘出的是朱墓村遺址。
三年前委託蘇州考古研究所考古發掘,其中第一期工程發掘新石器時期至南宋的墓葬十多處,出土器物七百餘件;第二期工程發掘新石器時期至南宋的墓葬二十多處,出土器物四百餘件。
目前已經進入第三期,已經發現良渚文化墓葬3座,出土文物幾十件,其中有石鉞、玉環等較為珍貴的文物。
「朱墓村遺址的發掘是近年來江蘇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要發現,不僅確定了遺址的範圍、性質和大致的布局情況,而且還發現了一批重要的文物。
同時,還表明崑山地區是良渚文化時期的聚落中心之一,應該繼續加強勘探工作,進一步弄清遺址的文化內涵及聚落結構。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張照根認為。
崑山史前遺址眾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山」遺址,即綽墩山遺址、趙陵山遺址、少卿山遺址。
經過考古挖掘,綽墩山遺址證實崑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區域之一;趙陵山遺址於1992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少卿山遺址是太湖流域發現最早、保存完整的良渚早期居住區遺蹟。
2011年,我市還對姜里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首次發現玉璜和玉耳璫等崧澤文化玉器。
2012年對趙陵山遺址第4次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此外,結合村鎮建設,對黃泥山、金城、朱墓村、廟墩西等遺址及時進行考古發掘,共計出土可移動文物4000多件。
「遺址的搶救性發掘是一個挑戰性很強的工作,因為有些都是在工程施工時發現的,破壞不可避免。
崑山有關部門在此情況下快速介入,有效保護了古遺址。
」上海博物館考古部研究員宋建表示。
崑山還將大力推進遺址本體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建立考古遺址公園,深入挖掘遺址價值,釋放遺址潛能,不斷提高遺址保護與利用的水平。
二 常態化修繕,「修舊如舊」讓文化永存
柴王弄21號,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房子,因原宅主姓畢,名為畢廳。
畢廳是崑山市鄉村最大的古建築廳堂,較好地保存了當時清朝中期建築風格與形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時也反映了崑山當時的經濟狀況。
據推測,畢廳原整體格局南臨柴王弄,後臨東塘河,當時交通十分便利。
原第一進沿街門屋以及第三進臨河樓廳都因戰亂以及城市發展毀於上世紀80年代,現存的應是第二進大廳。
雖經過維修和整治有了改觀,但因為自然老化等原因,建築依然有所殘損。
「古建築保存的最大問題就是老化破損。
」市文物管理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因此,每年由市、鎮兩級財政安排資金,進行文物維修。
畢廳從2012年開始就正式施工維修。
「我們要嚴格按照不改變原有建築風貌的要求,做到『修舊如舊』,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存歷史信息,保留和利用一切原材料,增添或更換木構件,按原構建、原工藝、原材料,保持材質、色澤一致,並採用傳統工藝製作,以充分保持原有傳統風貌。
」修繕承接方蘇州香山古建園林工程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而今年5月,胡石予故居修繕後正式對外開放。
作為1991年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從2012年開始進行維修,2015年5月23日正式對外開放。
古色古香的院子,不僅保留著原有的格局,還展示了胡石予曾經的著述。
胡石予生於1868年,崑山蓬朗人,字蘊,號介生,別署瘦鶴,近代南社詩人、畫家、教育家,執教於蘇州公立中學和振華女中數十年,葉聖陶、顧頡剛等均受過他的教澤。
勤於耕硯,著述頗豐,有《半蘭舊廬詩話》、《詩學大義》等10多部。
據了解,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文物常態化修繕。
僅2007年,就維修了40處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市政府把文物維修列入市政府重點實事工程,投資1000 萬元,維修和保養玉燕堂等16處歷史建築 。
2012年再投入資金近千萬元,啟動實施了胡石予故居、崑山縣委舊址等7處文物古建築維修。
目前,全市歷年累計維修不可移動文物100多處,全市文物保護單位完好率接近100%。
今年以來,文物部門順應行政服務制度改革,優化文物行政審批流程。
與局行政服務科密切銜接,已完成振東僑鄉、亭林園顧炎武紀念館、周莊迮廳第四進等項目的維修意見,目前這些項目都已陸續開展。
三 活化物化,非遺傳承宣揚傳統文化
錦溪古鎮區金龍花園內,有一個錦溪宣卷藝術館,展室寬敞,環境優美。
這裡不僅有宣卷歷史的相關介紹、宣卷傳統卷本、宣卷樂器和宣卷在錦溪的發展情況等,內容豐富,圖文並茂,還設有宣卷表演室,參觀者可實地觀摩宣卷表演,感受宣卷藝術的美妙。
