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寶物,擁有一樣你就富可敵國、美女成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本人評出10大價值連城寶物供大家欣賞
NO.10 蘭亭序
蘭亭集序作為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相信各位看官都不陌生,字體飄逸而優雅,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是中國行書的集大成者:常見版本有三種:
1.「「神龍本」。
因帖前後印有「神龍」(唐中宗李顯年號)各半印得名。
後人以此帖翻刻較多,故成一大體系。
後經元代郭天錫以至清代翁方綱鑑定為唐馮承素摹本,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2.「虞世南臨本」。
傳為初唐虞世南所臨墨跡。
元文宗時張金界奴將其上貢,後被皇帝鈐以「天曆之寶」印,故又名「天曆本」。
帖後還有宋高宗「紹興」年號印,
3.「褚遂良臨本」。
傳為初唐褚遂良所臨墨跡(列為「蘭亭八柱」第二柱),至明代被陳敬宗鑑定為「褚臨本」。
因有的字筆法形態似宋代米元章,故又稱「米臨本」。
NO.9 越王勾踐劍
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
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
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
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
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
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
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NO.8中山靖王金縷玉衣
中國第一次完整發現金縷玉衣實在中山靖王墓中發現,金縷玉衣是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
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
據《西京雜誌》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
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
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到目前為止,全國共發現玉衣二十餘件,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做工最精美的。
現收藏於徐州博物館
NO.7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
圖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
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九艘。
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NO.6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
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1977年9月,湖北隨州城郊的一個小山包上,沉睡於地下243
曾侯乙編鐘 出土現場0年後,曾侯乙編鐘得以重見天日。
這是中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發現。
那一天,隨州城郊擂鼓墩駐軍擴建營房過程中, 偶然發現了曾侯乙墓。
這是個面積達220平方米、比長沙馬王堆漢墓大6倍的「超級古墓」。
當勘測小組趕到現場時,部隊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頂層僅差80厘米,只要再放一炮,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會永遠不復存在。
1978年5月22日凌晨5時,墓室積水抽干後,雄偉壯觀的曾侯乙編鐘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場的人都被這座精美絕倫的青銅鑄器驚呆了:歷經二千四百多年,重達2567公斤的65個大小編鐘整整齊齊地掛在木質鍾架上
NO.5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鷂)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
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江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
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託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
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
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NO.4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
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
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NO.3和氏璧(傳國玉璽)
和氏璧,最早見於《韓非子》。
《韓非子》載: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了厲王。
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
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
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
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幹了,接著流出來的是血。
文王得知後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
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命名為和氏璧。
但後來,和氏璧還是被秦國擁有,至於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
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
」「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
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
秦王政九年,便製造了御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寶」。
到漢末董卓之亂,御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
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於諸強,後被南朝承襲。
隋亡後,御璽被隋朝蕭皇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
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
NO.2后母戊鼎
司母戊大方鼎,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
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
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NO.1虛位以待
說實話,中國古代文明燦爛而悠遠,小編實在沒辦法一一列舉國寶,也無法評價到底誰是第一,各位看官,你們認為呢?
或者看一下你家裡是否也有不錯的古董,給大家展示一下吧!
九大國寶,每一個都價值連城
清明上河圖為北宋風俗畫作品,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該畫卷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
中國十大鎮國之寶,文物之最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絢爛的歷史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並且種類繁多,都是各個時期的代表作。這些文物見證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根據重要和珍貴程度,排...
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玉文化之所以能在歷史的舞台上興盛不衰,在於它美麗的外表以及實用的內在,更在於它被國人傾注了情感,賦予了文化內涵。當我們回望歷史,我們會發現,玉文化早已悄然融入到華夏民族的歷史血脈中。在我們這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