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遼寧的喪葬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喪葬文化的歷史由來已久,從遠古時代開始喪葬就成為了人們非常重視的習俗。

而不同的地區也有著不同的喪葬文化,即使是同一個城市也有著好幾種不同的喪葬形式。

下面的遼寧文化為您帶來遼寧各地的喪葬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鞍山地區

臨終病人彌留之際,在家的親人須守護在病榻前,謂之「送終」。

病人斷氣後,首先放一秤桿於其右手上,再請幫忙裝殮的人為之梳洗、穿壽衣。

穿戴齊整後,移放堂屋靈床上;其靈床的放置很在講究,死者為男性,靈床停放於堂屋左側;死者為女性,則停放於堂屋右側。

然後,將死者生前用過的床鋪草,搬到屋外燒掉,再在屋門口的樹幹上綑紮幾張黃表紙,直到第三天亡人的「三朝」時,才能將此紙燒掉。


義縣地區

義縣漢民葬禮從人死到入殮、入葬、祭祀、葬後有許多程序。

人將死時要事先給亡者穿上準備好的壽衣、壽帽、壽鞋。

停放在「」春凳子上謂之「停床」。

按照佛經信仰頭必須向西方,也就是向西方極樂世界撒手歸西。

要把屍體用白布從頭到腳全蒙上,用青麻繩拌腳,口中放一枚銅錢,左右手各放一塊麵餅。

斷氣後,由其子用木勺敲上門坎,向西喊三聲:「爹(媽),三條大道從中間走」,謂之「指冥路」。


北鎮地區

北鎮雖然保留了自己的喪葬習俗,但是也避免不了受到漢族喪葬習俗的一些影響。

與漢人同樣,北鎮滿人壽衣也分襯衣、棉衣、袍衣、褂衣、大掛衣,五、七、九件不等。

為表示對死者的哀悼,服孝期間與漢人同樣,不准參加各種娛樂活動,三年之內逢春節不貼年畫、對聯。

停止嫁娶事宜。

每年清明及農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臘月三十是上墳日。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地區

蒙古民族在遊牧時期,人死後多野葬。

遊牧時期結束定居後,受漢族和其他民族喪俗的影響,也有了火葬和土葬。

野葬人死後用白布裹上或用白布罩上,然後放在勒勒車上,任其在草原上行駛,屍體顛落何處,此處便是葬地,任飛禽野獸春啄,以為吉祥。

倘亡者屍體在原野無損,則請薩滿跳神超度亡靈。


岫巖地區

滿族先人早期認為人死有靈魂,靈魂是不死的,進而又認為靈魂就是鬼魂,具有一種超人的力量,能保護或危害活人。

因此,其喪葬習俗已由拋屍於野、「不封不樹」,進而有了墓葬、土葬以保存屍體。

肅慎、挹婁人時,無停屍之儀,無哭喪之禮,無服喪之制,「貴壯賤老」。

到了勿吉時,已發展為「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並且已於「冢上作屋,不令雨濕」,開始重視親情了。

這時的滿族先人還實行火葬、天葬、水葬。


備材:在老人50歲以上時,子女為老人上山砍木頭,一般是果松(紅松),請木匠做兩口韃子荷包(棺材)準備著,俗稱「旗材」。

城市裡一般都不備材,人死後,直接到棺材鋪購買。

喪儀:早期滿人講究喪禮。

當家中死者彌留之際,便更易新衣,俗稱「穿壽衣」。

靈床放在南炕前,頭西腳東。

斷氣之際,全家老小不許哭喊,靜靜地等候老人安靜離開人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平遙葬禮習俗

古城平遙地處山西中部,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傳為堯之封地,周宣王姬靜時(公元前827-前782年)築城,發展至明清時期,進入鼎盛。平遙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明清城市布局,民間風俗也延續了明清習俗。平遙的...

人生最後一項「通過禮儀」你知道有哪些嗎?

喪葬禮儀,既是人生最後一項「通過禮儀」,也是最後一項「脫離儀式」,它表示一個人完成了他或她一生的全部行程,長期以來,民間普遍認為人死而靈魂不滅,死亡不過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人死後,靈魂不僅仍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