錦溪宣卷是吳地民間宣卷的一個重要分支,有500多年歷史,在崑山南部及江浙滬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力,對研究民間文學、民俗、歷史、傳統音樂等具有重要的價值。
2014年底,錦溪宣卷(吳地宣卷)被列入國家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民風習俗、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嚴重的存續危機,傳承乏力,後繼無人。
這是崑山乃至全國都不得不面臨的難題。
崑山市委市政府充分認識到這一難題,廣泛開展非遺項目活態化傳承活動,把2011年定為「非遺」傳承年,舉辦一系列非遺傳承活動。
每年傳統節日期間,定期舉辦「我們的節日」系列民間民俗表演活動。
每年舉辦的全國舞龍邀請賽及江浙滬舞獅邀請賽、宣卷演唱交流和戲曲大賽等成為區域性品牌活動,對外影響力不斷提升。
今年初,國家文物局在崑山召開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遺工作座談會。
會議推舉蘇州市作為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遺的牽頭城市。
根據蘇州申遺方案,成立崑山江南水鄉古鎮申遺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分工,落實責任,統籌協調和加快推進申遺各項工作。
周莊、錦溪、千燈古鎮以申遺工作為契機,推動文物古建築區域性整體保護。
通過制定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從保護古建築單體,提高和改善古鎮質量和環境,到保護以原住民原有生活方式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方式,從而保護傳承優秀歷史文化傳統,也使古鎮旅遊得到較好發展。
崑山作為「百戲之祖」崑曲的故鄉,更加大力度提升崑曲品牌特色,成立「崑曲研究室」等專門機構,組建玉峰曲社、玉山曲社、昆玉堂等群團組織,在全市11個區鎮均開設小昆班(獲得60多個全國小梅花比賽金獎),開展崑曲研究和傳承工作。
先後建有5個崑曲紀念傳承場所,積極承辦三年一次的「中國崑劇藝術節」開幕式活動,利用文化藝術中心小劇場、實景崑曲《牡丹亭》、古鎮古戲台等平台,長期進行崑曲表演和展示。
每年還開展百場崑曲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三進」活動,對崑曲的普及發揮了積極作用。
非遺不僅要保護,更要活化,才能在現代社會迸發出更絢爛的文化煙花。
我市積極鼓勵非遺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利用,支持以非遺項目資源作為創作源泉,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崑山奧灶面、正儀青糰子、周市熝鴨、錦溪古磚瓦等專營規模日益擴大;鄭氏婦科、閔氏傷科等傳統中醫項目開設傳承人門診,研製10多種中藥劑,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崑曲動漫影視《粉墨寶貝》在國際動漫節獲得金獎。
文化與旅遊的深度結合,更讓崑山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比如在周莊景區開展「挑花籃」、舞龍舞獅等民俗技藝展演等,以崑曲為代表精心打造一批非遺品牌,提高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產業化程度,真正將保護傳承文化遺產與經濟發展相結合,與城市建設相結合,著力打造文化崑山,造福崑山人民。
(來源:崑山日報)
【掌上崑山】崑山市官方客戶端,為您全面提供當地新聞資訊、國內外熱點新聞和服務信息。
了解更多,可在豌豆莢、騰訊應用寶、360手機助手以及蘋果應用程式商店等下載「掌上崑山」客戶端,開啟魅力鹿城之旅。
擦亮北京金名片——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北京市主會場活動6月10日舉行
文化遺產是傳承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的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和諧的重要文化基礎,更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
雄安新區 保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河北經濟日報訊(記者任俊鵬 王淵 尹智)「雄安地區歷史文化脈絡久遠清晰,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這些都與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息息相關。圍繞新區規劃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
你是否知道,是誰最先發現了海龍屯?
400多年前,一場震驚全國的戰爭在這裡展開,數十萬軍隊在崇山峻岭中廝殺。數百年光陰倏忽而過,當年的金戈鐵馬、硝煙四起,早已歸於平寂。如今的海龍屯山野空明靜寂,斑駁的城牆上,藤蔓青青。作為「新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