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業務總結紀要(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題:2016年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業務總結暨浙江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紀要(四)

2017年1月6日,伴隨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我們迎來了第四天的考古盛宴。

會議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由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唐俊傑、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中心主任李永寧、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副所長梁岩華擔任主持人。

一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唐俊傑所長首先向大家簡要介紹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年度工作情況,稱2016年是考古發現的「小年」,但是所里同志們認真工作的態度和對考古事業的熱愛一如既往。

選取了五個項目進行匯報,希望能和同行們分享成果,交流經驗。

1.周學斌:杭州常青古海塘遺址

常青古海塘遺址位於杭州市江干區,略呈南北走向,距錢塘江西北岸約1.6公里。

在前期文獻調查和勘探的基礎上,在秋濤北路以西的碑亭路南、北兩側各布1個大致呈南北走向、與古海塘垂直的探溝TG1和TG2。

兩側探溝內均發現石塘遺存,迎水面為石條、石板疊砌,背水面以泥土堆築,保存較完整。

另外,在杭海路與秋濤路口南側布設TG3,發現了類似的古海塘遺存。

周學斌表示,通過此次發掘,收穫頗豐。

錢塘江兩岸的古海塘是古代杭州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常青海塘遺址的發掘對於研究宋元至明清時期當地的經濟生活及錢塘江沿岸歷史變遷具有重要意義;它完整揭示了宋元時期石塘體的結構特徵,彌補了史料記載的不足;首次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不同時代石塘疊壓關係,也是首次發現的無木樁基礎的古代石塘遺存,為研究古代水利工程技術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隨後,鄭嘉勵和張書恆就錢塘江北岸海岸線變遷、地基判斷和年代判斷、海塘申遺等問題與主講人進行了熱烈討論。

2.施夢以:蕭山極地海洋公園二期古墓群發掘

該項目共發掘墓葬33座,除M24為石室墓外,其餘均為磚室墓。

包括春秋戰國墓1座、漢墓3座、六朝墓5座、隋唐墓2座、明清墓22座。

施夢以對各個時期的墓葬分別進行了介紹,主要講解了明清墓葬的情況。

明清墓零散分布於整個發掘區域內,大多為雙室合葬墓。

明墓中隨葬品普遍較少,主要出土成組陶罐。

M14、M15內各出土墓誌一盒,M15墓誌表明其為蕭山明進士田惟祜夫婦合葬墓。

3.楊金東(孫媛代講):杭州湘湖陳家埠明代曹氏家族墓

陳家埠墓群位於杭州市蕭山區聞堰街道老虎洞村陳家埠,共發現6座明代墓。

其中4座為明代曹氏家族墓,並發現規模巨大的地表塋園。

曹氏家族墓地規模宏大,結構清晰。

出土的7合墓誌是此次發掘的最大收穫,明確了墓主身份。

但遺憾的是,並未發現墓主曹欽的墓誌。

從墓地反映出的信息來看,父子關係以右為尊,夫妻關係為男左女右。

墓誌中包含大量信息,為研究明代南方地區的喪葬制度、地方史、家族關係提供了新的線索。

鄭嘉勵互動時指出妻妾一般不同葬,合葬是特例而非常態,在後期研究中應予以強調併合理闡釋。

另外,明清時期「盜葬」現象常見,要明確區分。

4.楊曦:杭州拱墅區吉如遺址勘探

吉如遺址位於拱墅區祥符街道吉如社區,距良渚古城15公里、老和山5公里,2013年發現並發掘了800平方米,2015年進行了勘探。

2016年9月,為了進一步了解遺址堆積狀況,再次進行了重點勘探,確認遺址面積約30000平方米。

發現良渚文化時期土台2處、房址1處、墓葬1座、溝2條、河道1條、灰坑17個。

出土玉、石、陶、木等各類遺物近百件及少量動、植物遺存。

吉如遺址是一處新近發現的良渚文化中晚期遺址,附近還分布著老和山、水田畈、八卦墩這三處良渚文化遺址,為研究良渚古城所在的C形盆地內良渚時期遺址的分布提供了新資料;保存較好的房址基槽和成排柱坑,形制規整,是研究良渚文化房屋形態的重要資料。

