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文化:民間為什麼會有燒紙錢的習俗?沒有紙錢時候人們燒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又到七月,民間稱呼為「鬼月」,臨近七月十五中元節,街角路口小攤上的祭祀用品都已經擺放到位,等待人們的購買,以期寄託對亡人的惦念。

對於祭祀類用品,紙錢是必須的,而這一燒紙錢的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他的來歷和傳說有哪些……

網絡供圖

說到紙錢,用紙代替錢。

我們要了解給亡人燒紙錢,首先要知道給亡人燒「錢」的歷史。

關於亡人與錢幣,從考古出土的文物來看,在漢代以前就有了在逝者下葬時埋入錢幣,這就是「瘞(yì)錢」。

宋朝高承的《事物紀元》記載「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就是說在漢代,埋放錢幣就已經很常見了。

這就把埋葬逝者和錢幣聯繫起來了。

錢印黃表紙

最早的祭祀,在奴隸制社會是只有統治者才可以進行的,平民是無法享用的。

那時使用的是食物和束帛(五匹布紮成一束),這一習俗一直到漢朝之後。

到了南北朝時期,南齊第六位皇帝蕭寶卷特別熱衷鬼神之事,每次都要弄五匹布燒了祭祀,顯示太浪費了,他就把紙剪成束帛的樣子,代替用來燒了,用在了糊弄鬼神的儀式上。

而這個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民間家庭祭祀,直接燒束帛肯定是做不到的,但用紙代替束帛的辦法很可取,於是就在民間流傳開了。

民間祭祀用傳統紙錢

再往後,在唐玄宗時期,有一個叫王璵的大臣,第一次在國家祭祀上使用了紙錢,這時候的紙錢,就是把紙剪成天圓地方的銅錢的樣子,或在紙上打上銅錢印子。

這樣的紙錢,現在社會上仍在使用。

由於傳統黃色代表至高無上的顏色,也代表對逝者的敬意,這種祭祀的紙錢就被稱為「黃表紙」,這也是最常用的紙錢了,因為是在紙張造出後直接裁剪,黃表紙的量詞是「刀」,我們說的「一刀紙」就是這個意思。

民國「洋票」

再說說近些年出現的「冥幣」,這個冥幣確切的說是民國時期開始的(宋朝有交子、會子;清朝的官票、大清寶鈔,嚴格來說不算同行的鈔票),因為我國紙幣鈔票第一次發行,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統治後,由南京國民政府印製的,而這種紙幣鈔票是從外國傳進來的,那時候人們也稱為「洋票」。

這樣一來,人們為了使紙錢更真實,就仿照洋票印製了,同時還在冥幣上印上所謂的「洋票經」,臆想使這種冥幣可以在陰間使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冥幣有幾種?那種冥幣可以傳遞到陰間?

今天這人工印刷的紙錢上有玉皇大帝的頭像,這種錢的靈感應是來源於道教的玉皇錢。道教玉皇錢是雕版印刷,人工用硃砂做印的,上面的圖文大有玄機其效甚佳。但在目前民間主要流行這三種紙錢。第一種歷史最為悠久...

陰間送禮送給誰?——讀《捫虱談鬼錄》(五)

鬼吃飯的問題解決了,那麼就不得不說到香火這事兒,那就不能不提到陰間的用錢問題了。每年清明節,中元節,俗稱七月半鬼節,那是家家戶戶燒紙忙。去陵園的路上,小攤小販的推車上,各色各樣的冥幣,上至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