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震撼世界!湖北這四件寶貝,到底有啥來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荊楚文化,源遠流長

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與印度總理莫迪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時就指出,荊楚文化是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

7月12日舉行的

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會上

又怎麼能少了

代表荊楚文化的「國家寶藏」

此次,共有4件

湖北的稀世珍寶

將展現在世介面前

它們都有啥來頭?

曾侯乙的幸福生活

此次展示的4件文物中,3件都和一個人有關,那就是古代曾國的國君曾侯乙。

包括:鑒缶、曾侯乙尊盤和鹿角立鶴

曾侯乙生活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早期,在歷史不太出名,史書上關於他的記載很少,他統治的「曾國」(大致位於今天的湖北省境內)在史書也沒什麼記載,只知道它是楚國的國中之國。

不過,這位兄弟留下了一個龐大的墓葬,1978年,當他的墓葬在隨州被發掘出來時,世界都震驚了!這哥們絕對是個會「享受生活」的人。

會享受的曾侯乙,當然不能少了美酒。

不過,他不僅僅是隨便喝點酒。

在炎炎夏日,他還能喝上冰鎮過的酒,因為有「冰箱」。

在曾侯乙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個叫鑒缶的文物,它就是戰國時代的「冰箱」。

這個青銅鑒缶外面是鑒,裡面還藏了一個容器叫缶,鑒與缶之間有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塊,然後缶內裝酒,這樣酷暑難耐之時,來一杯冰鎮酒,怎一個爽字了得!

而在冬天,還可以在鑒和缶之間的空隙裝溫水,缶內就是暖胃的熱酒。

既能「製冷」又能「制熱」,不得不說,曾侯乙真會玩。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鑒缶的造型還被運用在了開幕式的表演中,讓全世界為之震撼。

既然說到喝酒,就不能提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另一件超華麗的酒器——曾侯乙尊盤。

這個造型像火鍋一樣的青銅器具,是個兩件套,下面是「盤」(盛水),上面是「尊」(盛酒),可以作為祭祀使用,規格相當高。

整套器物紋飾繁縟,窮極奢華,鑄造上的高度技巧,有著鬼斧神工之妙。

這個尊盤到底怎麼做出來的?現代人用電機、工具機等現代技術才成功複製,但一個小部件就做了一個月。

古人的智慧讓現代人五體投地,不知道當時很有錢的曾侯乙使用這件尊盤時,是怎樣一種心境呢。

下面要說的,就是青銅鹿角立鶴,這是一件合鹿角與鶴身於一體的禮器。

據說鹿角立鶴在墓坑中緊貼著主棺存放,占有十分顯赫的位置。

那曾侯乙把這件物品放進墓葬有何含義?

鶴和鹿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

把鹿角插入鶴頭,將二者置於一身,可稱之為「瑞鶴」,可能反映了曾侯乙成仙升天的思想。

曾有專家撰文指出,從墓葬可以看出,曾侯乙生前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

也許,他希望死後升天成仙,繼續逍遙快活吧。

如今,「鹿角立鶴」已經成為隨州市的城市標誌。

"千年不腐"的越王寶劍

說完曾侯乙的幸福生活,下面要出場的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越國國君勾踐生活與春秋時期。

公元前494年,勾踐被吳國打敗,國家也被攻占。

不過,吳王夫差沒有殺死勾踐,放了他一條生路。

再後來,就是我們熟悉的勾踐臥薪嘗膽,滅亡吳國報仇雪恥的故事。

如今,越王已作古,寶劍仍傳世。

這把寶劍1965年出土於荊州江陵望山1號墓。

出土時,劍插於黑色漆木劍鞘內,雖深埋於地下2400多年,出鞘時劍身仍寒光閃閃,毫無鏽蝕,20餘層紙一划而破。

此後,它出土的消息,很快震驚全世界,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的工藝之精美無與倫比,集當時各種先進的青銅冶煉技術於一體。

去年熱播的央視《國家寶藏》節目中,專家認為越王勾踐劍保存完好,「千年不腐」是因為材料中不含鉛,還與望山一號楚墓中含水的環境有關。

而劍身上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是如何製作的,仍是一個謎。

看過越王勾踐劍的人可能會有疑問,此劍不過半米多長,為何這麼短?

莊子曾說,劍有天子劍,諸侯劍和庶人劍,越王勾踐劍當屬天子劍,「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

」頗有點金庸小說里倚天劍屠龍刀的意思。

天子劍不是用來和人鬥劍的,自然不需要那麼長,更多用於禮儀。

遙想當年,越王勾踐吞併吳國,成為春秋時代最後一位霸主,當他手握寶劍,登上諸侯會盟的王座,那種盛況,也許正是後世莊子所言的寫照。

這把寶劍為何會在楚國墓中被發現?

有說法認為,當年越國打敗吳國,但最終又被楚國所滅,越王勾踐劍應該是作為戰利品,被收繳到楚國人手中,之後隨楚國的貴族一起,被當做陪葬品埋藏於楚墓。

不過,真相究竟如何,還不得而知。

相信在這次

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會上

這4樣舉世聞名的湖北珍寶

會再次震撼世界

讓國際友人感受一把

荊楚文化的獨特魅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朽

身穿一襲白衣,不染絲塵,手持一把名劍,削鐵如泥,此般俠義之風不知何時已深深定格在了人們的腦海。而伴隨著越王勾踐劍的出土,這種似乎只存在於武俠小說中的虛幻情景也漸漸走向了現實。1965年冬,在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