遺址的特殊位置引起了大家熱烈的探討,王明達先生建議進一步擴大發掘面積,並尋找新的線索;王寧遠指出國家文物局擬定的長江下游史前考古大課題中有一塊內容是良渚遺址所在的1000平方公里範圍的區域系統調查,建議將吉如遺址納入整個良渚遺址群中去考慮,總體而言吉如應該是良渚古城遺址外圍的一處郊區聚落。

5.李迎:杭州蕭山西山墓葬群出土青銅文物的科技分析

李迎從合金組成、製作工藝、鏽蝕機理、礦物來源、保護措施、後期保養等幾個方面全面介紹了蕭山西山墓葬群出土青銅文物的科技分析情況。

根據合金情況,可將分析樣品分為銅鏡、銅器皿和銅錢三組進行。

分析結果表明,銅鏡高錫低銅,銅錢低錫高銅,青銅器皿則介於兩者之間。

金屬銅中加入錫可提高其硬度,但是過多加入則會降低其韌性、易碎裂。

兩漢時期杭州及其周邊地區青銅冶鑄業能夠將銅、錫、鉛通過科學配比來製作不同的銅製品,證明當時的工藝已經較為成熟。

二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6.林國聰:慈谿上林湖後司岙水域水下考古調查

水下考古是陸地上田野考古向水下的延伸,探明淹沒於水下的各類遺存同樣是考古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上林湖目前發現的遺存以窯爐遺蹟和廢品堆積為主,均屬於窯業生產範疇,而支撐生產的相關環境、湖泊水系、碼頭堤岸、運輸路線遺蹟聚落分布等諸多線索還需水下考古來進行探測和研究。

慈谿上林湖後司岙水域的調查工作中運用了多種科技手段,並建立起了水陸一體的地理信息系統,取得了較為宏觀的認識。

發現了豐富的水下文化遺存,包括圓形窯爐、沉船、建築基址、古水壩和道路等。

後司岙水陸考古將聯合申報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擬向國家文物局申報後續深化調查項目,並進行「水下鑽探取樣及底質分析」調研評估。

7.雷少:寧波北侖大榭遺址一期考古發掘

遺址位於北侖港和舟山群島中間的塗毛洞山腳下,總面積2萬平方米。

發現於1980年,2016年4月至今,為配合當地基本建設,進行了大規模發掘,揭露面積達4000平方米。

遺址地層堆積可分為五層,從良渚文化、錢山漾文化一直延續到宋元時代,出土了陶器、石器等大量遺物。

其中良渚文化、錢山漾文化出土陶器等遺物有自身的特色,與環太湖地區良渚文化出土的遺物頗有一定差異。

雷少簡要介紹了良渚文化和錢山漾文化時期的各類遺蹟現象及陶器特徵。

並指出,這處遺址是寧波首次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海島遺址,而且自史前時代一直延續到宋元時代,十分難得,在寧波地區海島考古領域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遺址位置特殊,對於探討海陸環境變遷、人地關係和浙東地區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極具價值;錢山漾文化時期的灶坑群遺蹟和「泥器」一類的遺物,可能與製鹽活動有關,對研究浙東沿海的鹽業考古有很大幫助。

在下一步工作中,會將研究重點放在古代人地關係、動植物考古、遺存年代及環境變遷、玉石器原料來源、鹽業考古等方面。

8.羅鵬:寧波東錢湖上水岙窯址考古發掘

東錢湖距寧波市十五公里,具有得天獨厚的山林環境優勢、富饒的瓷土資源和便捷的水運交通,為越窯制瓷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6年2-11月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發現窯爐遺蹟2條,出土大批精美的越窯青瓷和窯具。

