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死如生:「黃腸題湊」葬制在西漢的盛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魏國的學者蘇林層曾在《漢書·霍光傳》中的註解中說到: 「柏木黃心致類棺外,故曰黃腸。

木頭皆向內,故曰題湊。

」據已有的漢代考古材料可知: 「題湊」在結構上的基本特點,一是層層平鋪、疊壘,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頭皆向內」 ,即題湊四柏壁所皇築的枕木全與同側撐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枯木的端頭,題湊的名稱便是山這種特定的構築方式衍生出來的。

「黃腸」則因題湊用的木料都是剝去樹皮的柏木枯,以木色淡黃而得名。

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證實,「黃腸題湊」屬戰國至西漢時期帝王陵墓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漢代的喪葬制度,使用「 梓宮、便房、黃腸題湊」者,為「 天子之制」也。

漢代講究「 視死如生」 「 陵同都邑」 。

梓宮即梓木所做的棺棒,有如人生前的臥室。

漢代葬制,諸侯王棺掉應為三重,但實際上卻不盡如此,有的有掉,有的則無棒,棺有三重的,也有二重的。

便房為木製,有如人生前居住的房屋。

題湊則有如院牆。

天子以下的諸侯、大夫、士也可用題湊,但一般不能用柏木,只能用松木及雜木等。

漢代的天子有時也將此葬式賜於諸侯王或重臣,大葆台漢墓和老山漢墓中的「黃腸題湊」大概就是漢天子所賜。

「黃腸題湊」在西漢時期十分的盛行,盛行的原因除了在於防土侵、防霉變、防蟲蛀,從而起到保護屍體和棺槨以及西漢經濟發達外,最主要的是因人們「事死如生」、「屍體不朽」的觀念。

原始社會時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擁有了靈魂觀念,我們可以看到在仰韶文化中的瓮棺的底部都有孔,這種設置就是為了靈魂的出入。

秦漢在繼承了原始先民的靈魂觀的基礎上,強化了靈魂不滅的觀點,人死為鬼,居於墓穴。

加上那時的人們對祖先和鬼神崇拜思想非常濃郁、深信墓室是死者陰間生活的某種折射,於是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建造墓地,供死者的亡靈安寢。

「事死如生」就是他們的主流喪葬觀念。

《左傳》中就是有記載哀公十五年事時有「事死如事生,禮也」的說法。

另外在漢代還很流行「屍體不朽」,漢代人認為靈魂不可能長期獨立存在,於是他們用盡各種辦法來保護屍體,使其不朽,讓靈魂可以依託屍體而長時間存在。

那麼作為「黃腸題湊」的材料「柏木」就是適宜墓葬的優質木材,在《中國植物志》中記載著柏木「紋理直,結構細,質稍脆,耐水濕,抗腐蝕性強,有香氣」。

此外在漢代人心中「柏木」還有驅邪的神聖作用,有著正氣、高尚、挺拔的象徵,所以上至王公、下至平民都對柏木都有著一種崇敬之情。

根據漢人崇尚的「事死如生」,那麼他們採用「黃腸題湊」葬制自然是符合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京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位於北京城南約15公里的豐臺區花鄉郭公莊南,是一座建立在漢代王陵遺址上的博物館,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帝王陵遺址博物館,是在距今2000多年前西漢廣陽傾王劉建(公元前73年-公元前...

安徽首次發現西漢「六安王」大墓

新華網合肥1月5日電(記者熊潤頻)安徽省六安市日前首次發現一座西漢時期諸侯王大墓。專家分析,此墓的墓主極可能是西漢六安國第一代「六安王」劉慶。這將為漢代歷史研究提供重要資料,漢朝的諸侯王陵墓葬制...

中國古代大漢帝國衰敗一個重要原因是厚葬?

漢代國力的強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厚葬成為有漢一代的整體風氣。正如《潛夫論·浮侈篇》所云:「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金鏤、玉匣、檽梓、梗、楠。多埋珍寶、偶人、車馬,起造大...

「六安王」大墓主棺外棺蓋板揭開

安徽六安市雙墩村自古「土墩」多,正在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的雙墩一號漢墓令這個村子備受關注。據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介紹,此座漢墓是安徽省考古史上規格最高、價值最大的古墓葬之一;而其墓主,極有...

漢代皇陵中的「黃腸題湊」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是一名考古專家或是一名盜墓賊,當你知曉某某墓為「黃腸題湊」構制,那麼你第一反應就是驚嘆——這座墓不簡單,墓的主人更是不簡單!那麼這四個字的背後到底有什麼魔力讓你有如此反應呢?歷 史 出 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