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原泥河灣遺址最早是外國人發現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泥河灣遺址

文/成勝泉

泥河灣位於陽原縣城東50公里處,北依大秦鐵路、宣大高速公路和207國道,南臨桑乾河,永蘆公路穿村而過,交通便利,風景宜人。

上個世紀以來,因該村一帶第四紀地層出露顯目、壯觀,並內含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和石器,因而成為中外古地質、古生物和古人類研究的聖地。

大約200萬年以前,今陽原縣全部、蔚縣大部和山西雁北地區一部,是一個面積約9000多平方公里的大湖,人們把這個歷史上存在了數百萬年,已於數萬年前消失的古湖,稱作泥河灣古湖。

當年湖水碧藍潔凈,四面高山環抱,陸地叢林深邃,各種各樣的動物,時常出沒於湖邊疏林、草原地帶。

有猙獰的披毛犀、兇猛的虎豹、溫順的轉角羊、善跑的馬群、笨重的野豬、巨大的駱駝、機靈的鼢鼠,不僅有斯文的納瑪象,而且還有罕見的三趾馬,是一個天然的古動物樂園。

天有不測風雲,到晚更新世,地球上氣候日趨干寒,燕山運動,特別是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強烈活動,地殼不斷上升,山體迅速抬升,盆地大幅度下降,湖泊水位隨之下降,湖面收縮,古湖漸漸消亡。

曾經在湖邊和水中生活過的動物,在幾百萬年沉積變遷中不少變成了化石,曾經在此生活過的古人類及其文化遺物也很好地保存在了沉積地層里。

早在1924年,美國地質學家巴爾博對泥河灣一帶的地層進行觀察,首先將分布於泥河灣一帶的湖相沉積定名為「泥河灣層」,其後,巴爾博和桑志華(法國)對泥河灣層做了進一步調查。

1927年,巴爾博、桑志華、德日進(法國人)對泥河灣層作了分層記述,並報導了從泥河灣層中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種類。

1930年,德日進和皮韋托對泥河灣層的哺乳動物化石作了詳細研究,並在《泥河灣哺乳動物化石》專著中首次提出泥河灣盆地更新世初期有人類活動的可能性。

泥河灣動物群從此開始了它的科學生命。

後來,人們就把泥河灣當作華北下更新統的標準地層,把泥河灣動物群視為華北早更新世哺乳動物群的代表,把中國的早更新世常常稱之為泥河灣期。

1935年,法國史前學家步日耶鄭重宣布了泥河灣一帶古人類遺蹟的發現。

雖然這一發現因為材料的局限性未能被人接受,但它猶如探石在科學的湖面上激起了微妙的水波。

衝動著勇於探索者的奮發心弦。

從那時起,考古學家們就堅信在泥河灣地層發現早期人類遺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1948年,第十八屆國際地質會議在倫敦召開,我國著名教授楊鍾鍵正式向會議提出泥河灣,並將泥河灣層列為上新統最上部。

1954年,在紀念北京人發現35周年的會上,正式把相當於歐洲維拉弗朗期的泥河灣層改為早更新世。

於是,泥河灣層成了中國乃至世界進行第四紀對比的標準剖面。

從此,泥河灣揚名中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外地質工作者、考古工作者到這裡考察探秘。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追尋泥河灣遠古人類活動蹤跡的大門終於被考古學家叩開。

1965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駐太原工作站的王擇義先生,帶領王向前、武文杰來到泥河灣進行考察,他們在盆地中部,桑乾河北岸的虎頭梁村附近找到了第一件舊石器,並確認了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組成的遺址群。

1972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蓋培、衛奇兩人根據王擇義先生提供的資料,又在虎頭梁村一帶發現了7個地點,加上王擇義先前發現的2個地點,這9個地點統稱為「虎頭梁遺址」。

正是虎頭梁遺址的發現,中國的科學家開始賦予泥河灣以新的生命,奏響了新的樂章。

1974年,中國科學院「雙古所」賈蘭坡、衛奇、李超榮又發現了侯家窯遺址,經過幾次發掘,發現了16件人的頭骨化石和舊石器時代文化遺物數萬件,還有大量脊椎動物化石。

侯家窯文化和侯家窯人的發現與研究,進一步豐富了泥河灣盆地舊石器考古研究的內容。

其意義不僅僅在於找到了一處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存,發現了至今仍然為數不多的晚期智人化石,更重要的是它證實了泥河灣層的確包含著上更新統的地層。

同時,在文化淵源的探索中,它將早期的中國猿人文化和晚期的「峙峪文化」聯結起來,充當了過渡的橋樑。

1978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尤玉柱、湯英俊、李毅為研究泥河灣一帶的第四紀分層及第四紀下限問題。

在大田窪鄉的官廳村西北的泥河

灣層中找到了著名的小長梁遺址。

小長梁遺址的發現與研究,可以看作泥河灣舊石器考古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是早更新世時期,生活在泥河灣湖岸人類活動的第一批考古證據,它使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夢寐以求的願望(早期人類活動蹤跡)終於變為現實。

小長梁遺址的石製品來自下更新統泥河灣組上部,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晚期之末。

絕對

年齡按朱日祥教授公布的結果為136萬年。

2000年小長梁遺址作為中國北方最早的遺址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第一塊台階上。

1981年至今,中科院衛奇教授,河北省謝飛教授組織人員在陽原境內開展了大量調查,不僅發現了一大批舊石器時代遺址,同時還進行重點發掘。

近20年來,是泥河灣發掘及發現研究有史以來的最高峰。

到目前,全縣境內共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86處,全國發現100萬年以前的遺址共25處,僅陽原泥河灣盆地就占了21處。

尤其是馬圈溝遺址的發掘,把泥河灣的歷史向前推了數十萬年,也可以說馬圈溝遺址是目前中國歷史年代最久遠的。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泥河灣研究成果斐然,上世紀末一個個榮譽光環撲面而來。

1998年,於家溝等遺址考古發掘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00年泥河灣舊石器考古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同時小長梁遺址的名字載入了北京中華世紀壇歷史年表的第一頁;2001年泥河灣遺址群被列為第五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泥河灣被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泥河灣被稱為世界人類文化寶庫,中國第四紀、地質學、古人類學、舊石器考古學的聖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西藏尼阿木底舊石器遺址考古獲重要發現

作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地域廣袤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 米以上、自然環境惡劣,對人類特別是古人類的生存、遷徙、交流和開發構成了嚴峻的挑戰。高寒缺氧、生物資源稀少的不利因素制約著古代...

泥河灣遺址群的重要遺址

泥河灣遺址位於河北陽原縣東部桑乾河畔,是國際標定的第四紀地層代表地點,其研究價值可與世界公認的人類起源地——東非的奧杜維峽谷相媲美,素被國內外地質和古生物工作者所公認,成為中國以至其他大陸進行地...

謝飛從事泥河灣考古35年研討會在石舉辦

9月23日,謝飛從事泥河灣考古35年研討會在石家莊召開,研討會由河北省燕趙文化研究會發起,省文聯、省文化廳、省文物局、省文史研究館、河北師範大學、陽原縣委、縣政府等主辦,為弘揚文物工作者獻身文...

「泥河灣是陽原的,也是世界的」

「我是泥河灣人,我叫成勝泉。」從事舊石器考古30多年的他,每次都向別人這樣介紹自己。4月底,記者在陽原縣小長梁遺址見到了59歲的成勝泉。「每天跑山頭、看地層,雖然很辛苦,但我們覺得很充實。」成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