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挖掘明定陵的經過,明代皇陵的地宮真玄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幾年,盜墓小說火得一塌糊塗,特別是《鬼吹燈》和《盜墓筆記》,更是把盜墓類作品推向高峰,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座陵墓地宮,哪座陵墓呢?就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
明定陵的墓主人明神宗朱翊鈞,大多數人還是比較習慣叫他萬曆皇帝。
萬曆在位46年,是明朝在位最長的皇帝,可是他比較宅,一生只走出紫禁城兩次,一次是22歲時到天壇祈雨,一次是25歲時到自己的定陵視察。
萬曆皇帝執政初期有他的老師明朝第一政治家張居正輔助,實行了一些列的改革措施,讓明朝達到最後一個高峰,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不過張居正剛死,萬曆皇帝就開始沉溺酒色。
後來還因為立太子的事情和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集團東林黨爭執了十幾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創造了二十八年不上朝的記錄,導致朝政荒廢。
在萬曆皇帝在位期間,還發生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征,這三大征分別是平定蒙古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這三場大戰都鞏固了漢家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這裡咱們簡單說說朝鮮之役,話說豐臣秀吉在經歷大混戰之後基本統一了日本,可能覺得國內打得太容易吧,想順便把朝鮮也拿下。
當時朝鮮可是明朝的附屬國,所以就向大哥求救了,小兄弟被欺負大哥不好意思不幫忙吧,於是萬曆就派軍隊到朝鮮抗日援朝。
這場仗前後打了七年,雖然最後明朝獲勝,但是朝鮮之役也讓明王朝陷入政治經濟危機,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首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明十三陵有十三個陵墓,為什麼選擇挖定陵呢?
這得從1955年說起,當時三大歷史學家、作家聯名上書國務院建議發掘明十三陵,以獲得更多研究明朝歷史的資料。
其實本來考古學家是打算髮掘長陵的,可是畢竟長陵陵園規模太大,發掘難度也比較大,考古隊員對長陵進行了一年多的勘探楞是沒找到地宮的入口。
於是發掘委員會決定先挖一個小點的陵,等有經驗後再挖長陵,於是發掘的目標轉向獻陵。
可是恰好當時定陵的封土圍牆塌陷露出地宮的入口,既然有現成的入口送上門,於是考古專家也就不客氣了,那就先挖定陵練手吧,定陵就這樣成了十三陵中第一座被發掘的皇陵。
雖然地宮的路口是找到了,可是發掘過程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順利,畢竟這麼大的陵墓,沒有人知道地宮的大門在哪。
而且為了保護陵墓,沒法使用機械挖掘,直到定陵開挖一周年後,考古隊員挖到一塊寫有「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樣的小石碑,這才真正找到地宮的大門。
你可能會對這塊石碑的存在有些困惑,畢竟地里埋上這麼一塊指路碑,很容易讓人感覺是指引後人前來盜墓的。
但是中國人自古講究死後安息,營建陵墓時總是想越堅固、越隱秘越好,哪有人希望自己被刨墳呢。
那麼這塊石碑到底為什麼存在呢?
真相是這樣的,在皇權時代,通常皇帝在生前就會把自己的陵墓建好,萬曆皇帝也不例外。
當年萬曆皇帝十二歲即位後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定陵建成時,離萬曆皇帝去世還有三十多年,既然還要等那麼久才能用上,地宮自然先要用土封起來。
為了將來皇帝駕崩時候能快點找到地宮,免得屍體腐爛或者延誤吉時,所以在地下留個標記方便及時找到。
既然地宮的入口找到了,現在我們再一起回到1957年的5月19日,回到當年考古隊發掘定陵時的情景。
順著手電光,考古隊看見兩扇潔白如玉的巨大石門出現在眼前,這就是地宮的大門了。
可是進入地宮後,並沒有出現傳說中的機關和暗器這裡,但難聞的氣體卻很濃,好在考古隊都戴著防毒面具。
前殿地上鋪著金磚,說明一下,「金磚」並不是真的由黃金製造的磚塊,而是當時專門江蘇燒制的磚塊,因為燒製成本極高,幾乎和相同重量的黃金差不多,所以被稱作「金磚」,故宮三大殿的地面也是鋪設這種「金磚」。
中殿里考古隊看到的是三樽漢白玉的寶座,三樽寶座按「品」字形擺放,分別是萬曆皇帝的雲龍寶座和兩位皇后的翔鳳寶座。
每個寶座之前都有五個琉璃擺件,一個香爐,一對燭台及一對花瓶,合稱「五供」。
五供前還有一口青花雲龍大瓷缸,不過這口大瓷缸是做什麼用的呢?
缸里裝有香油、銅瓢、燈芯,其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萬年燈,也叫長明燈。
皇帝和皇后剛下葬的時候,瓷缸里是裝滿香油的。
送葬人在關閉地宮大門前將長明燈點燃,這樣整座地宮都會被燈火照亮,象徵大明江山萬年不滅,世代相傳。
那麼,萬年燈是怎麼做到萬年不滅的呢?