其主體文化遺存所處時代在北宋中期,少量遺存年代可能早到10世紀晚期。

初步判斷這裡可能是一處能夠仿燒「官樣」高檔越窯青瓷的民窯。

通過分析歸納,產品檔次可分為普通日常用瓷、高級定燒瓷、出口外銷瓷三類。

此次發掘為研究越窯窯爐結構、布局和建造技術等提供了新的資料,提升了作為越窯三大制瓷中心之一的東錢湖窯場在越窯青瓷體系中的地位。

同時,對研究10世紀晚期到北宋中期東湖窯場的生產狀況,以及我國古代海外交通史、陶瓷貿易史,特別是寧波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任世龍先生認為「外銷瓷」是專門燒制以供出口的瓷器,並不是所有在境外發現的中國瓷器都是「外銷瓷」。

所以對其進行表述的時候要儘量嚴謹,合理闡釋。

9.許超:2016年度鄞治古城考古調查、勘探與試掘

鄞治古城初期田野工作區域主要位於白杜村以東,316縣道以南。

調查採取拉網式的地面踏查,面積約80萬平方米。

發現城牆遺蹟1處,墓葬91處,窯址2處,採集到陶、瓷、銅等各類遺物59件。

根據前期調查情況,考古人員對城山及山廠村一帶進行了重點勘探。

調查發現的器物類型十分豐富,包括硬紋陶壇、青瓷盆、缽、銅鏡、瓦當、筒瓦等。

從時代來看,跨越了戰國至隋唐,基本與古鄞縣存廢時代相一致。

勘探結果進一步明確了在城山頂部發現的城牆遺蹟,城牆底寬8.9米、殘高1.6米,並在城山的東南部發現了古河道遺蹟。

牆體與古河道基本能夠閉合,可形成一處面積約3.8萬平方米的城址。

許超指出,城址西北依託山體修築城牆,東南以水係為屏障,是一座利用自然地貌建築的縣城,其城址牆體是目前寧波地區發現最早的夯土城牆。

10.王新天:2016年度明州羅城望京門段城牆遺址考古發掘

為配合寧波市中山路綜合整治工程,2016年8-9月,於寧波市海曙區望京路與中山路交匯處東北側進行發掘工作。

以探溝式勘探為主,探鏟勘探為輔,共布設探方14個、發掘探溝7條。

過程中注重以歷史文獻結合以往考古資料、遵循田野考古工作規程進行規範化管理、積極利用新技術、並在發掘中主動融入課題意識等方法開展工作。

發掘揭露出5個地層,發現夯土牆體及與牆體有關的包磚、包石、樁柱和護坡等,牆寬9米,高0.8-1.15米,其寬度與文獻記載的7.04米差距不大。

廈門大學王新天副教授通過發掘成果並結合歷史文獻得到以下認識:

明州羅城的始建年代為唐代,且在宋代進行了大規模修繕活動;石砌基槽年代為元至正十二(1352年)浙東元帥納林哈剌重築明州羅城的遺蹟;明州羅城被破壞主要集中在元代和民國時期,元末羅城重建之後經過多次修繕,於民國時期被徹底拆毀。

鄭嘉勵認為研究城牆歷史沿革問題的最有效方法是要發掘一個全面貫穿城牆的探溝,這樣能夠反映更多的歷史信息。

在歷史進程中城門的位置有可能會改變,不同時代的具體位置需要慎重確認。

三 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11.黃文博:溫州蒼南蒲壯所城北城牆勘探

蒲壯所城位於閩浙交界處的蒼南縣蒲城鄉,因地扼蒲海門戶,地勢險要,歷來為海防要塞。

明隆慶二年,由蒲門、壯士二所合併而成。

北城牆依龍山而建,由於年久失修,已成斷壁殘垣,城牆原貌不存,沿線可見外包石牆殘壁。

為保護城牆,於2016年8-10月進行修繕,並配合進行了小規模發掘。

經調查,發現城牆結構分為城牆外包石牆基礎及散水,城垣外包石牆基礎及放腳石兩種。

周邊其他遺蹟包括馬面、房址、小北門門址及道路。

黃文博認為北城牆的勘探具有重要意義,為認識蒲壯所城城牆結構、營造工藝、附屬軍事設施等相關問題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並為制定保護修繕方案提供了依據;為探究溫州乃至浙南地區的古城址相關課題增加了新的研究材料;這些成果可供其他地區海防城址考古工作借鑑。

