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老人回憶定陵盜墓第一個進入地宮如今回憶起來仍然心驚膽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

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

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鬥,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被焚。

定陵的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

占地182000平方米。

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

但是由於當時人們文物保護意識不強和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主要指文化大革命和破四舊)。

因此,它的發掘也被認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明定陵

定陵,明朝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和兩位皇后的陵墓。

作為考古人員主動發掘的皇帝陵墓,它的發掘充滿著悲劇色彩,第一個進去的人,這人就是孫憲寶。

孫憲寶,1938年生,定陵正式開始發掘時他剛18歲,是考古工作組裡所有工作人員里年齡最小的一個人。

這裡說明一下,孫憲寶不是考古人員,他是定陵考古隊招來配合做一些輔助發掘工作的農民工之一,是昌平區長陵鎮村民。

定陵,明朝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和兩位皇后的陵墓。

作為考古人員主動發掘的皇帝陵墓,它的發掘充滿著悲劇色彩,第一個進去的人,這人就是孫憲寶。

孫憲寶

1956年5月17日,這天北京天氣晴朗,定陵考古發掘正式開始。

定陵的發掘先從事先勘探的探溝開始,然而開始三個月考古隊一無所獲,甚至連地宮的入口都沒有找到。

發掘工作進入當年9月,一天孫憲寶和其他人員在清理第二條探溝時,意外挖到了一塊小石碑,上面刻有「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這塊小石碑後來成為找到定陵地宮的鑰匙。

這塊小石碑的發現,給考古隊找地宮指明了方向,可是就在大家高興時,「天氣出現變化,時而風起沙揚、塵埃瀰漫,時而烏雲吞日、黑如鍋底,傾盆大雨吞噬了整個探溝。

」如今已經79歲高齡的孫憲寶回想當時的情景,依然心驚膽戰。

金剛牆高8.8米,厚1.6米,下面部分是長方形結構,上面是三角形,用磚砌成。

呈「圭」字形,由於陵道填土多年的側壓力,它向里凹進去了兩厘米多。

1957年5月19日傍晚,考古人員開始正式拆除金剛牆。

孫憲寶回憶道,「金剛牆拆開一個小口子後,一股霉爛潮濕的氣味在金剛牆前瀰漫開來。

霧氣由黑變白,漸成縷縷輕煙,由溝底向上飄浮,大家被這股刺鼻的氣味嗆得陣陣咳嗽。

從洞裡往裡看,地宮一片漆黑,由於擔心可能有什麼暗器、毒氣等,沒人敢第一個進去。

大家為了安全起見,最後決定送一隻公雞進去,幾天後公雞沒有事而且還正常打鳴。

最後大家把金剛牆上的「圭」形門全部拆除,在黑暗中隱藏了300多年的地宮終於暴露在光亮之下。

「在六道手電光照射下,大家來到門前,終於看清了它的本來面目。

原來這是用整塊漢白玉做成的兩扇石門。

每扇大門雕刻著縱橫九九八十一枚乳狀門釘,兩門相對處的門面上,雕有口銜著圓環的獸頭,使石門顯得格外莊嚴和威武。

」(來源孫憲寶回憶)

至此,關閉300多年的定陵地宮大門終於被打開,孫憲寶也成為進入定陵地宮第一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