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普——7月15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是7月15日,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大事件呢?群哥帶你來看一看!

1799年的7月15日,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在埃及港灣城鎮羅塞塔郊外挖到一顆黑色大石,而這就是日後的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

有些小夥伴肯定不明白了,挖出塊大石頭算什麼大事呢?其實不然,這塊大石頭有著非凡的意義。

羅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詔書的三種語言版本

1、 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又稱為聖書體,代表獻給神明的文字)句首和句尾都已缺失,

2、 中間是32行埃及草書(又稱為世俗體,是當時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是一種埃及的紙莎草文書

3、 再下面是54行古希臘文,這是因為當時的埃及已臣服於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之下,來自希臘的統治者要求統治領地內所有的此類文書都需要添加希臘文的譯版,其中有一半行尾殘缺。

這樣說起來,肯定已經很多人可以反應過來,這就是個簡易字典啊!沒錯,石碑上用希臘文字、古埃及文字和當時的通俗體文字刻了同樣的內容,這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後,解讀出已經失傳千餘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義與結構。

最先被辨認出的就是拖勒密王朝五世這位法老的名字。

由於象形文字中的法老姓名,周圍都會以一圈邊飾圈起來,很好辨認,在經過翻譯後,這位法老的希臘姓名是Ptolemees,而根據這個姓名,學者進一步辨認出其象形文字。

讓·弗朗索瓦·商博良

到了1822年9月29日,法國學者商博良滿懷喜悅地在法蘭西學院向學術界公布了他研究羅塞塔石碑的成果。

從此,這一天,便被定為埃及學誕生的日子。

商博良被公認為是古埃及語言學的奠基人,而羅塞塔石碑也被譽為「通往古埃及文明的鑰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羅塞塔石碑,解密失傳千年的聖書體

熟悉《魔戒》和《霍比特人》的讀者可能知道書中經常提及精靈語、矮人語等等奇奇怪怪種族的語言。作者托爾金雖然是大名鼎鼎的作家,然而他還有個身份是牛津大學的語言學家。這裡的語言學不是大部分熟知的lin...

當古人在寫文章的時候,他們究竟寫的是什麼?

我們以前上學時候學的那些古文到底是真不是真的?相信咱們中國的學生們沒有幾個不在基礎教育階段為各類文言文所累。要真正弄明白古人到底寫了些什麼,讀了些什麼,其實是一樣是非常艱難的事情。今夜,冷爺(朋...

羅塞塔石碑-古埃及文明的解碼器

作者: 歷程古代埃及有著悠久燦爛的文明。自公元前30年, 托勒密王朝被古羅馬滅亡後,在這片廣闊無垠的土地上,人來人往,歷經語言的變換和文化的興衰,以至人們無法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只是高聳的...