李暉達互動時指出蒲壯所城的性質與長城等防禦性設施有很大區別,這是一個軍、民混合的區域,是一個完整的城市。

在做闡釋的時候,不需要特彆強調「小北門」的軍事功能。

這樣的建制說明兩所合併之後分成了兩個獨立自治的區域。

此外,明、清海防是兩個概念。

明為城,清為防,需要在城市考古的視角下整體考慮。

12.劉團徽:瑞安寨山遺址發掘

劉團徽首先簡要介紹了飛雲江流域的考古調查及山前山遺址的發掘情況,隨後著重介紹了寨山遺址。

寨山遺址位於一處三角形的獨立崗丘上,海拔35米,共布設了四個發掘區,面積約500平方米。

遺址地層較為簡單,早期遺蹟現象極少,僅發現夏商時期灰坑1座,遺物以陶片居多,還包括少量石器。

同時清理六朝磚室墓、隋唐土坑墓及明清墓葬共10座。

寨山遺址的主體年代屬於夏商時期,文化面貌與黃瓜山文化相同。

四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3.李暉達:茅山問道——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高級研修班學記

李暉達表示通過參加這次培訓班,收穫頗豐。

培訓課程由考古學界各個領域的多位專家分別講授,江蘇的一些專家還介紹了江蘇在大遺址方面的工作方法和經驗。

在討論環節,學員們各展所長,大家從不同領域深入探討大遺址的特點、研究目標、工作方法、現場保護、後期展示等問題。

培訓最後,學員們又參觀了幾處示範性大遺址現場及相關展覽。

參加培訓的學員都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但是在推進大遺址考古方面,仍然需要同行之間進行學習與交流。

已有的知識結構有時往往會阻礙我們對新鮮事物的理解與接受,新出現的問題不應該被迴避,要及時查漏補缺。

李暉達表示通過這次培訓認識到很多問題不可一概而論,新方法、新技術的應用才是行業的出路。

交流也不僅僅局限於講台,培訓班式的交流方式更加深入務實。

五 總結髮言

1.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房友強書記發言

房友強書記說,這四天以來的匯報和交流環節都很精彩,令人受益匪淺。

特別是關於我所海塘遺址申遺、杭州市區內發現的吉如遺址、明清墓葬等項目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並獲得了在座各位專家的很多寶貴意見,在此表示感謝。

同時也感謝主辦方的精心策劃和組織,希望以後能夠持續舉辦下去。

2.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林國聰副所長發言

林國聰副所長說,通過這次的會議,看到了浙江省考古單位中各位同仁所做出的辛勤努力,再次對各位表示敬意。

尤其是對於承辦會議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表示感謝,為省內行業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會議中各位老師的互動和探討、點評和指正特別有意義。

這種年會的形式很好,希望每年都辦。

也希望今後能夠增加更多科技考古、出水文物等方面的內容,尤其是文物保護方面的新方法和新技術,供大家交流學習。

3. 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副所長梁岩華發言

梁岩華副所長說,溫州市考古所成立於2002年,2010起,做了東甌國城址、洞頭九畝丘等遺址的相關工作,引起了社會各界對溫州文物考古的重視。

2017年,還將會開展飛雲江流域的考古調查、配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做好蒲壯所城考古勘探發掘和舊石器遺址調查等項目,希望在今後能夠與省所的同志們更加密切地合作,以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完成。

4. 「增長見識,增進友誼,總結過去,開創未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劉斌所長代表浙江省考古學會總結髮言