其實萬年燈就是一個說法,考古人員打開地宮的時候,萬年燈早已經熄滅了,並沒有那些盜墓小說里描寫的那麼神。
現在這三樽寶座、五供和大瓷缸現在依然擺在地宮的中殿里,瓷缸里的香油也已經被清空。
發掘人員又分別循著甬道進入配殿。
按照考古學家推測,這裡應該是放置皇后棺槨的殿堂。
可是考古隊走進配殿時,卻發現裡面竟然是空的,什麼東西都沒有!
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是地洞被盜過了?不科學呀,如果被盜過,地宮裡沒有發現任何被盜的痕跡,而且就算盜墓,通常也就是拿走棺槨里的陪葬品,不至於連棺槨都搬走的。
難道這地宮是假的,萬曆皇帝和皇后沒有葬在這裡,而是葬在其它地方了?不管怎樣,地宮裡如果什麼都沒有,就意外著考古隊一年多的時間全都白費了。
想到這裡,所有考古隊員的心裡都緊張到了極點。
好在這地宮的最後一個殿,後殿沒有打開,大家都把希望放在它身上。
後殿的門打開後,考古隊也顧不得什麼機關暗箭毒氣了,急不可耐地湧入門內。
蒙濛霧氣中,殿中部偏西處,三個棺床上赫然並排立著三口朱漆的棺槨!終於找到了!考古隊一年多的辛苦終於有了回報。
經過鑑定,三口棺槨中,中間的那一口是萬曆皇帝的,左邊的那口是孝端皇后的,右邊的是孝靖皇后的。
皇帝和皇后的槨是用松木製成的,都已經腐朽倒塌。
棺木是用最頂級的楠木製成的,萬曆皇帝和孝端皇后的棺木保存得還算完好,孝靖皇后的棺木由於遷葬的緣故,已腐朽得難以復原。
在清理孝靖皇后的棺槨時還鬧出了一個有點驚悚的笑話,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個考古隊員清理館內的陪葬品時,不小心碰到了孝敬皇后的腹部,發現腹部竟然還有彈性,按上去十分柔軟!嚇得他提起工具包就往上跑,其他隊員不知怎麼回事,也跟著從地宮跑上來。
難道是詐屍了?
當然不是,其實是因為定陵的下葬時間離現代比較近,只有300多年,所以孝靖皇后穿的黃錦緞襖還保留著些許彈性,屍體早已經腐爛,只剩下骨頭。
接著考古隊又先後清理了孝端皇后和萬曆皇帝的棺木,棺木內除了屍體外塞滿了陪葬品,不過皇帝和皇后的屍體也都已經腐爛,只剩下骨頭。
除了棺槨內的隨葬品外,棺槨外的隨葬品也十分豐富,帝後的棺槨附近還有29個朱漆木箱,箱內裝滿了各式各樣的陪葬品,經過清理共計2648件。
聽到這兒,大家可能會有些小失望?因為在打開地宮時既沒有驚險電影里所描寫的重重機關、防不勝防的暗器,也沒有傳說中的為了防止建造皇陵的工匠泄露皇陵的秘密,而把工匠活埋或封閉在地宮墓穴中的事情,似乎少了些驚險刺激的味道。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因為皇陵地宮是埋葬皇帝和皇后的地方,不可能把工匠的屍體留在地宮裡,在皇帝看來,這麼做是非常不利於皇陵風水的。
而且對皇陵來說,真正阻擋盜墓賊的是地宮外的複雜結構,即便是建國後,定陵的發掘工作也是經歷了一年多,意外挖到「指路石」才有了進展,長陵更是勘探了一年多都沒找到地宮入口。
發掘定陵的故事就給大家說到這裡,最後再給大家說幾句。
其實定陵的發掘是一次失敗的考古發掘行動,由於當時科技水平和文物保護知識上的限制,很多文物在出土的瞬間就因為氧化而損毀。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定陵發掘之後,考古隊停止了原先的長陵發掘計劃,並決定在保證技術可以完好保存出土文物前再也不主動發掘皇陵。
如今秦始皇陵、武則天的乾陵的位置基本都已經探明。
這些皇陵如果發掘,必然會出土不少震驚世界的文物和很多對研究歷史有巨大幫助的史料。
可是,咱們暫時還不具備發掘的條件,定陵的發掘就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教訓。
歷史已經過去,揭開那些皇陵秘密的那天總會到來,但現在還不是時候。
萬曆皇帝為何長期罷工?郭沫若挖開皇陵後,大家才明白
在明朝歷史上,有兩個皇帝非常奇特,一個嘉靖,另一個就是萬曆。這對祖孫皇帝,在位時間都特別長,但都是常年罷工。嘉靖皇帝是年年搞修仙,整天就想著能夠長生不老,還給自己封了一個「萬壽帝君」。結果是仙丹...
明十三陵最豪華陵寢:考古人員挖了一年,才找見入口,屍體被焚毀
大家都知道,古代皇帝是最在乎自己身後事的,大多數皇帝都是一稱帝便開始著手修建自己的陵寢,所以古代帝王陵,大多數都是奢華無比,要說明十三陵中哪位皇帝的陵寢最豪華,非萬曆皇帝莫屬,這位皇帝生於明朝最...
