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辦公大樓發現驚世兵法竹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1981年始建,1989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

它是我國第一座遺址型漢墓竹簡專題博物館。

1972年4月,考古人員在這裡發現了《孫子兵法》與失傳近2000年的《孫臏兵法》竹簡,從而使得自唐宋以來關於孫武其人其書真偽的爭論得以解決,轟動海內外。

當年4月10日,臨沂地區衛生局準備在銀雀山建一座辦公大樓,人們在清理地基時意外發現了古墓葬。

臨沂縣城關建築管理站老工人、文物愛好者孟季華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於是急匆匆跑到「臨沂文物組」報告。

當文物組的劉心健、張鳴雪、楊殿旭等人趕去後,發現古墓周圍亂石很多,無法開展工作,於是與工地負責人朱家庵商定,請他們幫忙先清理現場,約定三天後再來。

4月14日,張鳴雪、楊殿旭、孟季華、劉心健等開進工地,由張鳴雪看管出土器物,劉心健、楊殿旭帶領四個工人下墓坑進行發掘,孟季華負責維持現場秩序。

當天下午大約4點,楊殿旭在1號墓邊廂發現竹片,遞給發掘現場的王文啟、孟季華等人。

經仔細清洗辨認,是「齊桓公問管子」等字樣。

一開始以為只是座普通漢墓,但當寫著字的竹簡出現,考古人員立即認識到了這處墓的價值。

臨沂軍分區得知發現竹簡的消息後,立即派一個班前來協助,晝夜值班,保護現場。

期間,適逢山東省博物館的吳九龍、畢寶啟到各地了解出土文物保護情況,也一起參與了這次發掘。

1號墓出土竹簡眾多,內容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晏子》《墨子》等。

18日,吳九龍、畢寶啟、劉心健在清理1號墓時,發現了2號墓。

2號墓出土的竹簡數量雖然不是很多,但發現了《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和其他隨葬品。

到4月20日下午,兩墓的發掘工作全部結束。

竹簡出土時,由於在墓中浸蝕千年,質地已經腐朽,竹簡上的文字是用毛筆蘸墨書寫的,整理時稍有不慎不僅墨跡會被抹掉,簡片也會變成一堆爛泥。

所以,考古專家用毛筆蘸著清水一點一滴地耐心沖洗,才洗去了水銹,顯示出字跡。

由於長期浸泡在泥水中,又受其他隨葬器物的擠壓,竹簡已經散亂,表面呈深褐色。

不過令人欣喜的是,用墨書寫的字跡,除個別文字漫漶難辨外,絕大部分很清晰。

每簡的字數多少不等,整簡每枚多達40餘字。

編綴竹簡的繩索早已腐朽,在有的竹簡上還可以看到一點痕跡。

當時因條件所限,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政治部文化組經過慎重研究,決定「漢竹簡立即送北京處理」。

1974年,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組成立。

首先進行《孫子兵法》《孫臏兵法》二書的整理。

參加這兩部書初稿本編輯工作的有中華書局的楊伯峻、魏連科等,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史樹青,中山大學的商承祚、曾憲通,故宮博物院的羅福頤、顧鐵符,北京大學的朱德熙、孫貫文、裘錫圭,山東省博物館的吳九龍,湖北省沙市文化館的李家浩等人。

整理組將全部竹簡整理編成《銀雀山漢墓竹簡》一書,分三輯出版;同時對竹簡進行科學保護:先進行藥液脫色處理,使字跡更加清晰,然後拍照、編號,經無菌處理後放入玻璃管中密封保存。

經過專家整理分析,《孫子兵法》十三篇都有文字保存,《孫臏兵法》共得6000字以上。

其中,有關歷史記載和《史記》有不同之處,如關於馬陵之戰的敘述,《史記》說龐涓戰敗後「自剄」而死,竹簡則有「禽(擒)龐涓」一篇,與《戰國策》所載「禽龐涓」語同。

關於戰術方面的論述,在「適(敵)富吾貧」、「適(敵)眾吾少,適(敵)強吾弱」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打勝仗的道理和認識,包含了若干樸素的辯證法。

《孫臏兵法》原書失傳已久,這次出土的竹簡雖不完整,全書面貌已不可能見到,但因為字數保存較多,仍然能看出該書的大概輪廓和作者的基本觀點。

現存《孫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誰?這是有爭論的,司馬遷在《史記》卷六五《孫武吳起列傳》上說:「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

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

臏生阿鄄(即今山東東阿、陽穀、鄄城一帶)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之子孫也。

……世傳其兵法。

」司馬遷講得很清楚,孫武和孫臏都確有其人,孫武生在春秋末期,孫臏生於戰國,兩人先後相去100多年,都各有兵法傳世。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上也有《吳孫子》和《齊孫子》的記載,但《隋書·經籍志》卻不見著錄。

後來有人因此提出了異議,認為《孫子兵法》並不是孫武的著作,而是後人的偽托。

有人更認為不僅《孫子兵法》是後人偽托,就是對孫武這個人在歷史上是否存在,也持否定態度。

《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同時被發現,對於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關於這兩部書的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提供了關鍵性的材料。

根據臨沂市博物館胡後彬整理的楊鳴雪1972年工作日記,楊鳴雪認為,銀雀山大批竹書的出土,不僅內容豐富,涉及到當時的歷史資料、天文曆法和醫學等方面的科學成就;其數量之多,和全國各地出土情況相比較亦屬少見。

另外,秦漢正是我國文字由篆書轉變為隸書的過渡時期,出土的簡文雖是隸書,但仍保留了一些篆書的風格。

毫無疑問,這批竹簡對研究我國文字發展與書法藝術也有一定的資料價值。

(錢歡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銀雀山漢墓簡牘研究及保護整理

內容摘要:1974年成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組,首先進行《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部兵書的整理和研究工作。1975年,「銀雀山漢簡整理小組」編纂出版了大字線裝本《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收有...

臨沂文化——臨沂出土文物之銀雀山漢墓竹簡

1972年4月10日上午,臨沂文物組工作人員接到群眾報告,說在臨沂地區衛生局基建工地上發現了一座古墓。基建工地位於市區南部的一座名為銀雀山的山崗上,這裡原是一處漢代墓地。於是有關工作人員迅速趕到...

臨沂兵學文化品牌正被時代的光華所擦亮

郇千惠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開宗明義。我國是一個兵學思想發源較早且兵學著述頗豐的國度,兵學文化因此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兵書非常多,最具代表...

孫臏與孫武誰才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傻傻分不清

提到《孫子兵法》,每個人都會想到三十六計,可是說起孫子到底是孫武還是孫臏時,很多人就說不上了,因為兩人都被後人稱為孫子。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兩人:孫武,春秋齊國人,因避難到吳國,受吳王重用,曾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