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00年前,「東北人」「中原人」聯繫緊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溪市博物館有一件藏品,或許在中原地區是最為常見的文物,但是這件在本溪發現的孤品,卻將一縷先進文化之光照進了看起來似乎封閉了千餘年的馬城子文化——它就是5000年前的三足陶鼎。

發掘報告曾寫「不見三足器」

本溪市博物館副館長靳軍在電腦上幫助記者梳理館藏文物的圖片,他突然停了下來,輕擊滑鼠將圖片放大,這是一隻三足鼎,它發出金屬般的光澤。

他說:「這種類型的陶器在中原很常見,即使在遼西也多得是,但是在本溪,這是僅有的一隻。

1983年6月,在修路過程中,本溪滿族自治縣南甸鄉馬城子村村民在附近的一個山洞裡挖土。

有一天,人們突然挖出一些人的屍骨和一些陶片。

最初村民很恐慌,以為這必是發生了什麼命案,立即報警。

民警查看之後發現這些屍骨的時間很久遠,就通知了文物部門。

得知消息後,當時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李恭篤立即同當時的本溪市博物館館長李興林前往現場查看,他們發現這是一處洞穴墓葬。

由於村民施工取土作業,一些遺蹟已經被破壞,急需清理髮掘。

於是他們迅速將遺址現場保護起來,結束手頭考古工作後,在當年8月組織力量進行考古發掘和遺址保護。

至此,本溪又一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馬城子洞穴墓地遺址得見天日。

靳軍說,嚴格意義上,馬城子遺址並不完全是墓葬,這裡保留了較完整的地層。

最上面一層是近現代文化層,有一些日偽時期鐵匠爐留下的爐渣。

日本侵略者為修築本溪到通化的鐵路,曾在這裡設立鐵匠爐。

第二層是墓葬層,保留了青銅時期帶有家族特徵的墓葬。

第三層則是細膩的淺灰色土層,保留有文化遺物,考古工作者在這裡還發現了房址。

第四層為底層土,沒有發現文化遺物。

記者整理後,將這一考古發掘過程歸結起來,大約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開始來到馬城子一帶的天然洞穴中居住、生活。

經過千餘年的發展之後,人們築房能力、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馬城子的先人們開始移出洞穴,到山坡下面的河灘築屋居住。

到了最早4000年前,也就是中原文化的青銅器時期,隨著文明進一步發展,馬城子先人們逐漸意識到應該安葬故去親人的遺骨。

他們把目光落到他們先祖曾經居住過的山洞,將逝去的親人火化,並將遺骨和生前使用過的工具、陶器等一併隨葬在這些洞穴里。

記者注意到,在1994年出版的考古發掘報告《馬城子—太子河上游洞穴遺存》中,關於當年發掘的陶器報告中,多次提到「不見三足器」,這意味著這一遺址有缺憾。

此後,考古人員將視野擴大到同一文化的周邊區域,這隻陶鼎才在相鄰的富家樓子鄉被發現。

這處「土著文化」繁榮了近兩千年

在馬城子洞穴遺址被發現以後的10多年間,考古工作者在其附近的天然洞穴中又發現多個同類型的文化遺存,清理並保護了數十座青銅器時代的墓葬,發掘並保護了文物1448件,這些文物遺存表明,這裡的文化沉積接近2000年。

文物的擺放位置、方式,都從方方面面向現代人描述著當年這裡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

首先,男耕女織分工明顯。

在馬城子遺址,考古人員發現了相當數量的製作精美的磨製石器,包括石斧、石刀、石錛、石鑿等。

大型石斧及石鏟長達30厘米,寬10厘米,製作得又平展,又輕薄,而且刃口非常鋒利。

其中石斧具有不同的用途,有斜刃、直刃、弧刃;石刀有單刃面和雙刃面的區別;石錛、石鑿在墓葬中經常成組隨葬,有長短、寬窄等不同規格。

這些特徵表明,馬城子人早已結束了一器多用的時代。

專家指出,這些工具在起翻土地、播種鋤草、挖地墾荒以及開挖溝渠的時候使用,相比於粗糙的舊石器,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反映了當時的農業生產已經具備良好的生產力條件。

考古工作者在發掘過程中還注意到這樣的細節,男性墓的隨葬品多有斧、鑿、錛,女性墓中則多有罐及紡輪和裝飾品。

這反映出馬城子人已經確立了以男子為主要勞動力的農業生產方式,而且出現了較為明確的男女分工。

其次,已經開始人工飼養。

在馬城子遺址,考古人員發掘出數量可觀的漁網墜和榛子殼皮,表明當時漁獵和採集還是馬城子人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

