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地宮裡的「水銀江河」竟來自號稱「太極城」的旬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就開始給自己修陵墓。

陵墓選在驪山腳下,因為這裡是秦的都城。

有傳言,秦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

難道地宮中真的像《史記》中記載的那樣存在水銀嗎?

「物探考古表明,秦始皇陵地宮位於高大的封土之下,深30米,底部呈長方形,東西長80米,南北寬50米,墓室四周、頂部為石質結構,墓室的空間高度15米。

經過兩次科學測試,以及文獻資料、相同時代考古資料推斷,秦陵地宮底部存在以水銀為材料製作的秦帝國水系版圖,地宮頂部為四神二十八星宿的天文圖像。

」原秦陵考古隊隊長、西北大學教授段清波認為,秦陵地宮的設計理念是戰國晚期以來形成的陰陽五行宇宙觀的再現,墓室頂部象徵著天,墓室底部象徵著大地,以水銀製作的帝國水系版圖,是秦為水德(秦水德是秦王室以黃帝為自己祖先所推導得到的德行,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禮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的象徵。

秦始皇陵

讓專家稱奇的是,將地宮內水銀分布探測圖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朝疆域圖對照,發現這兩張圖竟然有著驚人的相似。

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介紹,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

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和我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秦始皇陵三維模擬圖


秦始皇陵地宮三維剖面圖

曾有人推測,秦陵地宮中的水銀可能多達幾十噸甚至上百噸。

那麼,大量的水銀又來自何處呢?

「秦陵之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水銀,有可能來自旬陽。

」段清波在其專著《秦始皇陵考古研究》中明確提出,旬陽青銅溝的水銀大概占到中國版圖內水銀含量的20%,而旬陽離秦陵的直線距離也就是100多公里。

過去有學者認為秦陵的水銀可能來自重慶東南、湖南西南一帶,但沒有明確記載,而那些地方離秦陵顯然更為遙遠。

段清波稱,有證據表明,旬陽的汞礦開採,在先秦時期就開始了。

而水銀不易運輸,史料記載,旬陽通往關中的「子午道」在2000多年前已經存在了,提煉的水銀人背馬馱運往秦陵更易實現。

《史記貨殖列傳》:「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曹。

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

秦始皇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

」有研究者認為,《史記》記載的這個叫「清」的寡婦,很可能就是當時通過開採丹(汞礦)而發財的礦老闆。

秦代重農抑商,商人不可能得到這麼高的地位,而一個開礦的寡婦何以得到秦始皇這樣的尊重?極有可能是她為秦陵地宮提供了大量的水銀,或者為秦始皇煉仙丹(原料多為汞)提供了大量原料。

也有專家證實了這一說法,認為「清寡婦」是巴人,而在秦國沒有吞併巴國之時,旬陽就處於巴國的核心地帶,由此推斷《史記》所記載的這個「巴寡婦清」,就是旬陽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始皇因一個夢 動用了整個帝國陪葬皇陵

話說秦始皇一日案牘勞神之後恍惚睡去,竟夢到了女媧娘娘。在夢中女媧娘娘對秦始皇說:「為表彰你一統天下的功績,可以幫助你實現一個願望。」秦始皇比他統一六國還要高興幾分,按捺住內心的激動對女媧娘娘說:...

未解之謎系列之秦始皇地宮

秦始皇地宮,即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秦地宮最早的歷史文...

秦始皇未實現長生不老卻統一冥界?水銀江河

民間流傳著眾多關於秦始皇的傳說,當年秦始皇陵為了實現長生不老,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但卻始終沒有達到自己目的,但卻有人說秦始皇雖然有所遺憾,但卻實現了一統冥界,下面小編帶你看。公元前247年,秦...

秦始皇陵的最大突破 能抗住8級地震

秦始皇地宮之迷 墓室約一個足球場大,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

探秘秦始皇陵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開始在今天的陝西省臨潼區驪山腳下建造一座堪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後的2000多年時間裡,圍繞著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謎團和猜想...

秦始皇地宮真實面貌,專家 不可思議

秦始皇地宮,即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秦地宮最早的歷史文...

文明探源|秦始皇帝陵再揭秘

秦漢大一統時代,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社會縮影的都城及都城縮影的帝陵,奠定了此後兩千年中國都城和帝陵文化傳統。從秦與西漢帝陵的規劃布局,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