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貝丘遺址啟動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高明區共建的貝丘遺址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高明區共建的貝丘遺址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高明將以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契機,把古椰貝丘遺址打造成為靚麗的文化名片。

圖為高明古椰貝丘遺址航拍圖。

9月11日,佛山高明區舉行古椰貝丘遺址考古資料整理成果驗收會,與會專家評審通過了整理成果,標誌著古椰貝丘遺址考古工作邁出新的重要一步。

此次會議同時透露,高明將結合人文、旅遊、科研等方面的需求,在古椰貝丘遺址全面啟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工作,藉此把古椰貝丘遺址打造成為高明靚麗的文化名片,為推動高明發展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

考古報告擬於明年10月正式出版

古椰貝丘遺址位於佛山市高明區荷城街道古椰村,地處西江新城核心地帶,是廣東省重要的先秦時期古文化遺址。

依據文物保護規劃,古椰貝丘遺址確定的文物本體面積34177.6平方米,核心保護區面積71271.4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面積135587.5平方米。

1984年,古椰貝丘遺址被發現。

為配合廣明高速公路建設,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年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其考古發現被評為「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發掘項目獲國家文物局2006年度「田野考古獎」二等獎(當年一等獎空缺)。

古椰貝丘遺址考古的階段性成果,引起了國內外考古學界的高度關注,極大提高了古椰貝丘遺址和高明區的社會知名度。

自2006年至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巴·約瑟夫,國際知名植物考古學家、英國倫敦大學考古學系教授傅稻鐮,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趙輝、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等知名專家學者都曾到古椰貝丘遺址實地考察。

「考古學界一致認為,高明古椰貝丘遺址是打開珠三角遠古先民生活方式、生態環境的一把『金鑰匙』,是廣東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

」趙輝說。

鑒於古椰貝丘遺址的重要價值,2013年3月,高明貝丘遺址被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進一步發掘並發揮高明古椰貝丘遺址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2017年以來,高明區委、區政府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緊密合作,全面提速考古資料整理工作。

當中在2017年7月—11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關專家駐紮高明工作,成功修復了80餘件出土文物,為了解出土陶器類型奠定了基礎。

2017年12月以來,中山大學生物學院有關專家對古椰貝丘遺址出土的動物標本進行動物考古,尤其是魚類標本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有鯊魚骨骼,進一步印證了古椰人類生存環境;有關專家同時還對古椰貝丘遺址出土的貝殼進行研究和鑑定,發現了鹹水與淡水貝殼同時存在的情況,說明了當時古椰人類生活在鹹淡水交界的海岸線附近。

在此基礎上,高明區今年3月啟動了古椰貝丘遺址考古資料整理報告編寫工作,經過半年的努力,完成了古椰貝丘遺址全部1149件標本的拍攝、製圖和編號,形成了23.6萬字的整理報告。

「古椰貝丘遺址考古資料整理下階段將轉入考古報告的編寫環節,高明區將為此提供便利和支持,確保考古報告於2019年10月正式出版。

」高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葉敏堅說。

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前期工作已啟動

在古椰貝丘遺址考古資料整理和考古報告編寫工作穩步推進的同時,遺址保護利用工作也進入了新階段。

此次會議透露,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制的《古椰貝丘遺址保護規劃》已完成初稿,並於8月底在高明區範圍內徵求各方意見。

「保護規劃是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申報資料之一,經修改審定後,將逐級上報到國家文物局審批。

」高明區文化體育局負責人說,高明區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前期工作已全面啟動,除加快編制《古椰貝丘遺址保護規劃》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可行性研究報告》、《文物影響評估報告》以及《項目計劃書》等申報資料也正在加快編制。

根據初步計劃,高明依託古椰貝丘遺址所創建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結合人文、旅遊、科研等方面的需求,內含遺址博物館、貝丘遺址研究中心、動植物科普基地等,打造為集文化傳播、科學研究、教育學習、休閒功能於一體的旅遊區。

同時,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周邊將大力發展休閒娛樂、文化創意產業,帶動西江新城加快發展,提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據介紹,通過深入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宏觀層面,高明希望真實、完整保存並延續遺址的全部歷史文化信息和價值,全面、深刻揭示並發揮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統籌土地資源、農業生產、鄉村建設和文化遺產的關係,融入並推動高明區文化發展和社會發展;在微觀層面,高明希望依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構建宣傳教育平台,增強當地居民的歷史自豪感,同時增加廣大民眾的日常活動場所,豐富周邊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高明區文化體育局共建的貝丘遺址研究中心於9月11日正式揭牌。

「高明在寸土寸金的西江新城,留下這麼大一塊地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體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說,這是該所與地方共建的唯一貝丘類遺址研究中心,未來將依託這一專業的學術平台,匯聚更多資源,持續不斷推動貝丘遺址研究。