明定陵發掘中發生什麼?為什麼我們不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了
在60年前,中國考古界有一條重大的消息轟動世界:中國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公元1563-1620年,年號萬曆)及其妻妾——孝端顯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明定陵發掘成功。這是中國第一次對帝王陵...
十三陵中的定陵為何被第一個挖掘?萬曆皇帝:我給祖宗朱棣背了鍋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發掘活動,堪稱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場浩劫。上世紀50年代中期,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等人,聯合上書政務院請求發掘明十三陵。
定陵悲劇帶給我們的教訓,沒事別去打皇陵的主意
定陵,位於北京大峪山東麓,是明十三陵之一,這裡安葬著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及其皇后,因萬曆皇帝在位長達48年之久,而定陵開工日期則在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可以說這是整個明朝修建周期最長最費...
唯一被考古挖掘的皇帝陵墓---定陵
明十三陵,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陵區,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
為何國家禁止挖掘帝王陵墓?明定陵的教訓太深刻了,定陵一口棺材害死七條人命
有一種考古的痛叫「明定陵考古發掘」,1956年,郭沫若和時任北京市市長的吳晗等人,力主發掘十三陵中的明長陵(成祖朱棣的陵墓),當時就有很多人反對,因為中國的考古學是從1921年的周口店遺址發掘開...
北京有座明代古墓,棺蓋打開後洗刷墓主百年污點,發掘者結局悽慘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淵在之前為大家介紹過許多奇特的古代陵墓,一些讀者對陵墓的發掘工作充滿好奇,並想知道在其過程中是否有不吉利的事情發生。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與定陵有...
明朝這位在位時間最長、功勞最多的皇帝,被專家掘了墳,並拋屍!
在歷史上被掘了墳的皇帝並不在少數,而這些掘墳事件,大多是盜墓行為。到了近現代,盜墓幾乎被打擊杜絕。而古墓的發掘工作,單單成為了考古學家搶救性保護以及考古目的在進行的。
中國有一座帝陵,險些被考古挖掘,因找不到地宮入口而逃過一劫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年號永樂,因此後人稱他為永樂皇帝、永樂帝等。他早年受封為燕王,曾多次率軍北征,戰功赫赫,在北方軍隊里有著很高的影響。他同時在歷史上享有盛譽,文武雙全...
考古隊挖皇帝墓,石頭上出現3個字,郭沫若興奮起來:找到地宮了
導讀:明神宗朱翊鈞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系子孫,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他10歲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所有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時間長,就有足夠的時間設計、修建陵墓。根據史料記載,萬曆皇帝在他2...
明十三陵挖掘以後發生的怪異事件,邪氣重重,至今無人能夠解釋
歷史上著名的明十三陵中有一座建國以來首座有計劃進行發掘的帝王陵墓——定陵地宮,占地1196平方米,它完全用青石砌制而成,共有七座足足四噸重的漢白玉石門,而且它沒有梁架,只有石為拱卷,共有文物30...
為什麼試掘明定陵後,再也不能主動發掘帝王陵墓了?
中國考古界有一個大悲劇,那就是明十三陵定陵的挖掘。定陵也就是萬曆皇帝的陵墓。1956年,時任中國歷史研究所所長的郭沫若等人向國家建議挖掘定陵。剛開始遭到了很多考古學家的反對。但是郭沫若一意孤行,...
這個陵墓在300年後重見天日,但在挖掘過程中怪事接連不斷
時光飛逝,滄海桑田,曾經叱吒風雲的帝王將相,如今已經長眠於地下。在1955年,中國歷史學家郭沫若以「研究歷史資料,豐富人民生活」為理由,嘗試挖掘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然而卻因毫無線索,他又提出了挖掘...
60年前挖掘定陵現場照,教訓慘痛,從此國家決定再也不做一件事
我國目前對於考古的政策是, 能不動土就不動土,能推後挖掘就推後挖掘。為什麼這麼做呢?這是基於60年前挖掘明朝的一個帝王陵的悲劇得出的慘痛教訓。這個陵墓就是定陵。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發掘了的陵...
此帝陵發掘終獲批准,卻為何僅進行三天,就被緊急叫停!
在北京市昌平區,有個叫天壽山的地方,這裡龍盤虎踞,可以說是一片十足的風水寶地,因此,大明朝皇帝就看上了這裡,共計13位皇帝都埋葬在此,成為現如今眾人皆知的明十三陵。
定陵開挖秘聞,為何從此國家嚴令不得再挖皇陵?
定陵,位於北京大峪山東麓,是明十三陵之一,這裡安葬著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及其皇后,因萬曆皇帝在位長達48年之久,而定陵開工日期則在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可以說這是整個明朝修建周期最長最費...
北京十三陵中定陵裡面有什麼,才會被盜?這是被發掘時的樣子
北京市昌平區北天壽山麓有馳名中外的明十三陵,明代的13個皇帝的陵墓區。十三陵依次為德陵,永陵,景陵,長陵,獻陵,慶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定陵,昭陵和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