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黑科技——透光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漢王朝綿延四百年,是中國人揚眉吐氣的一個時代。

大漢王朝征伐四夷,開疆拓土,依靠的是強大的國力和先進的技術。

王莽的遊標卡尺、中山靖王的長信宮燈、記里鼓車等黑科技盡人皆知,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另一個神奇的物件——透光鏡

透光鏡,上海博物館藏

唐代《古鏡記》中載:「承日照之,則背上文畫,墨入影內,纖毫無失。

意思是陽光照在鏡子上,會把鏡子背面的花紋反映在牆上,分毫不差。

真不知是哪位能工巧匠,製作出這樣的鬼斧神工。

示意圖如下:

當時上海博物館藏有兩枚透光鏡,其中一面銘文為「內清質以昭明」,另一面銘文為「見日之光,天下大明」,透光鏡即由此得名。

目前上海博物館有銅鏡萬枚,能透光的只有4件,皆為漢代產品,十分珍貴。

周恩來總理視察博物館時,曾詢問透光鏡的原理,但博物館也不清楚。

透光鏡為何能有如此神奇,著實讓當時的研究人員費了一番功夫。

其實古人早已注意到透光鏡的奇異,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曾提出了重要的破解方向:

世有透光鑒,鑒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

以鑒承日光,則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其理,以謂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所以於光中現。

余觀之,理誠如是。

然余家有三鑒,又見他家所藏,皆是一樣,文畫銘字無纖異者,形制甚古。

唯此一樣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皆莫能透。

意古人別自有術。

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就是:

世界上有種透光鏡,背後有銘文,二十字左右,讀不明白。

鏡子反射日光,背後的花紋和文字都投在牆壁上。

有的人探索原理,認為鑄造時薄的地方先冷卻,厚的地方冷卻慢,收縮多,花紋雖然在背面,但鏡面似乎有痕跡,所以在陽光中顯現。

我觀察,原理應該是這樣。

我家其他鏡子也有薄的,但卻不能透光,可能古人自有技術。

透光鏡的正面微觀放大圖,總體紋路確實跟背後紋樣走向一致。

話說上海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接到任務後,經歷多次失敗,終於複製成功了透光鏡。

經過科學研究證明,透光鏡的訣竅有兩個:一是鑄造的時候邊緣後,中間薄,二是磨鏡的時候,要從邊緣磨起,如果從中間開始,就沒有透光效果。

如果早點看到沈括的《夢溪筆談》,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銅鏡微觀圖

古人的解釋畢竟不夠精細,通過現代科研人員的研究,最終發現了透光鏡的奧秘:鑄造和淬火過程中,因鑄造應力的差異,鏡體產生了微小的形變,但這還不能保證投光效果,在磨鏡過程中,要磨掉厚度一半左右,如西漢透光鏡最薄處2毫米,而鏡緣厚度達到5-8毫米,使得鏡面曲率不同,這是實現透光效果的關鍵。

曲率的差異與紋飾相對應,光線照射到鏡面時,曲率大的地方反射光分散,投影較暗;曲率較小的地方反射光集中,投影較亮。

這樣較亮的花紋紋樣就顯現出來。

古代銅鏡被人們視為有辟邪功能,而透光鏡更是珍品,以其獨特的魅力收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比如元代大書法家鮮于樞,就專門寫詩讚揚:

一代女神林青霞還演過一部以古鏡為主題的電影,為青春留下了一段美好的記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智慧的結晶:銅器的內涵之美

在拉伯雷的《巨人傳》中有這樣一個離奇的故事。一艘海船在漂滿浮冰的洋面上顛簸行駛,面臨著沉沒的危險。突然,船上的旅客聽到一片嘈雜的聲音。聲音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中間還夾雜著戰爭的喧囂與咆哮。號...

歷代青銅鏡鑑賞

銅鏡的歷史鏡子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的生活日用品,它不但可以用來照容整妝,有人還將它作為辟邪的用具,甚至就把它作為一件裝飾品掛在胸前,鏡子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古人在實踐中發現,清澈平靜的水面可以照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