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成立科技考古研究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央廣網上海9月23日消息(記者傅聞捷)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今天正式成立,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逸夫樓召開。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校長助理陳志敏、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長褚曉波等領導及30餘位全國文物考古界專家出席會議。
成立大會上,許寧生和宋新潮共同為科技考古研究院揭牌。
許寧生為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長袁靖頒發聘書。
宋新潮、金力、陳志敏為研究院顧問委員會及學術委員會專家頒發聘書。
宋新潮在致辭中指出,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的成立做到了「天時」、「地利」、「人和」。
在時局上,研究院的成立響應了國家文物局近年來對文物科技工作的重視,並積極迎合國際考古學的主流發展;在地理優勢上,復旦地處上海,是長三角的樞紐位置、經濟重鎮、科技高地,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深厚的文化底蘊、高水準的教科文體系以及開放的科創氛圍。
而復旦合理的師資配置和豐富的科技考古合作研究經驗正是「人和」的表現。
他對復旦科技考古研究院寄予厚望,鼓勵研究院首先要參與到「長江流域文明化進程」這一國家級大課題中,為剖析中華文明的早期格局做貢獻;其次要做好考古人才培養,為中國的考古事業擴充隊伍;最後,還要放眼世界,把中國科技考古的成果推向世界,在世界舞台上講好中國故事。
金力在致辭中簡要回顧了復旦大學四十年來的科技考古研究史,勾勒了當今科技考古發展的大趨勢,強調科技考古研究院的成立乃大勢所趨,符合國際考古界日益重視科技考古的大格局。
研究院以借鑑多學科手段探索考古學問題、在實驗數據的基礎上解讀古人行為的研究理念也充分契合了復旦大學「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的校訓。
金力對研究院的成立表示大力支持,期望科技考古研究院不但要在校內展開跨學科合作,還要走出校園、加大與各家考古研究機構、教學機構的合作,最終在國際合作中壯大實力、提升復旦的影響力。
在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圍繞如何深入推進科技考古進行研討交流,主題涉及考古測年、人骨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穩定同位素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等前沿課題,還從良渚遺址、廣富林遺址等具體案例切入,詳細剖析了科技手段在實例應用中的優勢與問題。
經過研討,本次會議就中國科技考古提出了六點倡議:一是科技考古是應用自然科學等相關學科的手法和技術開展考古學研究的學科方向;二是科技考古應始終聚焦考古問題;三是科技考古要加強各個領域內方法論的完善;四是科技考古各個領域之間要加強合作和交流;五是中國科技考古應深化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六是必須強化科技考古課程和實踐。
據了解,科技考古是考古學的重要分支,主要應用自然科學技術手段解答考古學問題。
自1978年楊福家院士率先應用物理手段測試越王勾踐劍成分肇始,復旦大學已有四十年的科技考古研究經驗,並不斷拓展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學術成果。
此外,復旦大學還開設了科技考古相關課程,持續不斷為科技考古培養研究型人才,為科技考古研究院的成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的成立,將進一步拓展復旦科技考古研究的影響力,樹立科技考古的復旦品牌,打開中國科技考古的國際局面。
「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課題推進會召開
2月10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等七家機構負責人及各省區課題承擔者在西安...
中國邀請海外學者參與編鐘音樂考古研究
中新社武漢10月22日電 (曹旭峰 連紅 宋夢)第十屆國際音樂考古大會22日在湖北省博物館編鐘館舉行。與會專家透露,新成立的「編鐘研究院」將邀請海外相關領域的學者加入,進行多角度的編鐘音樂考古研...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進展順利
內容摘要:「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考古學文化譜系的年代研究」、「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人地關係研究」、「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資源、技術和生業研究」、「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三大都邑性聚落綜合...
中國考古走出去 在國際舞台上講好故事
【文明互鑒·中國考古走出去】「中國考古要有世界視野。」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和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接受採訪時不約而同地說了這句話。這種世界視野,是一種關注世界文化發展、並願意作出貢獻的責任感...
部分考古學者在京研討良渚文化玉器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汪永基)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良渚玉工》學術成果發布會暨良渚文化玉器與中國古代玉器工藝學術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