趙輝認為,貝丘遺址研究中心的揭牌意義重大,將對廣東貝丘類遺址的考古學術研究產生積極作用,高明也有望成為貝丘遺址研究的一塊高地。

「高明將以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契機,把古椰貝丘遺址鍛造成為高明靚麗的文化名片,持續增強全區群眾的文化自豪感和幸福獲得感,為推動高明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葉敏堅說。

■連結

古椰貝丘遺址的「五大價值」

根據高明古椰貝丘遺址考古學術研究工作的階段性成果,考古學界普遍認為,古椰貝丘遺址具有歷史、科學、社會、藝術、文化五方面的價值。

1 歷史價值:見證新石器晚期生態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狀況

經考古發掘研究,古椰貝丘遺址的考古年代約在新石器晚期至商以前,大約距今5000—4000年之間。

古椰貝丘遺址保存較為完整,分布範圍較大,遺址內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以及動、植物遺存,是該地區新石器晚期生態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狀況的重要歷史見證。

2 科學價值:為研究西樵山石器的年代問題和輸出狀況提供新的資料

根據出土貝類的生息環境,古椰貝丘遺址為河口段型;根據遺址的地形特徵,古椰貝丘遺址為台地型貝丘。

遺址周圍相對高差小,意味著周圍附近水體穩定,潮汐漲落不會危及遺址,且台地周圍陸地腹地較大,食物資源的種類比較豐富,又有比較便利的陸路交通條件,是當時人類選擇居住地比較理想的場所。

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動、植物遺存和有加工使用痕跡的竹、木器,為動植物考古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標本,對研究當時該地區自然地理環境、採集經濟和食物結構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古椰貝丘遺址出土的石器中有相當數量的霏細雙肩石器,與西樵山所出石器有諸多相似處,古椰貝丘遺址層位關係清楚,且有陶器共生,為研究西樵山石器的年代問題和輸出狀況提供了新的資料。

3 社會價值:創珠三角考古發現兩項新紀錄

古椰貝丘遺址是珠三角地區首次發現的稻作遺存,出土40多粒水稻穀粒;大量的有加工和使用痕跡的竹、木器在珠三角地區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屬首次發現。

這兩項「首次」在發掘時具有極大的轟動效應,提高了該遺址和高明區的知名度,對高明建設嶺南文化名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義。

充分發揮古椰貝丘遺址的歷史、科學價值,發揮其展示和教育作用,可以提升該地區的文化底蘊,增加社會效益。

保護併合理利用遺址的展示教育功能,適度發展文化、休閒產業,可以改善附近村民居住生活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4 藝術價值:出土陶器反映先民藝術追求和審美標準

古椰貝丘遺址出土陶器有釜、圈足盤、罐、缽等,紋飾有繩紋、刻畫水波紋、半圓圈紋等。

其中圈足盤內壁多見放射狀彩條紋,頗具彩陶衰落期的遺風。

出土的陶器在造型、裝飾工藝上反映了當時人類的藝術追求和審美標準。

遺址周邊山體和水體環境具有鮮明的嶺南山水格局特色,空間景觀要素層次豐富,具有較高的生態藝術價值。

5 文化價值:填補珠三角考古學編年體系空白

根據堆積層位及包含物特徵,古椰貝丘遺址可分為早晚銜接、連續發展階段,填補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石器晚期到早商以前這一階段的考古學編年體系的空白,代表該地區一個新的考古學文化類型。

對於探討西江、北江、東江古文化遺存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完善本地區古文化譜系有重要意義。

古椰貝丘遺址出土的陶器以敞口圜底夾砂釜、泥質圈足盤、泥質小口罐為主,還有帶腰沿的器型,有別於年代稍晚的石峽文化所出陶器器型,是全新的考古學文化類型,是完善珠江三角洲地區考古學文化編年譜系較為詳實的資料。

古椰貝丘遺址保護髮掘

大事記

1984年 古椰貝丘遺址被發現。

2006年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古椰貝丘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分區布設探方46個,實際發掘面積1150平方米。

2007年 古椰貝丘遺址考古發現被評為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發掘項目獲國家文物局2006年度「田野考古獎」二等獎。

2013年 高明貝丘遺址被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復專家駐紮高明區博物館4個多月,成功修復了80餘件出土文物。

2018年 古椰貝丘遺址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前期工作全面啟動,高明區政府撥出專項經費用於申報材料的編制工作。

(來源:南方日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我國水下考古事業的回顧

我國的水下考古工作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非常迅速,二十餘年間,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1988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室與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聯合組成小型水下考古調查隊,首次在廣...

考古學:走向公眾 走出國門

2016年是中國考古學穩步發展的一年,考古發現層出不窮,重大發現錦上添花,科研成就碩果纍纍。在紮實的學科基礎上,中國考古服務於大眾,邁步走向世界。全國各地考古發掘近千項,不同時期的田野考古發現紛...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宣漢舉辦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齊澤垚 楊陽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齊澤垚 楊陽)中國四川有巴山蜀水之稱,古代巴文明是四川地區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