這次會議展現了優良的治學傳統、嚴謹的學術作風和良好的學術氛圍。

經過四天的業務匯報和交流,我們也真正達到了「分享、交流、合作、共贏」的目的,大家收穫滿滿。

分享合作是當今行業內部發展的必然趨勢,保持一種合作分享的心態,有利於開闊我們的考古事業。

通過分享,我們看到了考古人在過去一年中所作出的辛勤努力。

通過交流,我們彼此了解,增進了友誼。

同時,增強團隊意識、合作意識,使個人也得到充分鍛鍊,從而提升整體實力。

我們希望通過四所聯合分享與交流的形式,達到「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的目的。

學術與科研始終是我們的追求,也是考古學發展的命脈,將來在學術和科研上要堅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國。

同時,服務社會大局,做好配合基本建設的工作是考古工作者們應盡的義務之一。

公眾考古也是將來考古工作的重要內容,如今考古界都很重視公眾考古,越來越多的人都認識到考古學不是象牙塔中的學術活動,也不是少數人自娛自樂的高端技能。

通過學術促成文化遺產保護,並發揮文化遺產的價值,也是文博工作者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為一個考古工作者,要充分理解「真正的保護才是工作中最大的勝利」,關心學術的同時更要注重遺產保護。

這些年來,我省的上山、田螺山、魚山、烏龜山、安吉古城、上林湖、龍泉窯、好川、良渚、玉架山等遺址,在考古和保護方面,都已經做過較多的工作。

紹興越王陵、宋六陵儘管破壞比較嚴重,但我們還是要不斷呼籲保護。

這些年來,浙江省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比如浙北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存在缺環、浙南文化譜系還不完善、商周考古研究較為薄弱等。

這都需要我們立足於浙江大歷史、把握當今形勢,積極推動相關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通過一切努力培養團隊,出人才、出成果。

這是一次行業內部難得的交流機會,我們一定會堅持舉辦下去,希望各位都樂於將自己的工作和成果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最後,期待明年考古大豐收!祝大家新年快樂!

討論互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崑山朱墓村遺址考古取得階段性成果

2012年起,我市開始了對朱墓村遺址的考古工作,經過三年的全面系統勘探,搶救了一批文物,同時基本了解了朱墓村遺址的文化遺存保存情況,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今年,我市通過對朱墓村遺址的第三次考古發掘,...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鮮出爐

由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於5月15日—16日在北京舉行。25個入圍項目領隊和匯報人,終評會的評委、來自全國的考古人、媒體記者及參加旁聽的學者、學...

正定城市考古新發現填補城市空白

正定開元寺考古發掘、平山縣王母村罕見豪華平民墓、石邑城考古發掘為神秘中山國再添文字資料……1月19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業務匯報會完滿落幕,2017年,石家莊的許多精彩而富有價值的考古發掘項目...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泉水邊穿越萬年前的古營地和遺珍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發掘單位:寧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青銅峽市文物管理所項目負責人:彭菲專家點評:在遺址發掘出距今4800年、1...

周原考古新思路和新發現

一、新思路 從2014年9月起,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三家單位聯合組成周原考古隊,對周原遺址啟動了新一輪考古勘探與發掘工作。基於對周原都邑性聚落的理解...

浙江公布年度八大考古重要發現

中青在線杭州12月25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今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人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介紹,寧波奉化下王渡遺址、杭州良渚古城鍾家港及池中寺遺址、寧波大榭史前製鹽...

從史前文物看,浙江的文明史有多久?

導語:自1936年杭州古盪和良渚遺址發掘以來,浙江的史前考古已走過近80年的歷程,已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成果豐厚。撰文:劉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明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古遺址有望建公園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1092座古墓、1座漢代古城遺址、萬餘件出土文物……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揭開神秘面紗。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和北京市文物...

考古工作在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的作用

  遺址公園這一概念正式引入中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始於2000年國家文物局批覆的《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2009年「大遺址保護良渚高峰論壇」上形成的《良渚共識》,對考古遺址公園的理念進行了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