不過,當時人們已經不滿足於僅到野外去捕獵,還開始了人工飼養,這主要是從隨葬的動物骨頭來判斷的。

在已經發掘的墓葬中,隨葬品採用豬、鹿的下頜骨,似乎成了當時的一種習俗。

有將近1/2的墓採用豬骨隨葬,以豬的下頜骨為主,還有的用豬肩胛骨和肱骨,其他的墓葬隨葬品里有鹿下頜骨、鹿掌骨,有的還有一些雞骨。

發掘過程中,人們還發現一些小的豬骨骼,經過鑑定為不足一年的家養幼豬。

專家分析,在馬城子文化當中,豬有多種用途,但是限於家庭飼養能力有限,不能完全滿足需要,隨葬也只能用一些小豬。

第三,部落戰爭接連不斷。

青銅器時代的馬城子文化也開始出現了貧富分化,能夠考察到這一點,是因為這裡的家族式洞穴墓葬群基本保留了當年入葬時的狀態,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了非常鮮活的資料。

在馬城子遺址的發掘中,考古工作者注意到,僅在一個洞穴中,墓的位置就反映了死者生前地位的差別,居中的多是老年男子,婦女或小孩一般葬在洞的邊緣,甚至是洞外。

此外就是隨葬品的多少。

有的葬在洞的邊緣的婦女,隨葬品只有一件。

而同時代的另一個男子,隨葬品多達27件,有2件壺,7件罐,1件缽,3件斧,13件陶網墜等,還有豬下頜骨和狗下頜骨等。

在考古工作中,戰爭的研究往往是通過出土的兵器實現的。

在馬城子遺址中,不僅出土了一定數量的石刀、石簇、骨簇等捕獵工具或兼戰鬥武器,而且還發現當年血腥戰爭的生動實例。

在一個年紀在50歲左右的婦女遺骨中,考古人員發現在她的右股骨中段部位有一石簇,明顯是射入的,而且將肌體穿透。

此外,在她的上腹右側還有兩枚石簇。

按照當時馬城子文化的習俗,石簇少見於女性墓葬,由此專家推測這個女性是直接死於戰爭。

這樣的場景在發掘時並不是一個孤例,還有一個近60歲的男子,他的腰間脊椎處被一帶鋌石簇穿透。

同時,他的右臂旁邊隨葬有21枚凹底的石簇,與敵方石簇有明顯區別。

專家分析,在紛亂的部落戰爭中,生活在馬城子的老年人行動遲緩,留戀家園,往往容易成為戰爭的受害者。

受周邊多種文化影響與中原文化聯繫緊密

5000年前還住在洞穴中,人們馬上想到瀋陽的新樂人,那是距今7000多年的事了,新樂人已經住在半地穴的建築里。

「但不可以據此推斷馬城子人落後於新樂人,因為從出土的陶器可以看出來,與新樂人簡單的直筒罐比,馬城子遺址雖然在陶器上沒有那麼多的紋飾,但是器物種類要多得多,而且使用有明確的分工,反映出文化的繁育程度要進步很多。

」靳軍告訴記者說。

不過在青銅器時代,馬城子先民仍然以石器為主要工具,製作的陶器雖然樣式較多,但與同時期中原出土陶器比,馬城子人的陶器外表和質地都非常粗糙,反映出當時的馬城子文化明顯落後於中原地區。

從出土文物分析,馬城子文化與周邊發現的其他人類早期文明有著明顯不同。

當50多萬年前,古猿人追逐著腫骨大角鹿一路向北,將文明種子播撒到東北地區以後,人類的發展在幾十萬年間出現了多個分支,其影響遍及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甚至在距今2萬年前的冰期當中,還將文明種子帶到了美洲大陸。

靳軍說:「在馬城子文化形成時期,中原地區已經有了一定史料記載,我們基本推測馬城子人是東北古老民族貊人的先祖,但是對於這個文化的來源,還沒有科學的論斷。

考古工作者主要通過發掘出來的陶器形狀、種類等基礎資料來比照、確定各種古老文化之間的聯繫。

在馬城子的周邊地區,已經發現了更為古老的人類文明,考古工作者研究發現,從馬城子文化中可以找到與這些文化有某種關聯的一些證據,但無法形成定論,這大約也是將馬城子的考古發現確定為一種文化的原因之一。

那麼,這隻帶有中原特色的三足陶鼎的發現意味著什麼?

靳軍說:「這至少證明,當時的中原文化已經影響到這裡。

可以想像,在5000年前,已經來到本溪的東北先人們與中原地區的先人們,通過某種形式互相交流……

新媒體編輯:王曉領

責任編輯:王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長江中游史前毀器葬

[編者按]本文原載於2014年9月出版的《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5期。本號獲作者授權轉載全文。如有引用,敬請參閱原刊物。邱詩螢(中正大學博士生)壹 引 言喪葬禮儀,關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